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二·主客辨疑 (5)
卷之二·主客辨疑 (5)
1. 中風論
王節齋云。飲食過傷。變為異常急暴之病。人所不識。多有飲食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氣惱。食填太陰胃氣不行。須臾厥逆。昏迷不省。若誤作中風中氣治之立斃。惟以陰陽淡鹽湯探吐之。食出即愈。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法當吐。不吐則死。詳見格致餘論木鬱則達之條下。以上二條論。當與厥門互看。
有一等形體肥胖。平素善飲。忽一日舌本硬強。語言不清。口眼喎斜。痰氣上湧。肢體不遂。此肥人多中。以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兼之酒飲濕熱之證。須用六君子加煨葛根山梔神麯而治之。
有一人久病滯下。忽一日昏僕。目上視。溲注而汗瀉。脈無倫。丹溪先生曰。此陰虛陽暴絕也。得之病後而酒且內。急治人參膏。而促灸其氣海。頃之手動。又頃之唇動。參膏成三飲之而蘇。後服盡數斤而愈。予觀此。凡人大病後。及婦人產後。多有此證。不可不知。
按丹田氣海與腎脈相通。人於有生之初。先生命門。胞系在臍。故氣海丹田。實為生氣之源。十二經之根本也。故灸而效。
有一婦人先胸脅脹痛。後四肢不收。自汗如雨。小便自遺。大便不實。口緊目瞤。飲食頗進。十餘日。或以為中臟甚憂。請薛立齋先生視之。曰非也。若風既中臟。真氣既脫。惡證既見。禍在反掌。焉能延至十日。乃候其色。面目俱赤而或青。診其脈左三部洪數。惟肝尤甚。
乃知胸乳脹痛。肝經血虛。肝氣痞塞也。四肢不收。肝經血虛不能養筋也。自汗不止。肝經血熱。津液妄泄也。小便自遺。肝經熱甚。陰挺失職也。大便不實。肝木熾盛克脾土也。遂用犀角散四劑。諸證頓愈。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而安。後因鬱怒。前證復作。兼發熱嘔吐。飲食少思。
月經不止。此木盛剋土而脾不能攝血也。用加味歸脾為主。佐以逍遙散而愈。後每遇怒。或睡中手足搐搦。復用前藥即愈。
唐柳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欲脫。群醫束手相視。許胤宗曰。是餌陽藥無及矣。即以黃耆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氣騰騰如霧熏薄之。是夕語。更藥之而起。
盧州王守道風噤不能語。王克明令熾炭燒地。上灑以藥。置病者於其上。須臾小蘇。
以上二法。病至垂絕。湯液不及。亦治法之變者也。
有人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出汗過多。血少氣並於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白薇湯倉公散。
厥
此厥與傷寒二厥不同。不可不知分辨。
陽氣衰乏者。陰必湊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名曰寒厥。是寒逆於下也。宜六物附子湯主之。陰退則陽進。故陰氣衰於下。則陽往湊之。故令人足下熱也。熱甚則循三陰而上逆。謂之熱厥。宜六味地黃丸主之。肝藏血而主怒。怒則火起於肝。載血上行。故令血菀於上。是血氣亂於胸中。
白話文:
中風論
王節齋說,飲食過度,容易轉變成急劇暴發的怪病,讓人難以辨識。很多人在飲食醉飽後,或是感受風寒,或是情緒激動,食物堵塞了脾胃的氣機,很快就會厥逆昏迷,不省人事。如果誤認為是中風或氣虛而治療,就會立即死亡。應該用淡鹽水灌腸催吐,吐出食物後就會痊癒。經書上說,上部有脈搏,下部沒有脈搏,就應該催吐,不吐就會死。詳細內容可參考《格致餘論》中「木鬱則達」的條目,以上兩條論述應與厥門的論述互相參照。
有一類人體型肥胖,平時嗜酒,突然有一天舌根僵硬,說話不清,口眼歪斜,痰氣上涌,肢體行動不便。這多發生在肥胖的人身上,是因為氣盛於外而虛於內,再加上飲酒造成的濕熱證候,需要服用六君子湯加煨葛根、山梔子、神麴來治療。
有的人久病導致下痢,突然有一天昏倒,眼睛往上看,小便失禁,汗出如瀉,脈象紊亂。丹溪先生說,這是陰虛陽暴絕的症狀,多發生在疾病康復後飲酒或飲食過量的情況下。要緊急服用人參膏,並灸刺氣海穴,不久手會動,再過一會兒嘴唇會動,人參膏服用三次後就會甦醒,之後服用幾斤人參膏後就能痊癒。我觀察到,凡是大病初癒的人,以及產後婦女,都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不可不知。
按:丹田氣海與腎經相通,人剛出生時,命門之火旺盛,胞系在臍,所以氣海丹田是生氣的根本,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所以灸刺氣海穴有效。
有一位婦人,先前胸脅脹痛,後來四肢不聽使喚,自汗如雨,小便失禁,大便不實,口緊眼跳,但食慾尚可,十多天這樣。有人以為是臟腑受損,非常憂慮,於是請薛立齋先生診治。薛先生說不是這樣,如果風邪已經侵犯臟腑,真氣已經耗損,惡劣的症狀已經出現,禍事就在眼前,怎麼可能拖延十天呢?於是觀察她的面色,面部都紅赤,偶爾發青。診脈發現左邊三部脈象洪大而數,尤其肝脈更甚。
於是知道胸脅脹痛是肝經血虛,肝氣鬱滯;四肢不聽使喚是肝經血虛不能濡養筋脈;自汗不止是肝經血熱,津液外洩;小便失禁是肝經熱盛,陰氣失守;大便不實是肝木過盛克伐脾土。於是使用犀角散四劑,諸症狀立刻痊癒。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身體恢復安康。後來因為鬱怒,之前的症狀又復發,並且發熱嘔吐,食慾不振,月經不止,這是肝木過盛克伐脾土,脾臟不能攝血。使用加味歸脾湯為主方,輔以逍遙散,就痊癒了。之後每當生氣,或睡夢中手足抽搐,再服用之前的藥物就痊癒了。
唐朝柳太后患中風,不能說話,脈象沉弱,將要脫亡,群醫束手無策。許胤宗說,服用溫陽的藥物已經來不及了,就用黃耆、防風煮湯數十斛,放在病床下,讓藥氣騰騰如霧氣般熏蒸病人。當晚就能說話了,再換藥,病情就痊癒了。
盧州王守道患中風,不能說話,王克明命令燒熱炭火,在上面撒上藥物,讓病人坐在上面。很快症狀就稍微緩解了。
以上兩種方法,都是病情危急,湯藥來不及服用時的應急療法。
有人平時沒有疾病,突然像死人一樣,身體不動,默默無言,不知人事,眼睛閉著不能睜開,嘴巴緊閉不能說話,或者稍微有點意識,但討厭聽到人聲,只是感覺頭暈目眩,過一段時間才能醒過來。這是因為出汗過多,血液不足,氣血失調,陽氣獨上不下,氣機阻塞不通,所以身體像死了一樣。氣血恢復正常,陰陽重新調和,所以過一段時間才能醒過來,這叫做鬱冒,也叫血厥,婦女多見,宜用白薇湯、倉公散治療。
厥
這裏所說的厥與傷寒中的厥不同,不可不辨別。
陽氣衰弱的人,陰氣就會聚集,導致從手指到膝蓋以上都冰冷,叫做寒厥,這是寒邪逆犯於下焦。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附子治療。陰退則陽進,所以如果下焦陰氣衰弱,陽氣就會往上走,所以腳底會發熱。熱盛就會沿著三陰經向上逆行,叫做熱厥,應該用六味地黃丸治療。肝臟藏血,主怒,怒則肝火上升,帶動血液上行,所以血液淤積在上焦,這是氣血逆亂於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