《醫貫》~ 卷之六·後天要論 (2)
卷之六·後天要論 (2)
1. 傷飲食論
陰陽應象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飲食之傷。傷於寒熱也。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是飲食之傷。自傷於飢飽也。古人治法。分上中下三等而治之。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類主之。中者消化。神麯麥芽山楂三稜廣朮之類主之。在下者引而竭之。硝黃巴豆牽牛甘遂之類主之。
白話文:
陰陽應象論說,水穀的寒熱,如果感受了就會傷害人的六腑。這是飲食之傷,傷在寒熱。痹論說,飲食過多,傷腸胃。這是飲食之傷,傷在飢飽。古人治法,分上中下三等而治之。上部的,因其病勢而越過之。瓜蒂散之類的藥物主治。中間的,消化之。神麯麥芽山楂三稜廣朮之類的藥物主治。下部的,引而竭之。硝黃巴豆牽牛甘遂之類的藥物主治。
古人又分寒熱而治之。傷熱物者。以寒藥治之。傷寒物者。以熱藥治之。如傷冷物二分。熱物一分。則用熱藥二停。寒藥一停。若備急丸是也。予意當隨證加減。大抵飲食之病。傷寒物一邊居多。以上法門。未必可為典要也。
白話文:
古人又依照寒、熱來進行治療,因寒涼食物而引起的疾病,用寒藥來治療;因溫熱食物而引起的疾病,用熱藥來治療。例如,因寒涼食物而引起的疾病佔了十分之二,因溫熱食物而引起的疾病佔了十分之一,那麼就使用二分寒藥、一分熱藥來治療;假如備急丸就是這樣的例子。我認為應該依照不同的情況來加減藥量,一般來說,飲食造成的疾病中,以寒涼食物引起的疾病居多,以上的治療方法不一定能成為標準。
當今方家。以平胃散為主。出入增減。亦可為脾胃之準繩。平胃者。胃中有高阜。則使平之。一平即止。不可過劑。過劑則平地反成坎矣。今人以平胃散。為常服補劑者。誤也。不若枳朮丸為勝。夫枳朮丸。乃潔古老人所制。用枳實一兩。白朮二兩。補藥多於消藥。先補而後消。
白話文:
當今的醫生,大多都以平胃散作為基礎方劑。在使用時,根據病人的情況增減藥物,也可以作為脾胃病的治療準則。平胃就是胃中有高出部分,則使其平坦。一旦平坦就停止用藥,不可過量服用。過量服用就會使平坦的地方反而變成低窪了。現在有人把平胃散當作常服的補藥,這是錯誤的。還不如枳朮丸更好。枳朮丸,是古代名醫所創制。用枳實一兩,白朮二兩。補藥多於消藥。先補後消。
以荷葉裹飯。燒熟為丸。蓋取荷葉色青。得震卦之體。有仰盂之象。中空而清氣上升。燒飯為丸。以助穀氣。謂潔古枳朮一方。啟東垣末年之悟。補中益氣。自此始也。但潔古專為有傷食者設。今人以此丸為補脾藥。朝服暮餌。更有益之橘半番砂者。則又甚矣。吾恐枳實一味。
有推牆倒壁之功。而人之腸胃中。既已有傷。牆壁不固。能經幾番推倒乎。
白話文:
用荷葉包着米飯,燒熟後做成藥丸。荷葉為青色,代表震卦卦象,中間空虛,清氣上升。燒熟的米飯做成藥丸,可以幫助脾胃運化穀物。所謂「潔古枳朮一方」,啟發了東垣老人晚年的感悟,補中益氣的療法自此開始。但「潔古」方專為治療有食傷的人而設。現在有人把這個藥丸當作補脾的藥,早晚服用,甚至有人在裡面添加了橘皮、砂仁等藥物,那就更過分了。我擔心枳實的藥性太強烈。
至若山楂神麯麥芽三味。舉世所常用者。余獨永棄。蓋山楂能化肉積。凡年久母豬肉。煮不熟者。入山楂一撮。皮肉盡爛。又產婦兒枕痛者。用山楂二十粒。砂糖水煎一碗服之。兒枕立化。可見其破氣又破血。不可輕用。曲糵者。以米與水在瓷缸中。必借曲以釀成酒。必借糵以釀成糖。
白話文:
至於山楂、神曲、麥芽三種,是舉世通常使用的。我卻獨自永遠地棄用它們。因為山楂能夠消化肉食積滯。凡是多年老母豬肉,煮不熟的,放入山楂一撮,皮肉都能煮爛。還有產婦產後乳房疼痛的,用山楂二十粒,加冰糖水煎服一碗,乳房疼痛立刻消除。由此可見它的破氣化淤血的作用,不能輕易食用。曲糵是指以米與水放在瓷缸中,一定要借用曲子才能釀成酒,一定要借用糵才能釀成糖。
脾胃在人身。非瓷缸比。原有化食之能。今食不化者。其所能者病也。只補助其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之藥哉。大凡元氣完固之人。多食不傷。過時不飢。若夫先因本氣不足。致令飲食有傷矣。前藥一用。飲食雖消。但脾既已受傷。而復經此一番消化。愈虛其虛。明後日食復不化。
白話文:
脾胃在人體中,並不是像瓷缸一樣,原本就有消化食物的功能。現在有不消化食物的問題,那是因為脾胃的功能出現問題了。我們只需要幫助脾胃恢復正常功能,讓食物自己消化,何必使用那些破壞脾胃功能的藥物呢?一般來說,元氣充足的人,多吃也不會傷身,過時也不會飢餓。如果脾胃本身就氣虛,導致飲食造成傷害,就算服用了藥物讓食物消化了,但脾胃已經受損了,再經過這一番消化,只會讓虛弱的脾胃更加虛弱。明天後天食物還是會消化不良。
猶謂前藥已效。藥力欠多。湯丸並進。展轉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哉。余痛此弊。因申言之。凡太平丸保和丸肥兒丸之類。其名雖美。俱不敢用。蓋名之美者。其藥必惡。故以美名加之。以欺人耳目。非大方家可用也。故醫有貪賤之醫。有富貴之醫。膏粱之子弟。與藜藿之民不同。
白話文:
前面的藥已經見效了,但是藥的藥力不夠,如果將湯劑與丸藥同時併用,兩者就會互相影響,損害身體,變得更加憔悴消瘦。這真是令人悲哀啊。我痛恨這種弊端,因此在此特別說明一下。凡是太平丸、保和丸、肥兒丸之類的藥物,雖然名稱好聽,但我都不敢使用。因為名稱好聽的藥物,其藥性一定很差,所以才用好聽的名字來欺騙人們的眼目。這不是大醫家可以使用的藥物。因此醫家有貪賤之醫,有富貴之醫之分。膏粱之家的子弟與藜藿之民的體質不同。
太平之民。與瘡痍之民不同。鄉村閭巷頑夫壯士。暴有所傷。一服可愈。若膏粱子弟。稟受虛弱。奉養柔脆。概以此術施之。貽害不小。夫有醫術。有醫道。術可暫行一時。道則流芳千古。有古方。有今方。有聖方。有俗方。余以為今人不如古人。不敢自立一方。若脾胃惟東垣為聖。
白話文:
太平盛世的百姓,和飽受創傷的百姓不同,鄉村的小巷裡,那些強壯的漢子,受外傷時,服一帖藥就能痊癒。但是,那些養尊處優的官宦子弟,天生命體虛弱,平時嬌生慣養,如果也用這種方法來治療,很容易造成傷害。醫生既有醫術,也有醫道。醫術可以暫時使用,而醫道則可以流芳千古。藥方有古方、今方、聖方、俗方等。我認爲當今的人不如古人,不敢自己開創一方藥方。但若論健脾和胃,東垣堪稱聖人。
擇而用之。以調中益氣補中益氣二方。因人增減。真知其寒物傷也。本方中加熱藥。如薑桂之類。熱物傷也。加黃連之類。真知有肉食傷也。加山楂數粒。酒食傷也。加葛花一味。隨證調理。此東垣之法。方士之繩墨也。然以寒治熱而熱不去。以熱治寒而寒不除。奈之何。經曰。
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壯水之主。益火之原。此東垣之未及也。
白話文:
選擇而運用它。以此來調節中氣,補益中氣的兩種方法。根據個別情況增減藥物。一定要知道寒性食物傷人的情況。本方中添加溫性藥物。例如生薑、肉桂之類。溫性食物傷人的情況。添加黃連之類藥物。一定要知道肉食傷人的情況。添加山楂數粒。酒食傷人的情況。添加葛花某一種藥物。根據證情調理。這是東垣的方法。是醫生治療疾病的法則。可是用寒性藥物治療熱性病症,熱性病症卻不去除。用溫性藥物治療寒性病症,寒性病症卻沒有消除。該怎麼辦呢?經文說:
如有食填太陰。名曰食厥者。上部有脈。下部無脈。不治則死。急以陰陽鹽湯。探吐其物即愈。如有食積。腸腹絞痛。手不可按者。不得不下。審知其為寒積。必用巴豆感應丸。審知其為熱積。必用大黃承氣湯。下之不當。死生立判。慎之哉。
白話文:
-
如果有食積堵塞了脾胃。叫作「食厥」。上腹部有脈搏,下腹部沒有脈搏。如果不治則會死亡。緊急用陰陽鹽湯,探吐出堵塞的東西,人就能康復。
-
如果有積累的食物堵塞,腸腹絞痛,用手按時有痛感,無法按壓。必須要下藥治療。如果確認是寒積,一定用巴豆感應丸。如果確認是熱積,一定用大黃承氣湯。下藥不當,生死立判。一定要謹慎小心。
昔張子和動輒言下。蓋下之當也。仲景三承氣。審之詳密。可下不可下急下。分毫不爽。如下血積。必用桃仁紅花。下水必用牽牛甘遂。下水中之血。必用虻蟲水蛭。今人畏而不敢下者。不明之罪小。無忌而妄用者。殺人之罪大。醫司人命。豈易言哉。
白話文:
以前張仲景動不動就用攻下法治療疾病。因為攻下是治療疾病的根本方法。仲景的三承氣湯,經過審慎仔細的考慮,什麼情況該攻下,什麼情況不該攻下,什麼情況急著攻下,都分毫不差。例如治療血瘀,一定要用桃仁、紅花;治療水停,一定要用牽牛、甘遂;治療水中帶血的症狀,一定要用虻蟲、水蛭。現在有些醫生害怕攻下法,不敢用,這是無知的罪過還小;還有些人沒有忌諱,亂用攻下法,那是殺人的大罪。醫生掌管著人的生命,豈是容易說說而已的事情嗎?
何柏齋云。造化生物。天地水火而已。主之者天。成之者地也。故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至於天地交合變化之用。則水火二氣也。天運水火乾地之中。則物生矣。然水火不可偏盛。太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太澇物亦不生。水偏盛也。水火和平而物生。自然之理。人之臟腑。
白話文:
何柏齋說:造化生物,是天地水火成就的。主導的是天,成就的是地。所以說《乾卦》知曉宇宙的開始,《坤卦》造就萬物。至於天地交合、產生變化的作用,就是水火二氣。天在乾地的中央運行水火,萬物就誕生了。但水火不可偏盛。太乾旱,萬物不能生長,這是火太盛了。太水澇,萬物也不能生長,這是水太盛了。水火平和,萬物才能生長,這是自然界的道理。人的臟腑也是如此。
以脾胃為主。蓋飲食入於胃。而運以脾。猶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實由於水火二氣。非脾所能也。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化物。乃生諸病。制其偏而使之平。則治之之法也。
白話文:
以脾胃為主要治病對象。因為食物進入胃中,再由脾運化,猶如大地的土壤一樣。然而,脾胃能消化食物,其實是依靠水火二氣,不是單單脾臟就能做到的。如果火盛,脾胃就會燥熱;如果水盛,脾胃就會潮濕。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導致脾胃無法消化食物,從而產生各種疾病。因此,治療的方法就是調節水火二氣,使之平衡。
愚按制其偏而使之平一句。甚好。所謂制者。非去水去火之謂。人身水火。原自均平。偏者病也。火偏多者。補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補火配水。不必去水。譬之天平。此重則彼輕。一邊重者。只補足輕之一邊。決不鑿去馬子。蓋馬子一定之數。今人慾瀉水降火者。鑿馬子者也。
白話文:
我治療脾胃疾病,會區分陰陽水火來調理。如果一個人沒有食慾,這屬於陽明胃土受到病邪的侵襲。需要用歸脾湯來補益少陰心火,以生發胃土。如果一個人能吃但是不消化,這屬於太陰脾土受到病邪的侵襲。需要用八味丸來補益少陽相火,以生發脾土。這些治療方法都是為了讓人培養一點先天的火氣,以補益脾胃之母。如果使用理中湯,就要用乾薑來制約脾胃中的水濕。如果使用建中湯,就要用芍藥來緩和脾胃中的燥熱。
余於脾胃。分別陰陽水火而調之。如不思飲食。此屬陽明胃土受病。須補少陰心火。歸脾湯補心火。以生胃土也。能食不化。此屬太陰脾土。須補少陽相火。八味丸補相火。以生脾土也。無非欲人培養一點先天之火氣。以補土之母耳。若理中湯用乾薑。所以制土中之水也。建中湯用芍藥。
所以制土中之木也。黃耆湯所以益土之子。使不食母之食也。六味丸所以壯水之主也。八味丸所以益火之原也。土無定位。寄旺於四時。無專能。代天以成化。故於四臟中兼用之。總之以補為主。不用克伐。脾氣下陷。補中益氣。肝木乘脾。加左金丸。鬱怒傷脾。歸脾湯。脾虛不能攝痰。
白話文:
所以要製約剋制土中的木氣。黃耆湯用來增益土的兒子。使其不侵犯母親的糧食。六味丸用來壯水的主宰。八味丸用來增益火的來源。土沒有固定的位置。寄託於四季而興旺。沒有專門的能力。代替天來完成變化。所以四臟中都能使用。總體以補益為主。不用克伐。脾氣下陷。服用補中益氣湯。肝木剋制脾。加左金丸。鬱怒傷脾。服用歸脾湯。脾虛不能收斂痰濕。
六君子湯。脾腎兩虛。四君四神。陰火乘脾。六味丸。命門火衰。不生脾土。八味丸。先天之氣足。而後天之氣不足者。補中氣為主。後天足而先天不足者。補元氣為主。或曰。正當胸膈飽悶之時。數日粒米不下。陳皮枳殼木香烏藥。日夜吞嚥。尚且不通。復可補乎。曰此正因初先不知補益。
白話文:
六君子湯:適用於脾腎兩虛。方中四君(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四神(山藥、蓮子、芡實、茯苓)補益脾腎。
陰火乘脾:指脾胃虛弱,肝火犯脾。方用六味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茯苓)滋陰清熱,補益脾腎。
命門火衰,不生脾土:指腎陽虛弱,脾胃虛寒。方用八味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桂皮、附子、肉桂、乾薑)補益腎陽,溫補脾胃。
先天之氣足,而後天之氣不足者,補中氣為主:指稟賦不足,後天失養,中氣虛弱。方用補中益氣湯(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炙黃耆、升麻、柴胡、陳皮、半夏、生薑、大棗)補益中氣。
後天足,而先天不足者,補元氣為主:指後天調養得宜,但先天稟賦不足,元氣虧損。方用金匱腎氣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桂皮、附子、肉桂、乾薑)補益元氣。
或曰:正當胸膈飽悶之時,數日粒米不下,陳皮、枳殼、木香、烏藥,日夜吞嚥,尚且不通,復可補乎?
曰:此正因初先不知補益,以致邪氣乘虛而入,脾胃受損,氣機阻滯,不通則不補
擅用發散。克伐太過。虛痞之病也。經曰。下焦虛乏。中焦痞滿。欲治其虛。則中滿愈甚。欲消其痞。則下焦愈乏。庸醫值此。難以措手。疏啟其中。峻補於下。少用則邪壅於上。多用則峻補於下。所謂塞因塞用者也。善用者能以人參一兩。或七八錢。少加升麻一錢。大劑一服即愈。
此內經之妙用。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擅長使用發散藥物。用於治療病邪侵犯過甚導致的虛弱和實證並存的疾病。經典著作記載,下焦虛弱,中焦痞滿。如果想要治療虛弱的症狀,中焦的痞滿就會更加嚴重。如果想要消除痞滿的症狀,下焦的虛弱就會更加嚴重。庸醫遇到這種情況,就會難以應對。只能疏通中焦,補益下焦。如果用藥太少,邪氣就會阻滯在上焦。如果用藥太多,補益藥物就會損傷下焦。這就是所謂的「塞因塞用」。善於治療的醫生能夠用一兩或七八錢人參,再加上一錢升麻,一次大劑量服用就能治癒。
東垣云。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乃上下分消其濕。今之病酒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又損腎水真陰。
白話文:
東垣說:酒是極熱且有毒的,氣味都屬陽,是一種無形之物。如果因飲酒而受傷,治療時應以發散為法。只要能出汗就好了。其次,最好是利小便,從上下兩方面消散其濕熱。現在患了酒症的人,往往服大熱藥酒症丸來下泄。還有人用牽牛、大黃來下泄。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無形元氣受病,卻反過來下泄有形陰血,實在是乖謬之極。酒性極熱,已傷元氣,而再用重瀉藥,又會損傷腎水真陰。
及有形血氣。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元氣消鑠。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宜以葛花解酲湯主之。
葛花解酲方
白話文:
當人體的氣和血都很虛弱時,陰血會更加虛弱,真水也會更弱。這時,陽毒之熱就會大旺,反而會增加陰火。元氣因此而消散,人的壽命就會縮短。若不然,就會形成虛損的疾病。這時應該用葛花解酲湯來治療。
青皮(去瓤三錢),木香(五分),橘紅,人參,茯苓(各一錢五分),豬苓(一錢五分),白豆蔻(五分),葛花(五分),砂仁(五分),澤瀉(一錢),白朮(二錢),乾薑(一錢),神麯(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得微汗則病去。此東垣原方。宜加減用。
白話文:
青皮(去核,三錢),木香(五分),橘紅,人參,茯苓(各一錢五分),豬苓(一錢五分),白豆蔻(五分),葛花(五分),砂仁(五分),澤瀉(一錢),白朮(二錢),乾薑(一錢),神曲(一錢),上為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調服。出微汗則病情消除。這是東垣的原方。應酌情加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