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二·主客辨疑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主客辨疑 (4)

1. 中風論

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曰痛痹:筋骨掣痛;曰著痹:著而不行;曰行痹:走注疼痛;曰周痹:身疼痛。又曰:行痹屬風,痛痹屬寒,著痹屬濕。如正氣不足之證,只補正氣,不必祛邪。如邪氣有餘,若痹證之類,雖以扶正氣為主,不可不少用祛邪之法,如易老天麻丸之類。

口眼喎斜

靈樞言:足陽明之筋,其病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熱則筋弛,縱緩不能收,故僻。是左寒右熱,則左急而右緩;右寒左熱,則右急而左緩。故偏於左者,左寒而右熱;偏於右者,右寒而左熱也。夫寒不可徑用辛熱之劑。蓋左中寒,則逼熱於右;右中寒,則迫熱於左,陽氣不得宣行故也。

口之喎,炙以地倉;目之斜,炙以承泣。苟不效,當炙人迎。夫氣虛風入而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為風邪所陷,故宜灸。經曰:陷下則灸之是也。

惟外中風邪者,方有喎斜等證。若夫熱則生風者,不可謂盡得病於窗隙之風;縱有喎斜等證,乃假象也,亦不甚。蓋火勝則金衰,金衰則木盛,木盛則生風。惟潤燥則風自息,不必用前灸法。

素問曰:諸風掉眩支痛強直筋縮,為厥陰風木之氣。自大寒至小滿,風木君火二氣之位。風主動,善行數變。木旺生火,風火屬陽,多為兼化。且陽明燥金,主於緊斂縮勁。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謂己極過,則反似勝己之化。故木極似金,況風能勝濕而為燥。

風病勢甚而成筋縮燥之甚也。此等證候,正所謂風淫所勝,治以清涼者也,不宜用桂附。

或問曰:當此之時,小續命湯可用乎?曰:未必然。小續命湯此仲景金匱要略治冬月直中風寒之的方,即麻黃桂枝湯之變方也。其間隨六經之形證,逐一加減,未便可按方統用其全方也。如太陽無汗,於本方中倍麻黃杏仁防風;如有汗惡風,於本方中倍桂枝芍藥杏仁;如陽明無汗身熱不惡風,於本方中加石膏知母甘草;有汗身熱不惡風,於本方中加葛根桂枝黃芩;如太陽無汗身涼,於本方中加附子乾薑甘草;少陰經中有汗無熱,於本方中加桂枝附子甘草。凡中風無此四證,六經混淆,繫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每續命八兩,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此係六經有餘之表證,須從汗解。如有便溺阻隔,宜三化湯,或局方麻仁丸通利之。雖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世間內傷者多,外感者間而有之。此方終不可輕用也。

許學士云:氣中者,因七情所傷。

經曰:神傷于思慮則肉脫,意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悲哀則筋攣,魄傷於喜樂則衰槁,志傷於盛怒則腰脊重,難俯仰也。又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故憂愁不已,氣多厥逆,牙關緊急。若作中風誤治殺人多矣。蓋中風者,身溫且多痰涎;中氣者,身涼而無痰涎。宜蘇合香丸灌之即蘇。經曰:無故而喑脈不至者,雖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復自愈。

白話文:

中風論

經書記載,風寒濕三種邪氣合在一起,就會導致痹症。疼痛的痹症稱為痛痹,筋骨掣痛;肢體沉重不能活動的稱為著痹;能夠活動,但疼痛遊走不定的稱為行痹;全身疼痛遊走,則稱為周痹。行痹屬風,痛痹屬寒,著痹屬濕。如果正氣不足,只需補益正氣,不必祛除邪氣;如果邪氣過盛,像痹症之類的疾病,雖然以扶正氣為主,但也不能不用祛除邪氣的方法,例如易老天麻丸等藥物。

口眼歪斜

《靈樞》說,足陽明經的筋脈生病,如果頰部筋脈受寒,就會牽引面部肌肉,使口角歪斜;如果熱邪盛,筋脈就會鬆弛,不能收縮,所以也會歪斜。因此,左側受寒右側受熱,則左側肌肉緊張而右側鬆弛;右側受寒左側受熱,則右側緊張而左側鬆弛。所以,偏向左側,是左側受寒右側受熱;偏向右側,是右側受寒左側受熱。寒邪不能直接用辛熱藥物治療,因為左側受寒,會逼迫熱邪向右側;右側受寒,則會逼迫熱邪向左側,都是因為陽氣不能正常運行的緣故。

嘴巴歪斜,可用灸法灸刺地倉穴;眼睛歪斜,可用灸法灸刺承泣穴;如果沒有效果,就灸刺人迎穴。這是因為氣虛的時候,風邪入侵而導致歪斜,邪氣上不能升發,下不能下降,真氣被風邪所阻礙,所以要用灸法治療。《內經》說:「邪氣下陷,則用灸法治療」,就是這個道理。

只有外感風邪的人,才會出現口眼歪斜等症狀。如果因為內熱生風,就不能說都是因為風邪從門窗縫隙入侵所致,即使有口眼歪斜等症狀,也只是假象,而且症狀也不會很嚴重。因為火盛則金衰,金衰則木盛,木盛則生風;只要滋潤乾燥,風邪自然就會平息,不必使用上述灸法。

《素問》說,各種風邪引起的頭暈眼花、肢體疼痛、強直、筋縮,都是厥陰風木之邪作祟。從大寒到小滿,是風木、君火兩種邪氣當令的季節,風主運動,善於遊走變化,木旺則生火,風火都屬陽,大多是兼夾在一起的。而且陽明燥金,主收斂緊縮;風木邪氣致病,反而出現燥金的變化,因為亢盛就會傷害它所承載的臟腑,從而被克制。意思是說,已經到了極點,就會轉變成被它所克制的臟腑的性質,所以木極似金。況且風能勝濕而化為燥。

風邪病勢嚴重,就會導致筋縮乾燥加重。這種症狀,正是所謂的風邪盛行,治療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不宜使用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

有人問:這種情況下,小續命湯可以用嗎?答案是不一定。小續命湯是仲景《金匱要略》中治療冬季直中風寒的藥方,是麻黃桂枝湯的加減方。它要根據六經辨證,逐一加減藥物,不能照方抓藥。例如,太陽經證無汗的,在本方基礎上加倍麻黃、杏仁、防風;如有汗惡風的,在本方基礎上加倍桂枝、芍藥、杏仁;陽明經證無汗,身熱不惡風的,在本方基礎上加石膏、知母、甘草;有汗,身熱不惡風的,在本方基礎上加葛根、桂枝、黃芩;太陽經證無汗,身涼的,在本方基礎上加附子、乾薑、甘草;少陰經證有汗無熱的,在本方基礎上加桂枝、附子、甘草。如果中風不符合這四種證候,六經辨證混淆,屬於少陽、厥陰經證,或者肢節攣縮疼痛,或者麻木不仁的,每劑續命湯八兩,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這是六經表證邪氣有餘的證候,需要從汗解。如果大小便不通,應該服用三化湯,或者服用局方麻仁丸通利大便。雖然邪氣所聚的地方,那裡氣血一定虛弱,但世間內傷的人多,外感的人少,所以這個方子不能輕易使用。

許學士說,氣鬱的人,是因為七情所傷。

經書記載,精神受思慮所傷,則肌肉消瘦;意志受憂愁所傷,則肢體癱瘓;魂魄受悲傷所傷,則筋脈攣縮;魄神受喜樂所傷,則身體衰敗;意志受盛怒所傷,則腰脊沉重,難以俯仰。又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所以憂愁過度,就會氣機逆亂,牙關緊閉,如果誤診為中風治療,很容易導致死亡。中風的人,身體溫熱,而且痰涎多;氣鬱的人,身體寒冷,而且沒有痰涎,應該服用蘇合香丸灌服,很快就會醒過來。《內經》說:「無緣無故地聲音嘶啞,脈象不至,即使不治療,也會自己痊癒」,這說明氣機逆亂,氣血會自己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