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獻可

《醫貫》~ 卷之六·後天要論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後天要論 (1)

1. 補中益氣湯論

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是由黃耆、黨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等藥材組成,具有補益中氣、提升體力的功效,適用於中氣不足、體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

黃耆(一錢),當歸,人參,炙甘草,陳皮,升麻,柴胡,白朮

白話文:

黃耆(6克),當歸(6克),人參(6克),炙甘草(3克),陳皮(3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朮(9克)

此方東垣所制。治內傷之方。古方只有黃耆一錢。其餘各三分。薛立齋常用參耆各錢半。白朮一錢。當歸一錢。陳皮七分。升柴各五分。進退加減。神應無窮。如病甚者。參耆或三錢五錢。隨證加用。凡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東垣所創,用於治療內傷。古方中只有黃耆一錢,其餘各味藥三分。薛立齋常用人參、黃耆各錢半,白朮一錢,當歸一錢,陳皮七分,製升麻、製柴胡各五分。可以根據病情的輕重增減藥量,效果非常神奇。如果病情嚴重,人參、黃耆可以增加到三錢、五錢,根據實際症狀酌情加減。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這個方子就能滿足這些需求。

或問曰。古今稱補中益氣湯。為萬世無窮之利。其義云何。曰此發前人之所未發。繼仲景河間而立。意義深遠也。世人一見發熱。便以外感風寒暑濕之邪。非發散邪從何處解。又不能的見風寒暑濕對證施治。乃通用解表之劑。如九味羌活湯敗毒散十神湯之類。甚則涼膈白虎。

白話文:

有人可能會疑問:「為什麼古代的中醫師普遍認為提供補充劑可以提升身體健康是一適切的方法?」這個問題應該怎麼回答比較合理?」

我的回答如下:「這個問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古代的中醫師發現服用補充劑可以讓人完成許多艱鉅的事情。」

他們研究這個發現的原因非常深入並且合理有效能夠讓人迅速恢復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繼續完成更多重要事項。」

一般人在遇到感冒問題一直以為都是因為受到環境因素感染外部病毒所以才會開始咳嗽生病所以必須把他排出才能恢復健康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樣的病毒針對什麼樣的治療方式所以很多人都在通用治療方法例如服用感冒季節普遍需要服用成分包含羌 活 散 白 虎等等的東西。」

雜然並進。因而致斃者多矣。東垣深痛其害。創立此方。以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內傷者多。外感者間有之。縱有外邪。亦是乘虛而入。但補其中益其氣。而邪自退聽。不必攻邪。攻則虛者愈虛。而危亡隨其後矣。倘有外感。而內傷不甚者。即於本方中。酌加對證之藥。而外邪自退。

白話文:

種種原因混雜在一起,因此導致死亡的人很多。東垣深深痛恨這種傷害。創立這個方劑。認為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正氣一定虛弱。多是內傷造成的,偶爾有外感造成的。即使有外邪,也是乘虛而入的。只要補益正氣,就能使邪氣自然退卻。不必攻邪。攻邪則虛者更虛,而危亡隨之而來。如果有外感,而內傷不嚴重者。即可在這個基本方劑中,酌情加入相應的藥物,外邪就能自己退卻。

所謂仁義之師。無敵於天下也。至於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胃中陽氣自虛。下陷於陰中而發熱者。此陽虛自病。誤作外感而發散之。益虛其虛矣。為害豈淺哉。又有一種內傷真陰而發熱者。與內傷陽氣相似。此當補真陰。非四物湯之謂。又非坎離丸之類。詳見先天要論中者。

白話文:

所謂仁義之師,天下無敵。至於飲食不節制,勞累过度,胃中陽氣自然虛弱,下陷陰中而發熱,這是陽虛自病,誤以為外感而服用散寒藥物,只会更加虛弱,危害不淺。還有一種內傷真陰而發熱的,與內傷陽氣相似,這種情況應該補益真陰,而不是使用四物湯之類的藥物,更不是坎離丸之類,詳細內容請參考先天要論。

心肺在上。腎肝在下。脾胃處於中州。為四臟之主氣者。中焦無形之氣。所以蒸腐水穀。升降出入。乃先天之氣。又為脾胃之主。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是方蓋為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麻使由右腋而上。用柴胡使由左腋而上。非借參耆之功。

則升提無力。是方所以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

白話文:

心肺位於上部,腎肝位於下部,脾胃位於腹部中央,是四臟之氣的主人。位於腹部中央的脾胃之氣,是無形之氣,可以將水穀蒸熟腐化,並使之升降出入,是先天之氣,又是脾胃的主人。後天的脾土,沒有先天之氣的幫助就不能運作。這種情況是因為勞累而導致先天之氣下陷於腎肝,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所以使用升麻使之從右腋上升,使用柴胡使之從左腋上升,並非藉助參耆的功效。

或問曰。余見先生動輒以先天后天立論。余考之易中先天后天之圖。乾南坤北離東坎西等卦位。於醫道中甚無所合。而先生屢言之不已。其義云何。曰怪乎子之問也。余所謂先天者。指一點無形之火氣也。後天者。指有形之體。自臟腑及血肉皮膚。與夫涕唾津液。皆是也。既曰先天。

白話文:

有人問我說,我看您常常以先天、後天來立論,但我考察《易經》中的先天、後天圖,乾卦在南方,坤卦在北方,離卦在東方,坎卦在西方等卦位,在醫學中似乎很難找到對應的解釋,可是您卻經常提到它,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回答他說,你提出這個問題很奇怪。我所謂的先天,是指虛無縹緲的一點火氣;而後天,是指有形體的物質,包括臟腑、血肉、皮膚,以及涕唾津液等等。既然說它是先天,

此時天尚未生。何況有乾南坤北八卦對待之圖乎。曰。然則伏羲此圖。何為而設也。余曰。此非先天之圖。乃中天八卦之圖。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日出乎東。水源於西。風雨在天上。山雷在地下。人與萬物位乎中。余嘗見邵子排列如此。有中天八卦數。其當今所用者。止一文王后天圖。

白話文:

在這個時候,宇宙還沒有形成。更何況有乾南坤北八卦相對應的圖形呢。有人說,那麼伏羲所畫的這個圖,有什麼用呢?我說,這不是先天八卦圖,而是中天八卦圖。天位在上面,地位在下面,太陽從東方升起,水源從西方流出,風雨在天上,山雷在地下,人和萬物的位置在中間。我曾經見過邵雍排列的《皇極經世》書中有中天八卦的數。當今所使用的,只有一個文王後天八卦圖。

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悅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乎艮。以春秋晝夜十二時相配。因以定陰陽。決生死。推而天文地理星相醫卜。無一不以此圖為則。至於先天者。無形可見。即易中帝出乎震之帝。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之神是也。帝與神。即余先天要論中所稱真君真主。

白話文:

震卦為始,巽卦為終,離卦為相見,坤卦為應物,兌卦為悅言,乾卦為戰鬥,坎卦為勞苦,艮卦為完成。以一年的春秋晝夜十二個月相配,從而確定陰陽,決生死。推及到天文、地理、星相、醫卜等學科,沒有哪一門不以這個圖為法規。至於先天的東西,沒有具體的形體可以看見,就像《易經》中「帝出乎震」的帝,指的是神靈微妙萬物,是《黃帝內經》中稱之為真君、真主的東西。

本系無形。不得已而強立此名。以為主宰先天之體。以為流行後天之用。東垣先生獨會其宗。而於補中益氣方中。用柴胡升麻者。正以升發先天之氣。於脾土之中。真萬世無窮之利。余所以諄諄為言也。蓋人身以脾胃為主。人皆知之。而先天隱於無形者。舉世置而弗論。故余既立先天要論矣。

白話文:

本系統是無形的。不得已而勉強建立這個名稱。把它當作主宰人體先天的根基。把它當作促進人體後天運行的作用。東垣先生獨自理解了它的宗旨。而在補中益氣這個方劑中。使用柴胡和升麻。正用它引發出身體先天的元氣。在脾臟的中心。這對後世將會帶來無窮的益處。所以我總要詳細地說明。因為人體以脾胃為主。人人都知道。可先天的元氣隱藏在無形之中。全世界沒有人去研究它。因此,我在《先天要論》中已經確立了先天的重要性。

後於後天論中。發明東垣脾胃論。亦用先天無形者為主。讀脾胃論者。讀至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衛氣元氣穀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則可見矣。飲食入胃。猶水穀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少陽相火之無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運化也。此時若用寒涼之藥。

白話文:

《後天論》中,創立了東垣脾胃論,仍是以先天的無形之氣為主。閱讀脾胃論的讀者,讀到「人以水穀之氣而生。」所謂的清氣、營氣、衛氣、元氣、穀氣、春升之氣,都是胃氣的別名,就可明白這個道理了。飲食進入胃中,就像水穀在鍋中。沒有火,食物就不能煮熟。脾能夠消化食物,完全依靠少陽相火無形之氣。在下方蒸煮腐熟食物,纔能夠運化。如果此時使用寒涼的藥物,就會損傷脾胃的陽氣,使脾胃的運化功能減弱,導致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

飲食亦不運化矣。蓋脾胃中之火。土中之火。納音所謂爐中火。養爐中火者。須頻加煤炭。蓋以熱灰溫養其火。而火氣自存。一經寒水。便成死灰。將以何者蒸腐水穀。以何者接引燈燭。舉目皆地獄光景。可不戒哉。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正取溫養之義也。

白話文:

飲食也不能消化吸收了。脾胃中的火,是土中的火,納音學中所謂的爐中火。想要養爐中火,必須經常添加煤炭。用熱灰溫暖火種,火氣才能存在。一旦遇到寒水,就會變成死灰。用什麼來蒸煮水穀?用什麼來點燈燃燭?到處都是地獄的景象。難道不值得引以為戒嗎?《內經》說:「勞累的人要溫暖他。損傷的人要溫暖他。」正是取溫養的意思。

東垣曰。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語言。

白話文:

東垣說:岐伯說(有所勞倦)有勞累困頓。(形氣衰少)精氣神衰弱不足。(穀氣不盛)脾胃不調,運化無力。(上焦不行)上焦氣機不暢。(下脘不通)下腹氣機不暢。(胃氣熱)胃中熱氣上蒸。(熱氣燻胸中故內熱)熱氣薰蒸胸中,所以感到內熱。(舉痛論雲)舉痛論說:勞累則氣耗,氣耗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夫喜怒不節)如果喜怒無節,(起居不時)起居不定,或(有所勞傷)有所勞傷,都會損傷氣。(氣衰則火旺)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火旺則乘虛侵犯脾土。(脾主四肢)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所以睏乏發熱,沒有氣力活動。(懶於語言)懶得說話。

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是也。金匱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夫勞之為病。其脈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以黃耆建中湯治之。

白話文:

動作短促,呼吸困難。外感風熱自汗。心裡煩亂不安。得此病時,宜安心靜坐,以保養元氣。用甘涼藥物瀉其熱火,用酸味藥物收斂散亂之氣,用甘溫藥物補益中氣。經典上說:「勞累的人要溫補」,「虛損的人要溫補」,就是這個道理。《金匱要略》雲:「平時脈象大的人,勞力後會脈大;脈極度虛弱的人,勞力後脈虛。勞累過度而得病的人,脈搏大,手足發熱,春夏之際病情加重,秋冬之際病情緩解。可使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

此亦溫之之意也。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元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也。夫胃氣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

白話文:

這也是溫暖的意思。人靠五穀的精氣而生存。所謂的清氣、營氣、元氣、衛氣和春升之氣,都是胃氣的別名。胃氣是水穀之海,飲食入胃,消化吸收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衡量以為常態。如果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就會影響水穀之氣的運化,從而導致身體不適。

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火獨盛。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元氣之賊也。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肝腎。名曰重強。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

白話文:

脾胃受到損傷,喜怒憂恐的情緒過激,會損耗人的元氣。脾胃之氣衰弱,元氣不足,陰火就會獨盛。這種火是陰火,產生於下焦,是元氣的賊寇。旺盛的火灼傷元氣,微弱的火反而會生髮元氣。火和元氣不能並存,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脾胃之氣虛弱,就會流向下焦的肝腎,這種情況稱為「重強」。陰火趁機乘虛而入,侵犯脾土,所以脾胃證狀最開始發作時,會出現氣逆上衝、喘息、身體發熱、煩躁不安的症狀。脈搏洪大,頭部疼痛。

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遂不任風寒。而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則有餘。有餘者瀉之。

白話文:

無論再怎麼喝都覺得渴,皮膚無法抵抗風寒,進而產生寒症和熱症。這是因為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無法升騰。春季滋長的正常節令被阻斷後,陽氣就無法保護營衛之氣,進而無法抵禦風寒,最終導致寒症和熱症。這都是脾胃之氣不足引起的。然而,這種情況與受到外來風寒引起的症狀頗為相似,但實際上卻有本質區別。內傷脾胃,是損傷了脾胃之氣;外感風寒,是損傷身體外在的形氣。損傷了外在的形氣,就容易產生過剩的火熱之氣,因此要將過剩的火熱之氣瀉掉。

傷其內則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類。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證。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唯當以辛甘溫劑補其中。而升其陽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

白話文:

如果傷害了身體內部,就會導致不足。對於不足的情況,就需要補充。汗法、下法、吐法、瀉法等,都是瀉法。溫補、和解、調養等,都是補法。如果把內傷不足的疾病誤認為是外感有餘的證狀,而反而瀉治,那麼就會虛上加虛。實證變成虛證,虛證變得更虛,這樣的人如果死了,都是被醫生害死的。那麼該怎麼辦呢?應該用辛甘溫補的藥物來補益中氣,升發陽氣,這樣才能治癒疾病。經典中說:“勞累的人要溫補,虛損的人要溫補。”

又曰。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今立補中益氣湯主之。夫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或專因飲食不調。或專因勞力過度。或飢飽之後。加之勞力。或勞力之後。加之飢飽。皆為內傷。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損其元氣。上喘氣短。

白話文:

又說:「溫熱可以去除大熱,最忌服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脾胃。」現在制訂補中益氣湯來主治。因為飢飽勞役,損傷脾胃;或者專因飲食不調;或者專因勞力過度;或者飢飽之後,加上勞力;或者勞力之後,加上飢飽。這些都是內傷。脾胃一旦虛弱,肺氣首先衰竭。因此,使用黃耆來補益皮毛,閉合腠理,不使自汗,損傷元氣。上喘氣短。

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炙甘草之甘。以瀉大熱。而補脾胃中元氣。若脾胃急痛。並大虛腹中急縮者。宜多用之。經曰。急者緩之。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耆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

白話文:

人參用來補益身體。如果心火旺盛影響到脾臟,應當使用焦過的甘草來瀉火,並補益脾胃中的元氣。如果脾胃劇烈疼痛,腹部嚴重虛弱且緊縮,應當多用焦過的甘草。經典中說,緊繃的應該緩解它。白朮性苦、甘、溫,可以清除胃中的熱氣,疏通腰臍之間的血氣。胃中清氣在下,應該加入升麻、柴胡來引導它。引導黃耆、甘草 甘溫的氣味上升,可以補益衛氣的散失,並充實身體的表層。此外,還可以緩解帶脈的緊縮

二味皆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胃中清氣升於陽道。及諸經生髮之氣。以滋春氣之和也。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干。用去白陳皮以理之。清升而濁自降矣。胃氣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不營。陰火熾起。日漸熬煎。血氣日減。心主血。減則心無所養。

白話文:

這兩種藥材都是苦平的。氣味薄弱的,是陰中之陽,可以引胃中的清氣上升到陽道,以及諸經生髮之氣,以滋潤春氣的和諧。氣在胸中混亂,清濁相干。用去白陳皮來調理。清氣上升,濁氣自然下降。胃氣虛弱不能上升。陰火傷及生髮之氣。身體血榮大虧。榮氣不運行。陰火熾盛起來。日漸熬煎。血氣日漸減少。心主血。血減少,心無所養。

致使心亂而煩。故以當歸和之。如煩猶未止。加服地黃丸。以補腎水。水旺而心火自降。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證也。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得微汗則已。非止發汗。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

白話文:

導致心煩意亂。因此用當歸來調和。如果煩躁還沒有停止,再服用地黃丸來補腎水。腎水旺盛,心火自然下降。用手摸上去,肌膚發熱的,是表證。只服用補中益氣湯一兩次,微微出汗就好了。不是專門發汗,而是陰陽之氣調和,自然出汗。

如精神短少。倍加人參五味子。如頭痛。加蔓荊子。如頭痛有痰沉重。乃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天麻。如腹中痛者。加白芍藥。如惡寒冷痛。更加桂心。如惡熱喜寒熱痛。更加黃連。如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奔豚主之。蓋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如脈沉細腹痛。以理中湯主之。乾薑葉熱。於土中瀉水。以為主也。

白話文:

如果精神不足。就增加人參和五味子。如果有頭痛。就增加蔓荊子。如果頭痛有痰沉重。就是太陰痰厥頭痛。就增加半夏和天麻。如果有腹痛。就增加白芍藥。如果有怕冷和疼痛。就增加桂心。如果有怕熱、喜歡寒冷、疼痛。就增加黃連。如果腹中疼痛、怕冷,而且脈搏弦緊。就是木來剋土。奔豚導致的。芍藥味酸,在土中瀉火為君。如果脈搏沉細腹痛。就用理中湯為主。乾薑葉熱,在土中瀉水。作為主藥。

臍下痛者。加熟地黃。如不已。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凡小腹痛。多屬腎氣奔豚。惟桂泄奔豚。故加之。如脅痛。或脅下縮急。俱加柴胡芍藥。如體重肢節痛。或腹脹自利。脈來濡緩者。濕勝也。加蒼朮厚朴主之。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藁本。別作一服。病去勿再服。以諸風藥損人元氣也。

白話文:

臍下疼痛的,加熟地黃。如果疼痛仍不見好,那就是大寒的原因,再加肉桂。凡是小腹疼痛,多屬於腎氣奔豚,只有肉桂能瀉奔豚,所以加肉桂。如果有脅痛,或是脅下收縮急迫,都再加柴胡和芍藥。如果身體沉重、四肢關節疼痛,或者腹脹腹瀉,脈象濡緩的,這是濕勝引起的,加蒼朮和厚朴來治療。如果有風濕交搏,全身都疼痛的,再加羌活、防風、藁本,另外煎服。病去後不要再服用,因為一切風藥都會損傷人體的元氣。

如冬月惡寒發熱無汗。脈浮而緊。本方加麻黃桂枝。(如麻黃五分用參耆各一錢。)如冬月惡風發熱有汗。脈浮而緩。加桂枝芍藥。傷寒必惡寒。傷風必惡風。傷食必惡食。傷寒惡寒。烈火不能熱。重綿不能溫。內傷者。得就暖處。著綿溫火。便不惡矣。內傷飲食。口不知味。

白話文:

如果在冬月的時候,感到非常寒冷,發熱但是不流汗,脈搏浮起來而緊繃,可以將麻黃和桂枝加入本方。(例如,用五分的麻黃,一錢的人參和一錢的黨參。)

如果在冬月的時候,感到非常怕風,發熱並且流汗,脈搏浮起來而緩慢,可以加入桂枝和芍藥。

傷寒一定會怕冷。傷風一定會怕風。傷食一定會怕吃東西。

傷寒怕冷,烈火都不能讓它感到溫暖,厚厚的棉被也不能讓它感到溫暖。內傷的人,來到溫暖的地方,穿上棉被,用溫火烤一烤,就不會怕冷了。

內傷飲食,吃東西的味道不明顯。

不思飲食。傷寒者。雖不能食。未嘗不知味也。勞力內傷者。身體沉重。四肢困倦。百節煩疼。心滿氣短。懶於言語。若傷寒者。太陽則頭痛。少陽則脅痛。陽明則目痛。不若內傷之怠惰嗜臥也。傷寒發熱。拂拂如羽毛之熱。熱在皮毛。內傷者。肌體壯熱。捫之烙手。右手氣口脈大於左手人迎三倍。

白話文:

病患者不思飲食。傷寒的患者,即使不能進食,也不至於不知道食物的味道。因為勞累過度而傷及內臟的人,會感到身體沉重,四肢睏倦,渾身痠痛,心悶氣短,懶於說話。如果像傷寒者一樣,太陽病就會頭痛,少陽病就會脅痛,陽明病就會眼睛疼痛,不像內傷患者那樣懶惰嗜睡。傷寒發熱,就像羽毛的熱度,熱在皮毛。而內傷的人,全身發熱,摸起來燙手。右手氣口脈搏比左手人迎脈搏大三倍。

其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澀是肺之本脈。代是氣不相接。乃脾胃不足之脈。大是洪大。洪大而數。乃心脈刑肺。急是弦急。乃肝木挾心火克肺金也。其右關脈屬脾。比五脈獨大而數。數中時顯一代。此不甚勞役。是飲食不時。寒溫失所。胃脈損弱。隱而不見。惟內顯脾脈如此。

若外傷。人迎脈大於氣口也。

白話文:

他的氣口脈搏又急又大,而且跳動的次數多。有時會出現跳動一會兒就停止的情況。停止跳動是肺臟本來的脈象。跳動一會兒就停止則說明氣息不連貫。這是脾胃虛弱的脈象。脈搏又大又洪,而且跳動的次數多。這是心臟的脈搏影響了肺臟。脈搏又急又弦。這是肝木挾著心火剋制肺金。右關脈屬於脾臟。相比五種脈象,右關脈特別大,而且跳動的次數多。跳動的次數多,有時會顯現出跳動一會兒就停止的情況。這種情況不是由於勞累過度引起的,而是飲食不規律,冷熱溫涼不適宜,胃脈虛弱,隱而不現。只有裡面的脾脈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東垣以手捫熱。有三法。以輕手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按筋骨之間則熱蒸手。輕摸之則不熱。是熱在骨髓也。輕手捫之不熱。重手按之亦不熱。不輕不重按之而熱者。是熱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肉之下。乃熱在肌肉。肌肉間熱者。正內傷勞倦之熱也。

白話文:

東垣用手指去摸病人身體的熱度,有三個方法。

  1. 用輕手去摸,覺得熱。用重力去按,就不覺得熱了。說明熱在皮毛血脈之中。

  2. 用力按壓筋骨之間,感到熱氣蒸手。輕輕撫摸時,並不覺得熱。說明熱在骨髓之中。

  3. 用輕手去摸,並不覺得熱。用重手去按,也不覺得熱。不輕不重地按下去,感到熱的,說明熱在筋骨的表面,皮毛血肌肉的裏層。也就是熱在肌肉裏。肌肉之間有熱,正是內傷、勞倦引起的熱。

若余於內傷真陰者。以手捫熱。亦有二。捫之烙手骨中如炙者。腎中之真陰虛也。捫之烙手。按之筋骨之下。反覺寒者。腎中真陽虛也。面必赤者。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也。口必渴者。腎水乾枯。引水自救也。若口吐痰多。如清水者。腎水泛上為痰。口必不渴也。口咯痰如沫者。

白話文:

如果我遇到內傷真陰的人的話,我可以用手去摸他的身體,也可以發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摸上去會覺得很燙,就像骨頭被火烤過一樣,這是腎中真陰虛的表現。第二種是摸上去會覺得很燙,但是按壓到筋骨以下的位置時,反而會覺得很冷,這是腎中真陽虛的表現。如果臉色發紅,那是因為陰盛於下,逼迫陽氣上升。如果口渴,那是因為腎水乾枯,為了自救而引水。如果口吐痰液很多,像清水一樣,那是腎水氾濫成痰。如果口渴吐出像泡沫一樣的痰,那是因為腎氣不足,肺臟不能宣發水液。

水沸為痰。陰火熬煎。口必渴也。腰脅痛者。腎肝虛也。足心如烙者。湧泉涸竭也。膝以下冷者。命門衰絕。上氣必喘也。尺脈必數者。陰火旺也。尺脈數而無力。或欲絕者。真陽衰也。骨痛如折者。腎主骨。骨衰乘火也。此陽虛陰虛之辨。而陰虛之中。又有真陰真陽之不同。

其治法詳於先天論中。

白話文:

水沸騰是痰飲內盛的症狀。陰火內熾熾盛,就會引起口渴。腰脅兩側痠痛,說明腎肝虧虛。足心感覺像被火烙傷,是命門火衰。上氣不接說明呼吸短促,這是小腸不通氣,肺氣不足。尺脈脈搏數快而有力,說明陰火旺盛。尺脈脈搏數快無力或將斷絕,是真陽虛衰。骨頭如斷折般痠痛,這是腎臟主骨,骨頭衰弱而火盛。這是陽虛陰虛的辨證,而陰虛當中,還有真陰與真陽的不同。

或問曰。丹溪云東南之人。陽氣易以升。不可服補中益氣湯。當今江以南之人。果盡不當服乎。曰此東南指人之臟腑而言也。蓋東方屬肝。南方屬心。肝與心有火者。不可服。恐木火愈旺也。若黃帝起四方之問。岐伯有四治之能。此東南西北方指地位也。既不可服東南二方之劑。

白話文:

有人問道,丹溪說東南地區的人,陽氣容易升發,不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那麼,如今生活在江南地區的人,是否全部都不適合服用呢?

回答說,丹溪所說的東南,是指人的臟腑而言。東方屬肝,南方屬心。肝與心有火的人,不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擔心木火之氣更加旺盛。如果黃帝提出四方的問題,岐伯有四種治療方法來應對。這裡的東南西北是指地理位置。既然不適合服用東南兩方的藥劑,

其人上盛者。必下虛。其腎氣大虛矣。急須填補北方先天之元氣為要。總而言之。先天后天不得截然兩分。上焦元陽不足者。下陷於腎中也。當取之至陰之下。下焦真陰不足者。飛越於上部也。焉可不引而歸原耶。是以補中益氣湯。與腎氣丸並用。朝服補陽。暮服補陰。互相培養。

但先後輕重之分。明者知之。不必詳述。

白話文:

這種人上部旺盛,必定是下部虛弱。他的腎氣非常虛弱,必須急切地填補腎臟的先天元氣。總之,根本的元氣與後天的元氣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上焦元陽不足的,就沉降到了腎中。治療時應該從最陰的部位入手。下焦真陰不足的,就會升浮到上部。怎能不讓它回到根本呢?因此,補中益氣湯和腎氣丸並用。早晨服用補陽,晚上服用補陰。互相滋養。

或問腎氣丸中。以地黃為君。恐其泥膈。或於脾胃有妨乎。曰腎氣丸中。盡是腎經的藥。並無一味脾胃藥雜其中。徑入腎經。焉能泥膈。凡用藥須要分得陰陽水火清淨。如朝廷有六部。一部有一部之事。一部有一部用事之人。今欲輸納錢糧。而可與天曹用事之人同議乎。曰若如所言。

白話文:

有人問腎氣丸中的地黃,作君藥,恐怕會阻隔膈氣,對脾胃有傷害。我說腎氣丸中的藥物,都是腎經的藥物,沒有任何一味脾胃藥摻雜在其中,可以直接進入腎經,怎麼會阻隔膈氣?使用藥物必須分清陰陽、水火,就像朝廷有六部,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職責,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負責人,現在想要輸送糧食,難道可以與天曹的負責人共同商議嗎?如果像你所說的,

予正謂腎經水部。不可與脾經戶部相雜之謂耳。曰余所謂不雜者。謂腎水藥中。不可雜脾土藥。脾胃藥中。不得雜腎經藥。如四君子湯。脾經藥也。雜地黃其中。則泥膈矣。八味地黃丸。腎經藥也。加人參則雜矣。若論腎與脾胃。水土原是一氣。人但知土之為地。而不知土亦水也。

白話文:

我認為腎經是水系的,不可以與脾經的土系混雜在一起。我所謂的不混雜,是指在腎水藥物中,不可加入脾土藥。在脾胃藥物中,也不可加入腎經藥物。例如四君子湯是脾經藥,如果加入地黃,就會導致消化不良。八味地黃丸是腎經藥,如果加入人參,就會失去藥物的協調性。但如果從腎與脾胃的關係來看,水土本來就是一體的。人們只知道土是土地,卻不知道土也是水。

自天一生水。而水之凝成處。始為土。土之堅者為石。此後天卦位坎之後。繼之艮。艮為山為土。艮土者。先天之土。水中之主也。土無定位。隨母寄生。隨母而補。故欲補太陰脾土。先補腎中少陽相火。若水穀在釜中。非釜底有火則不熟。補腎者。補腎中火也。須用八味丸。

醫不達此。而日從事於人參白朮。非探本之術。蓋土之本初原是水也。世謂補腎不如補脾。余謂補脾不如補腎。

白話文:

世界上的一切都源於水,而水的凝結體成為土。堅硬的土就是石頭。這是根據先天八卦的排列,坎卦之後就是艮卦,艮卦代表的是山和土。

艮土是先天之土,也是水中之主宰。土沒有固定的位置,而是依附於母體,並隨著母體而補充。因此,如果想要補充太陰脾土,就需要先補充腎中的少陽相火。就如同釜中的水穀,如果沒有釜底的火就無法煮熟。

補充腎氣的方法就是滋補腎中的火,可以使用八味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