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獻可

《醫貫》~ 卷之二·主客辨疑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主客辨疑 (3)

1. 中風論

觀此凡治中風者。既以前法治其根本。則痰者不治而自去矣。若初時痰涎壅盛。湯藥不入。少用稀涎散之類。使喉咽疏通。能進湯液即止。若欲必盡攻其痰。頃刻立斃矣。戒之哉。戒之哉。

或問人有半肢風者。必須以左半身屬血。右半身屬氣。豈復有他說乎。曰未必然。人身劈中分陰陽水火。男子左屬水。右屬火。女子左屬火。右屬水。男子半肢風者多患左。女子半肢風者多患右。即此觀之。可見以陰虛為主。又有一等人。身半以上俱無恙如平人。身半以下。軟弱麻痹。小便或澀或自遺。果屬氣乎。屬血乎。此亦足三陰之虛證也。不可不知。

經曰。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得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蓋胃與脾為表裡。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是故胃陽虛。則內從於脾。內從於脾。則脾之陰盛。故胃脈沉鼓澀也。

澀為多血少氣胃之陽盛。則脾之陰虛。虛則不得與陽主內。反從其胃。越出於部分之外。故胃脈鼓大於臂外也。大為多氣少血。心者元陽君主宅之。生血生脈。因元陽不足。陰寒乘之。故心脈小堅急。小者陽不足也。堅急者陰寒之邪也。夫如是心胃脾三脈。凡有其一。即為偏枯者何也。

蓋心是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穀氣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胸膈間之膻中氣海。所留宗氣盈溢。分布四臟三焦。上下中外。無不周遍。若標本相失。則不能致其氣於氣海。而宗氣散矣。故分布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臟則喑。即此言之。是一條。可為後之諸言偏枯者綱領也。

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

乾坤生氣云。凡人有手足漸覺不遂。或臂膊及髀股指節麻痹不仁。或口眼歪斜。語言謇澀。或胸膈迷悶。吐痰相續。或六脈弦滑而虛軟無力。雖未至於倒僕。其中風暈厥之候。可指日而決矣。須預防之。愚謂預防之理。當節飲食。戒七情。遠房事。此至要者也。如欲服餌預防。

須察其脈證之虛實。如兩尺虛衰者。以六味地黃八味地黃。培補肝腎。如寸關虛弱者。以六君子十全大補之類。急補脾肺。才有補益。若以搜風順氣。及清氣化痰等藥。適所以招風取中也。不可不知。

岐伯謂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謂半身不遂而痛也。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邊枝幹先萎者是也。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二曰風痱。謂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也。如癱瘓是也。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而不舉也。瘓者渙也。

血氣渙散而無用也。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三曰風癔。謂奄然忽不知人也。咽中塞窒。舌強不能言。則是急中風。而其候也。發汗身軟者生。若汗不出。身硬唇乾者死。視其鼻。人中左右上下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死。四曰風痹。謂諸痹。類風狀也。

白話文:

中風論

凡是治療中風,都應先治其根本。這樣,痰症就會不治自愈。如果初期痰涎阻塞嚴重,湯藥無法服用,可以少用稀涎散之類的藥物,使喉嚨暢通,能喝下湯藥即可。如果一定要徹底攻治痰邪,則可能立刻致死,務必謹慎!務必謹慎!

有人問,半身不遂者,是否左半身屬血,右半身屬氣?這並非絕對如此。人體的中間劃分陰陽水火,男子左屬水,右屬火;女子左屬火,右屬水。男子半身不遂多患左邊,女子半身不遂多患右邊,由此可見,以陰虛為主。還有一種情況,半身以上都正常,半身以下軟弱麻痺,小便或閉塞或失禁,這是足三陰經虛弱的表現,不可不知。

經書說:胃脈沉而鼓澀,胃部外鼓脹,心脈細小而急促,都是偏枯的症狀。男子發病在左側,女子發病在右側,如果沒有言語障礙和舌頭轉動困難,是可以治療的,三十歲以上發病者可以治癒。如果從小就患病,三歲發病者,不到二十歲就會死亡。因為胃與脾臟是表裡關係,陰陽位置錯亂,虛實相更替,逆順交替,或由內而外,或由外而內。所以胃陽虛弱,就會內傷脾臟,脾臟陰氣盛,所以胃脈沉而鼓澀。

澀是血多氣少,胃陽盛則脾陰虛,虛弱就不能與陽氣共同主宰內部,反而依附胃氣,溢出於體表之外,所以胃脈鼓脹於臂外。鼓脹則表示氣多血少。心是元陽君主居住的地方,主生血生脈,由於元陽不足,陰寒之邪乘虛而入,所以心脈細小而急促。細小是陽氣不足,急促是陰寒邪氣。如果心、胃、脾三脈中有一條出現以上症狀,就會導致半身不遂,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心是先天元氣和神機開發的根本,胃是谷氣充盈,化生真氣的標誌。標本相得,則胸膈之間的膻中、氣海,宗氣充盈,佈於四臟三焦,上下內外,無不周到。如果標本失調,就不能將氣運送到氣海,宗氣就會散失,所以不能周流於經脈,就會導致半身不遂;不能周流於五臟,就會導致語言障礙。這一點,可以作為後世論述半身不遂的綱領。

沒有不因為真氣不周而生病的。

《內經》說:乾坤生氣。凡是手腳漸漸不靈活,或胳膊、大腿、手指麻痺,或口眼歪斜,言語不清,或胸膈悶塞,痰涎湧出,或六脈弦滑而虛弱無力,雖然還沒有倒下,但已出現中風昏厥的徵兆,很快就會發作。必須預防。我認為預防的方法,應節制飲食,戒除七情,遠離房事,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想服用藥物預防,

必須觀察脈象的虛實。如果兩尺脈虛弱,用六味地黃丸或八味地黃丸,滋補肝腎;如果寸關脈虛弱,用六君子湯或十全大補湯等,急補脾肺,才有補益。如果服用祛風通氣、化痰等藥物,反而會招風導致中風,不可不知。

岐伯說中風的治療大法有四種:一、偏枯,指半身不遂而疼痛,如同樹木的根本沒有完全枯萎,而一邊枝幹先枯萎一樣。如果神志清楚,病情在肌膚之間,用粗大的針灸治療,益其不足,損其有餘,就可以恢復。二、風痱,指身體沒有疼痛,四肢不能收縮,如同癱瘓一樣。癱是鬆弛的意思,筋脈鬆弛下垂,不能抬舉;瘓是散的意思,血氣渙散而無用。如果神志尚且清楚,還能略微說話,是可以治療的;如果神志不清,不能說話,則不可治療。三、風癔,指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咽喉阻塞,舌頭強硬不能說話,這是急性的中風,如果發汗身體柔軟,可以活;如果不出汗,身體僵硬,嘴唇乾燥,就會死亡。觀察鼻樑,人中左右上下發白者可以治癒,一邊黑一邊紅,並吐沫者則會死亡。四、風痹,指各種痹症,類似於風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