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獻可

《醫貫》~ 卷之六·後天要論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後天要論 (2)

1. 傷飲食論

陰陽應象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飲食之傷。傷於寒熱也。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是飲食之傷。自傷於飢飽也。古人治法。分上中下三等而治之。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類主之。中者消化。神麯麥芽山楂三稜廣朮之類主之。在下者引而竭之。硝黃巴豆牽牛甘遂之類主之。

古人又分寒熱而治之。傷熱物者。以寒藥治之。傷寒物者。以熱藥治之。如傷冷物二分。熱物一分。則用熱藥二停。寒藥一停。若備急丸是也。予意當隨證加減。大抵飲食之病。傷寒物一邊居多。以上法門。未必可為典要也。

當今方家。以平胃散為主。出入增減。亦可為脾胃之準繩。平胃者。胃中有高阜。則使平之。一平即止。不可過劑。過劑則平地反成坎矣。今人以平胃散。為常服補劑者。誤也。不若枳朮丸為勝。夫枳朮丸。乃潔古老人所制。用枳實一兩。白朮二兩。補藥多於消藥。先補而後消。

以荷葉裹飯。燒熟為丸。蓋取荷葉色青。得震卦之體。有仰盂之象。中空而清氣上升。燒飯為丸。以助穀氣。謂潔古枳朮一方。啟東垣末年之悟。補中益氣。自此始也。但潔古專為有傷食者設。今人以此丸為補脾藥。朝服暮餌。更有益之橘半番砂者。則又甚矣。吾恐枳實一味。

有推牆倒壁之功。而人之腸胃中。既已有傷。牆壁不固。能經幾番推倒乎。

至若山楂神麯麥芽三味。舉世所常用者。余獨永棄。蓋山楂能化肉積。凡年久母豬肉。煮不熟者。入山楂一撮。皮肉盡爛。又產婦兒枕痛者。用山楂二十粒。砂糖水煎一碗服之。兒枕立化。可見其破氣又破血。不可輕用。曲糵者。以米與水在瓷缸中。必借曲以釀成酒。必借糵以釀成糖。

脾胃在人身。非瓷缸比。原有化食之能。今食不化者。其所能者病也。只補助其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之藥哉。大凡元氣完固之人。多食不傷。過時不飢。若夫先因本氣不足。致令飲食有傷矣。前藥一用。飲食雖消。但脾既已受傷。而復經此一番消化。愈虛其虛。明後日食復不化。

猶謂前藥已效。藥力欠多。湯丸並進。展轉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哉。余痛此弊。因申言之。凡太平丸保和丸肥兒丸之類。其名雖美。俱不敢用。蓋名之美者。其藥必惡。故以美名加之。以欺人耳目。非大方家可用也。故醫有貪賤之醫。有富貴之醫。膏粱之子弟。與藜藿之民不同。

太平之民。與瘡痍之民不同。鄉村閭巷頑夫壯士。暴有所傷。一服可愈。若膏粱子弟。稟受虛弱。奉養柔脆。概以此術施之。貽害不小。夫有醫術。有醫道。術可暫行一時。道則流芳千古。有古方。有今方。有聖方。有俗方。余以為今人不如古人。不敢自立一方。若脾胃惟東垣為聖。

擇而用之。以調中益氣補中益氣二方。因人增減。真知其寒物傷也。本方中加熱藥。如薑桂之類。熱物傷也。加黃連之類。真知有肉食傷也。加山楂數粒。酒食傷也。加葛花一味。隨證調理。此東垣之法。方士之繩墨也。然以寒治熱而熱不去。以熱治寒而寒不除。奈之何。經曰。

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壯水之主。益火之原。此東垣之未及也。

如有食填太陰。名曰食厥者。上部有脈。下部無脈。不治則死。急以陰陽鹽湯。探吐其物即愈。如有食積。腸腹絞痛。手不可按者。不得不下。審知其為寒積。必用巴豆感應丸。審知其為熱積。必用大黃承氣湯。下之不當。死生立判。慎之哉。

昔張子和動輒言下。蓋下之當也。仲景三承氣。審之詳密。可下不可下急下。分毫不爽。如下血積。必用桃仁紅花。下水必用牽牛甘遂。下水中之血。必用虻蟲水蛭。今人畏而不敢下者。不明之罪小。無忌而妄用者。殺人之罪大。醫司人命。豈易言哉。

何柏齋云。造化生物。天地水火而已。主之者天。成之者地也。故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至於天地交合變化之用。則水火二氣也。天運水火乾地之中。則物生矣。然水火不可偏盛。太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太澇物亦不生。水偏盛也。水火和平而物生。自然之理。人之臟腑。

以脾胃為主。蓋飲食入於胃。而運以脾。猶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實由於水火二氣。非脾所能也。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化物。乃生諸病。制其偏而使之平。則治之之法也。

愚按制其偏而使之平一句。甚好。所謂制者。非去水去火之謂。人身水火。原自均平。偏者病也。火偏多者。補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補火配水。不必去水。譬之天平。此重則彼輕。一邊重者。只補足輕之一邊。決不鑿去馬子。蓋馬子一定之數。今人慾瀉水降火者。鑿馬子者也。

余於脾胃。分別陰陽水火而調之。如不思飲食。此屬陽明胃土受病。須補少陰心火。歸脾湯補心火。以生胃土也。能食不化。此屬太陰脾土。須補少陽相火。八味丸補相火。以生脾土也。無非欲人培養一點先天之火氣。以補土之母耳。若理中湯用乾薑。所以制土中之水也。建中湯用芍藥。

所以制土中之木也。黃耆湯所以益土之子。使不食母之食也。六味丸所以壯水之主也。八味丸所以益火之原也。土無定位。寄旺於四時。無專能。代天以成化。故於四臟中兼用之。總之以補為主。不用克伐。脾氣下陷。補中益氣。肝木乘脾。加左金丸。鬱怒傷脾。歸脾湯。脾虛不能攝痰。

六君子湯。脾腎兩虛。四君四神。陰火乘脾。六味丸。命門火衰。不生脾土。八味丸。先天之氣足。而後天之氣不足者。補中氣為主。後天足而先天不足者。補元氣為主。或曰。正當胸膈飽悶之時。數日粒米不下。陳皮枳殼木香烏藥。日夜吞嚥。尚且不通。復可補乎。曰此正因初先不知補益。

擅用發散。克伐太過。虛痞之病也。經曰。下焦虛乏。中焦痞滿。欲治其虛。則中滿愈甚。欲消其痞。則下焦愈乏。庸醫值此。難以措手。疏啟其中。峻補於下。少用則邪壅於上。多用則峻補於下。所謂塞因塞用者也。善用者能以人參一兩。或七八錢。少加升麻一錢。大劑一服即愈。

此內經之妙用。不可不知也。

東垣云。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乃上下分消其濕。今之病酒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又損腎水真陰。

及有形血氣。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元氣消鑠。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宜以葛花解酲湯主之。

葛花解酲方

青皮(去瓤三錢),木香(五分),橘紅,人參,茯苓(各一錢五分),豬苓(一錢五分),白豆蔻(五分),葛花(五分),砂仁(五分),澤瀉(一錢),白朮(二錢),乾薑(一錢),神麯(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得微汗則病去。此東垣原方。宜加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