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五·先天要論(下) (2)
卷之五·先天要論(下) (2)
1. 耳瘡論
羅謙甫云。耳內生瘡者。為足少陰。是腎之經也。其氣上通於耳。其經虛。風熱乘之。隨脈入於耳。與氣相搏。故令耳門生瘡也。曾青散主之。黃連散亦可。內服黍黏子湯。
曾青散
曾青(五分),雄黃(七分半),黃芩(二分半),有膿水搓胭脂拭乾。細末一分。裹綿納耳中。
黃連散
黃連(五分),枯礬(七分),細末。綿裹納耳中。
薛氏云。耳瘡屬手少陽三焦經。或足厥陰肝經血虛風熱。或肝經暴火風熱。或腎經風火等因。若發熱焮痛。屬少陽厥陰風熱。用柴胡梔子散。若內熱癢痛。屬前二經血虛。用當歸川芎散。若寒熱作痛。屬肝經風熱。小柴胡湯加山梔川芎。若內熱口乾。屬腎經虛火。用加味地黃丸。如不應。用加減八味丸。余當隨證治之。
耳膿即聤耳。用紅綿散麝香散。內服柴胡聰耳湯、通氣散俱可。如壯盛之人。積熱上攻。膿水不住。則上二散不宜用。恐收斂太過也。用三黃散有效。
有一小兒患耳膿。經年屢月。服藥不效。殊不知此腎疳也。用六味丸加桑螵蛸。服之即愈。
黃耆丸方
黃耆(一兩),沙苑蒺藜(炒),羌活(各半兩),黑附子(大一個),羯羊腎(一對焙乾),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食前。煨蔥鹽湯下。
柴胡聰耳湯,治耳中干耵。耳鳴致聾。
柴胡(三錢),連翹(四錢),水蛭(半錢炒另研),虻蟲(三個去翅足研),麝香(少許研),當歸身,炙甘草,人參(各二錢),上除另研外。以水二盞。姜三片。煎至一盞。少熱下水蛭等末。再煎一二沸。食少遠熱服。
透水散
川大黃(去粗皮),山梔子(去皮),蔓荊子(去白皮),白茯苓(去皮),益智子(去皮),葳靈仙(去蘆頭洗焙乾),白芷(各半兩),香墨(燒醋淬干細研),麝香(研一錢),茯神(去木半兩),川烏(二兩用河水浸半月切作片焙乾用鹽炒),天麻(去苗),仙靈脾葉(洗焙各三錢),上為細末。煉蜜和如麥飯相似。
以真酥塗。杵臼搗萬杵。如干旋入蜜令得所。和成劑。每服旋丸。如桐子大。用薄荷自然汁。同溫酒。化下兩丸。如卒中風。涎湧昏塞。煎皂莢白礬湯。溫化兩丸。
蟲入耳痛。將生薑擦貓鼻。其尿自出。取尿滴內。蟲即出而愈。
有一人耳內不時作痛。痛而欲死。痛止如故。就診於立齋先生。診之六脈皆安。非瘡也。話間痛忽作。意度其有蟲。令急取貓尿滴耳。果出一臭蟲。遂不復痛。或用麻油滴之。則蟲死難出。或用炒芝麻枕之。則蟲亦出。但不及貓尿之速也。
白話文:
羅謙甫說,耳朵裡面長瘡,是因為足少陰經(也就是腎經)的問題。腎經的氣向上通到耳朵,當腎經虛弱時,風熱之邪就會趁虛而入,隨著經脈跑到耳朵裡,與氣血搏鬥,所以導致耳朵產生瘡。可以用曾青散來治療,也可以用黃連散。內服則可以喝黍黏子湯。
曾青散的成分是:曾青五分,雄黃七分半,黃芩二分半。如果耳朵有膿水,可以先用胭脂擦乾淨,然後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取一分用棉花包好塞入耳中。
黃連散的成分是:黃連五分,枯礬七分。將它們磨成細粉,用棉花包好塞入耳中。
薛氏認為,耳朵長瘡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問題,或者是足厥陰肝經血虛風熱,也可能是肝經的火氣太旺導致風熱,或是腎經的風火等原因。如果發熱又紅腫疼痛,屬於少陽和厥陰經的風熱,可以用柴胡梔子散來治療。如果是內熱又癢痛,屬於前述兩經血虛,可以用當歸川芎散來治療。如果忽冷忽熱地疼痛,屬於肝經的風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和川芎來治療。如果內熱又口乾,屬於腎經虛火,可以用加味地黃丸來治療,如果效果不好,就改用加減八味丸。其他的狀況,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
耳膿,也就是中耳炎,可以用紅綿散或麝香散,內服則可以喝柴胡聰耳湯或通氣散。但如果身體很強壯的人,是因為積熱往上衝,導致膿水不斷流出,就不適合用這兩種外敷的散劑,因為它們收斂效果太強了。這種情況可以用三黃散,會比較有效。
有個小孩得了中耳炎,好多年都沒治好,吃藥也沒用。其實這是腎疳(腎氣虛損)引起的。用六味丸加桑螵蛸來治療,就可以痊癒。
黃耆丸的配方是:黃耆一兩,炒過的沙苑蒺藜、羌活各半兩,黑附子一個,焙乾的羯羊腎一對。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酒調和成糊,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在吃飯前服用四十丸,用加了蔥和鹽的熱湯送服。
柴胡聰耳湯是用來治療耳朵裡面有乾燥的耳垢、耳鳴甚至耳聾的。配方是:柴胡三錢,連翹四錢,炒過並另外磨成粉的水蛭半錢,去掉翅膀和腳並磨成粉的虻蟲三個,少量磨成粉的麝香,當歸身、炙甘草、人參各二錢。除了另外磨粉的藥材,其他藥材加兩碗水和三片薑一起煎煮成一碗,稍微放涼後加入磨好的水蛭和虻蟲粉末,再煎一兩次就好了。在吃飯前稍微遠離熱源的時候服用。
透水散的配方是:去掉粗皮的川大黃、去掉皮的山梔子、去掉白皮的蔓荊子、去掉皮的白茯苓、去掉皮的益智子、去掉蘆頭並洗過焙乾的威靈仙、白芷各半兩,燒醋淬乾並磨成細粉的香墨,磨成粉的麝香一錢,去掉木心的茯神半兩,用河水浸泡半個月、切成片並用鹽炒過的川烏二兩,去掉苗的天麻和洗過焙乾的仙靈脾葉各三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煉好的蜂蜜調成麥飯一樣的濃稠度。塗上真正的酥油,用杵臼搗上萬次,如果太乾,就加蜂蜜進去,直到適合的程度,製成藥劑。每次服用藥丸,像桐子那麼大,用薄荷汁和溫酒一起送服兩丸。如果突然中風,口吐白沫昏迷不醒,就用皂莢和白礬煎湯,溫化兩丸。
如果有蟲子跑到耳朵裡,導致疼痛,可以拿生薑擦貓的鼻子,貓就會撒尿,用貓尿滴入耳朵,蟲子就會跑出來,疼痛也就會好了。
有個人耳朵常常痛,痛起來生不如死,痛過之後又恢復正常。他去看李立齋先生,醫生診斷後發現他的脈象正常,並非長瘡。說話之間,他的疼痛又發作了,醫生猜測可能是蟲子跑進去了,就叫人趕緊取貓尿滴入他耳朵,果然跑出一條臭蟲,之後就不再痛了。也可以用麻油滴入耳朵,但是蟲子會死在裡面不容易出來。或是用炒過的芝麻枕著耳朵睡,蟲子也會跑出來,但是效果沒有貓尿快。
2. 消渴論
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傅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湯加人參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肌膚瘦。成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湯治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輸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
此腎消也。六味丸治之。古人治三消之法。詳別如此。余又有一說焉。人之水火得其平。氣血得其養。何消之有。其間攝養失宜。水火偏勝。津液枯槁。以致龍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腸胃合消。五臟乾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先治腎為急。
惟六味八味。及加減八味丸。隨證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腎水。則渴自止矣。白虎與承氣。皆非所治也。
婁全善云。肺病本於腎虛。腎虛則必寡於畏。妄行陵肺而移寒與之。故肺病消。仲景治渴而小便反多。用八味丸補腎救肺。後人因名之曰腎消也。
總錄謂不能食而渴者。末傳中滿。能食而渴者。必發腦疽背癰。蓋不能食者。脾之病。脾主澆灌四旁。與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虛。則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其間縱有能食者。亦是胃虛引谷自救。若概以寒涼瀉火之藥。如白虎承氣之類。則內熱未除。中寒復生。能不未傳鼓脹耶。
惟七味白朮散。人參生脈散之類。恣意多飲。復以八味地黃丸。滋其化源。才是治法。及能食而渴發疽者。乃肥貴人膏粱之疾也。數食甘美而肥多。故其上氣轉溢而為消渴。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慓悍。能助燥熱。經曰。治之以蘭。消陳積也。亦不用寒涼。及發癰疽者。
何也。經曰。膏粱之變。饒生大疔。此之謂也。其腎消而亦有腦疽背癰者。蓋腎主骨。腦者髓之海。背者太陽經寒水所過之地。水涸海竭。陰火上炎。安得不發而為癰疽。其瘡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甚則或黑或紫。火極似水之象。乃腎水已竭不治。或峻補其陰。亦可救也。
或曰。人有服地黃湯而渴仍不止者。何也。曰此方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蓋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如鬲消中消。可以前丸緩而治之。若下消已極。大渴大燥。須加減八味丸料一升。內肉桂一兩。水煎六七碗。恣意水冷飲之。熟睡而渴病如失矣。處方之制。存乎人之通變耳。
或問曰。下消無水。用六味地黃丸。可以滋少陰之腎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蓋因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穀。水穀之氣。不能熏蒸。上潤乎肺。如釜底無薪。鍋蓋乾燥。故渴。至於肺亦無所稟。不能四布水精。並行五經。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入膀胱。正謂飲一升溺一升。
飲一斗溺一斗。試嘗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熱。壯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籠蒸溽。稿禾得雨。生意維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鮮不以為迂也。昔漢武帝病渴。張仲景為處此方。至聖玄關。今猶可想。八味丸誠良方也。瘡疽痊後。及將痊口渴甚者。舌黃堅硬者。
及未患先渴。或心煩燥渴。小便頻數。或白濁陰痿。飲食少思。肌膚消瘦。及腿腫腳瘦。口齒生瘡。服之無不效。一貴人病疽。疾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升。愚遂獻加減地黃方。諸醫大笑云。此藥若能止渴。我輩當不復業醫矣。皆用木瓜紫蘇烏梅人參茯苓百藥煎等。生津液之藥止之。
而渴愈甚。數劑之後。茫無功效。不得已而用前方。三日渴止。因相信。久服不特渴疾不作。氣血亦壯。飲食加倍。強健過於少壯之年。蓋用此藥。非予敢自執鄙見。實有源流。薛氏家藏此方。屢用有驗。故詳著之。使有渴疾者信其言。專志服餌取效。無為庸醫所惑。庶廣前人之志。
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令人皮膚光澤。(方內用北五味子。最為得力。獨能補腎水降心氣。其肉桂一味不可廢。若去肉桂。服之不效。)
一男子患此。余欲以前丸治之。彼則謂肉桂性熱。乃私易之以黃柏知母等藥。遂口渴不止。發背疽而殂。彼蓋不知肉桂為腎經藥也。前證乃腎經虛火炎上無製為患。用桂導引諸藥以補之。引虛火歸元。故效也。成無己曰。桂猶圭也。引導陽氣。若執圭以從使者然。若夫上消者。
謂心移熱於肺。中消者。謂內虛胃熱。皆認火熱為害。故或以白虎湯。或以承氣湯。卒致不救。總之是下焦命門火不歸元。遊於肺則為上消。遊於胃即為中消。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元。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濟。氣上熏蒸。俾肺受濕潤之氣而渴疾愈矣。
有一等病渴。惟欲飲冷。但飲水不過二三口。即厭棄。少頃復渴。其飲水亦如前。第不若消渴者之飲水無厭也。此證乃是中氣虛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於咽喉口舌之間。故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若到中焦。以水見水。正其所惡也。治法如面紅而煩躁者。煎理中湯吞八味丸。二三服而愈。若用他藥。必不能濟。
又有一等病。渴急欲飲水。但飲下不安。少頃即吐出。吐出片刻。復欲水飲。至於藥食。毫不能下。此是陰盛格陽。腎經傷寒之證也。予反復思之。用仲景之白通湯。加人尿膽汁。熱藥冷探之法。一服稍解。三服全瘳。其在男子間有之。女子多有此證。(陶節庵名之曰回陽返本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