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二·主客辨疑 (2)
卷之二·主客辨疑 (2)
1. 中風論
適以取敗。觀先哲用耆附參附,其義可見矣。若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為不治,然用前藥,多有得生者,不可不知。
河間曰:所謂中風癱瘓者,非為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拂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亦有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夫五志過極,皆為熱甚。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觀劉氏之論,則以風為末,而以火為本。世之尊劉氏者,專以為劉氏主火之說,殊不知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劉氏原以補腎為本,觀其地黃飲子之方可見矣。故治中風,又當以真陰虛為本。
注云:舌暗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謂少陰氣厥不至,急當溫之,名口痱證。
但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火虛者專以河間地黃飲子為主;水虛者,又當以六味地黃為主。果是水虛,則辛熱之藥,與參耆之品,俱不可加。
河間東垣專治本而不治風,可為至當不易之論。學者必須以陰虛陽虛為主。自後世醫書雜出,而使後學狐疑不決。丹溪篡要曰:有氣虛;有血虛;有濕痰。左手脈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湯補血之劑為主,而加以竹瀝薑汁;右手脈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子補氣之劑,而佐以竹瀝薑汁。如氣血兩虛,而挾痰盛者,以八物湯為主,而加南星、半復、竹瀝、薑汁之類。丹溪之論,平正通達,宜世之人盛宗之。但持此以治中風,而多不效,或少延而久必斃。何也?蓋治氣血痰之標,而不治氣血痰之本也。
人之有是四肢也,如木之有枝幹也。人之氣血,榮養乎四肢也,猶木之漿水,灌溉乎枝葉也。木有枝葉,必有根本;人之氣血,豈無根本乎?人有半身不遂,而遷延不死者,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邊之枝幹先萎耳。人有形容肥壯,忽然倒僕,而即斃者,如木之根本已絕;其枝葉雖滋榮,猶枯楊生華,何可久也。忽遇大風而摧折矣。
觀此,則根本之論明矣。然所謂氣血之根本者何?蓋火為陽氣之根,水為陰氣之根;而火與水之總根,兩腎間動氣是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源,呼吸之門,三焦之根,又名守邪之神。經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名曰氣立,氣止則化絕。今人縱情嗜欲,以致腎氣虛衰,根先絕矣。一或內傷勞役,或六淫七情,少有所觸,皆能卒中。此陰虛陽暴絕也,須以參附大劑,峻補其陽;繼以地黃丸、十補丸之類,填實真陰。又有心火暴甚,腎水虛衰,又兼之五志過極,以致心神昏悶,卒倒無知;其手足牽掣,口眼喎斜,乃水不能榮筋急而縱也,俗云風者,乃風淫末疾之假象,風自火出也,須以河間地黃飲子,峻補其陰;繼以人參、麥門冬、五味之類,滋其化源。此根陽根陰之至論也。若夫所謂痰者,凡人將死之時,必有痰,何獨中風為然?要之,痰從何處來?痰者水也,其原出於腎。張仲景曰:氣虛痰泛,以腎氣丸補而逐之。
白話文:
中風論
使用參、附子等藥治療中風,其道理可見一斑。若出現遺尿、手抖、口張開、鼾睡等症狀,則屬於不治之症,但即使如此,使用上述藥物,仍有不少人得以痊癒,不可不知。
河間先生說:所謂中風癱瘓,並非肝木之風過盛而突然發作,也不是外感風邪所致,而是由於生活起居不當,心火暴盛,腎水虧虛,不能抑制心火,導致陰虛陽亢,熱氣鬱結,心神昏迷,筋骨不能活動,突然倒地昏迷。也有人因喜怒思悲恐等五志過度而突然中風。五志過度,都會導致熱盛。俗稱「風」者,只看到了表面現象,而忽略了根本原因。
觀察劉氏的論述,認為「風」是表象,「火」才是根本。世人尊崇劉氏的觀點,專注於劉氏的「火」說,卻不知「火盛」是「水不足」的結果。劉氏本以補腎為根本,從他的地黃飲子方劑便可看出。所以治療中風,應該以真陰虧虛為本。
注釋說:舌頭暗淡,不能說話,足部無力,不能行走,這是少陰之氣厥逆不通,應急救溫治,稱為「口痱證」。
陰虛分兩種:一種是陰中之水虧虛,一種是陰中之火虧虛。火虛者,主要用河間地黃飲子;水虛者,則應以六味地黃丸為主。如果是水虛,則辛熱藥物和人參、黃耆等藥都不可使用。
河間和東垣先生專治疾病的根本,而不治其標,這是一個至理名言,不易更改。學習者必須以陰虛陽虛為主。自後世醫書雜亂出現後,使後學疑惑不定。丹溪在其著作中說:有氣虛、血虛、濕痰,左手脈象不足,以及左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湯補血為主,並加入竹瀝、薑汁;右手脈象不足,以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子湯補氣為主,並佐以竹瀝、薑汁;如果氣血都虛,並且伴有痰盛,則以八珍湯為主,並加入南星、半夏、竹瀝、薑汁等。丹溪的論述,平實通達,應該被世人廣泛推崇。但僅用此法治療中風,往往無效,或者短期延緩病情,最終還是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只治氣血痰的表象,而不治其根本。人的四肢,如同樹木的枝幹;人的氣血,滋養四肢,如同樹木的汁液灌溉枝葉。樹木有枝葉,必有根本;人的氣血,豈能沒有根本呢?人有半身不遂,而能長期生存者,如同樹木的根本尚未枯竭,而只是一邊的枝幹先枯萎而已;人有形體肥壯,突然倒地而死,如同樹木的根本已斷,其枝葉雖然繁茂,如同枯楊開花了,怎能長久呢?一遇大風便會摧折。
從這可以看出根本論的重要性。那麼,氣血的根本是什麼呢?火是陽氣的根本,水是陰氣的根本,而火與水的總根,是腎臟之間的元氣,這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源頭,呼吸之門,三焦的根本,也是抵禦邪氣的神。經書上說:「根於中者,名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名曰氣立;氣止則化絕。」現代人縱情嗜欲,導致腎氣虧虛,根本先斷了。一旦內傷勞累,或者受到外邪或七情所傷,稍微有所觸犯,都能導致中風,這是陰虛陽暴絕。必須使用參、附子大劑量峻補陽氣,然後再用地黃丸、十全大補丸等藥填補真陰。又或者心火暴盛,腎水虧虛,又兼五志過度,導致心神昏迷,突然倒地昏迷,手足抽搐,口眼歪斜,這是因為腎水不能滋養筋脈,筋脈急縮而造成的。
俗稱「風」者,只是風邪侵襲的假象,「風」來自於「火」。必須使用河間地黃飲子峻補陰氣,然後再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等藥滋養化源,這是治療根本陰陽的至理名言。至於所謂的「痰」,凡是人將死的時候,都會有痰,為何獨獨中風如此?總之,痰從何處來?痰是水,其來源於腎臟。張仲景說:氣虛痰盛,用腎氣丸補益並驅逐痰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