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二·主客辨疑 (7)
卷之二·主客辨疑 (7)
1. 傷寒論
傷寒專祖仲景。凡讀仲景書。須將傷寒與中寒。分為兩門。始易以通曉。為因年久殘缺。補遺註釋者。又多失次錯誤。幸歷代考正者漸明。逮陶節庵六書吳綬蘊要二書刊行。而傷寒之理始著。余於至理。未暇詳辨。先將傷寒中寒。逐一辨明。庶不使陰陽二證混亂。夫傷寒治之。
得其綱領不難也。若求之多歧。則支離矣。先以陽證言之。夫既云傷寒。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也。其入則有淺深次第。自表達里。先皮毛。次肌肉。又次筋骨腸胃。此其漸入之勢然也。若夫風寒之初入。必先太陽寒水之經。便有惡風惡寒頭痛脊痛之證。寒鬱皮毛。是為表證。
若在他經。則無此證矣。脈若浮緊無汗為傷寒。以麻黃湯發之。得汗為解。浮緩有汗為傷風。用桂枝湯散邪。汗止為解。若無頭疼惡寒。脈又不浮。此為表證罷而在中。中者何。表裡之間也。乃陽明少陽之分。脈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間。謂皮膚之下也。然有二焉。若微洪而長。
即陽明脈也。外證鼻乾不眠。用葛根湯以解肌。脈弦而數。少陽脈也。其證脅痛耳聾。寒熱往來而口苦。以小柴胡湯和之。蓋陽明少陽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若有一毫惡寒尚在表。雖入中還當兼散邪。過此為邪入里。為實熱。脈不浮不沉。沉則按之筋骨之間方是。若脈沉實有力。
外證不惡風寒。而反惡熱譫語大渴。六七日不大便。明其熱入里而腸胃燥實也。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大便通而熱愈矣。以陰證言之。若初起。便怕寒。手足厥冷。或戰慄蜷臥不渴。兼之腹痛嘔吐泄瀉。或口出涎沫。面如刀刮。不發熱而脈沉遲無力。此為陰證。不從陽經傳入熱證治例。
更當看外證如何。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湯四逆湯以溫之。由此觀之。可見傷寒者。由皮毛而後入臟腑。初雖惡寒發熱而終為熱證。其人必素有火者。中寒者。直入臟俯。始終惡寒。而並無發熱等證。其人必無火者。一則發表攻裡。一則溫中散寒。兩門判然明白。何至混雜於中而使後人疑誤耶。
寒傷榮。風傷衛。衛陽也。風亦陽也。陽從陽之類。故風能傷衛。血陰也。寒亦陰也。陰從陰之類。故寒能傷榮。辛甘發散為陽。風宜辛散。寒宜甘發。桂枝辛而熱者。故能發散衛中之風邪。麻黃甘而熱者。故能發散血中之寒邪。又桂枝麻黃。氣味俱輕。陽中之陽。故能入太陽經。
散皮膚間之風寒也。此二方者乃治冬月正傷寒之的方。霜降後至春分前。此時太陽寒水用事。房勞辛苦之人其太陽寒水之氣。乘虛而客入於太陽經。同氣相求。故易以傷也。仲景特以殺氣最重。故詳言之。其餘時月則無傷寒。則二方不可用也。今人醫牌上多書治四時傷寒。名不正則言不順矣。
白話文:
傷寒論
傷寒學說始於仲景。研讀仲景著作,必須將傷寒和中寒區分為兩個門類,才能更容易理解。因為年代久遠,書籍殘缺不全,後世的補遺和注釋又常有次序錯誤,幸賴歷代學者不斷考證,才逐漸清晰。直到陶節庵的《傷寒六書》和吳綬的《傷寒蘊要》刊行,傷寒的道理才真正闡明。我對於這些至理名言,暫時無法詳細辨析,先將傷寒和中寒逐一區分,以免陰陽兩種病證混淆。
治療傷寒,掌握其綱領並不困難;若執著於細枝末節,則會使問題變得複雜。先從陽證來說,既稱之為傷寒,則寒邪是由外侵入內而致病。寒邪入侵有淺深次第,由表及裡,先侵犯皮毛,次及肌肉,再及筋骨、腸胃,這就是寒邪逐漸入侵的過程。風寒初入,必定先侵犯太陽寒水經脈,於是出現惡風惡寒、頭痛、脊痛等症狀,寒邪鬱阻於皮毛,這就是表證。
若侵犯其他經脈,則不會出現這些症狀。脈象浮緊無汗者為傷寒,用麻黃湯發汗,汗出則病癒;脈象浮緩有汗者為傷風,用桂枝湯散邪,汗止則病癒。若無頭痛惡寒,脈象又不浮,這是表證已經消退而邪氣入裡。所謂「裡」是什麼呢?是指表裡之間,也就是陽明、少陽經脈分佈的部位,脈象不浮不沉,位於肌肉之間,也就是皮膚之下。這裡又有兩種情況:脈象微洪而長,是陽明脈,外證有鼻乾、不眠等症狀,用葛根湯解肌;脈象弦而數,是少陽脈,其症狀有脅痛、耳聾、寒熱往來、口苦等,用小柴胡湯調和。陽明、少陽的治療不在於標本,而在於從中間入手。若還有一點點惡寒存在於表,即使邪氣已經入裡,也應同時散邪。過了這個階段,邪氣入裡則成為實熱,脈象不浮不沉,沉脈則需按壓筋骨之間才能感覺到。若脈象沉實有力,外證不惡風寒,反而惡熱、神志不清、口渴,六七天不大便,則說明熱邪入裡,腸胃燥實。病情輕者用大柴胡湯,病情重者用三承氣湯,大便通暢,熱邪即可痊癒。
再從陰證來說,若疾病初起,就怕冷,手腳厥冷,或戰慄蜷臥,不渴,同時伴有腹痛、嘔吐、腹瀉,或口吐涎沫,面色蒼白如刀刮過一般,不發熱而脈象沉遲無力,這是陰證。這不能按照陽經傳入熱證的治療方法,而要看外在的症狀,病情輕者用理中湯,病情重者用附子湯、四逆湯溫中。由此可見,傷寒是由皮毛而後入臟腑,雖然開始惡寒發熱,但最終會發展成熱證,這樣的人體內必定有潛在的火邪;而中寒則直接侵犯臟腑,始終惡寒,而沒有發熱等症狀,這樣的人體內必定沒有火邪。一個是發表攻裡,一個是溫中散寒,兩者截然不同,為何會混雜在一起,以致後人產生疑惑呢?
寒邪傷及榮氣,風邪傷及衛氣。衛氣屬陽,風邪也屬陽,陽邪侵犯陽氣;血液屬陰,寒邪也屬陰,陰邪侵犯陰氣。辛甘藥物具有發散作用,屬陽;風邪宜用辛散藥物,寒邪宜用甘溫藥物。桂枝辛溫,故能發散衛氣中的風邪;麻黃甘溫,故能發散血液中的寒邪。桂枝、麻黃氣味輕揚,屬陽中之陽,故能入太陽經,散佈在皮膚之間的風寒。這兩個方劑是治療冬月正傷寒的特效方劑。霜降之後至春分之前,此時太陽寒水之氣當令,房勞、辛苦之人,其太陽寒水之氣虛弱,外邪乘虛而入太陽經,同氣相求,故容易受傷。仲景認為這時邪氣最盛,故詳加論述;其他月份則沒有傷寒,這兩個方劑就不能使用。現在很多人醫案上都寫著治療四季傷寒,名稱都不正確,言辭自然也不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