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四·先天要論(上) (3)
卷之四·先天要論(上) (3)
1. 陰虛發熱論
世間發熱類傷寒者數種。治各不同。傷寒傷風及寒疫也。則用仲景法。溫病及瘟疫也。則用河間法。此皆論外感者也。今人一見發熱。皆認作傷寒。率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柴胡涼膈白虎雙解等湯。雜然並進。若是虛證。豈不殆哉。自東垣出。而發內傷補中益氣之論。
白話文:
世間患有發熱症狀類似傷寒的有多種,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傷寒是因風寒之邪所造成,治療應依照仲景的方法。溫病是因暑熱之邪所造成,瘟疫是由疫癘之氣所造成,治療應依照河間的方法來對應。這些都是講述外感性疾病的治療方法。現在的人一旦發現發熱,就都認為是傷寒,一律用汗藥來發汗解表。發汗之後熱症沒有解除,又用表藥來清涼肌膚。如柴胡、涼膈白虎、雙解等湯劑,一起並用。若是虛弱體質的人,豈不是危險嗎?自從東垣先生提出“發內傷,補中益氣”的理論之後,醫家便開始重視內傷證的治療。
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者也。至於勞心好色。內傷真陰。真陰既傷。則陽無所附。故亦發熱其人必面赤煩躁。口渴引飲。骨痛脈數而大。或尺數而無力者是也。惟丹溪發明補陰之說。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世襲相因。屢用不效何耶。蓋因陰字認不真。
白話文:
這是用藥方式來補足氣的不足。至於勞心好色的人,他們的內在真陰受傷,真陰受傷後,陽氣就沒有依靠,所以也會發熱。這樣的人必定是臉色發紅、煩躁,又口渴想喝水,骨頭痠痛、脈搏又數又快,或脈搏微弱無力。只有丹溪先生闡明補陰的理論,在四物湯中加入黃柏知母。這是用血藥來補足血的不足。世世代代相傳,卻常常用藥無效,這是為什麼呢?蓋因陰這個字的意義沒有真正瞭解。
誤以血為陰耳。當作腎中之真陰。即先天也。內經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王太僕先生注云。大寒而盛。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大熱而盛。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又云。倏忽往來。時發時止。是無火也。晝見夜伏。夜見晝止。時節而動。
白話文:
誤以為血是陰的,將它當作腎中之真陰,也就是先天之陰。內經說:“所有寒的(症狀)而以熱法治療的,應取用陰藥;所有熱的(症狀)而以寒法治療的,應取用陽藥。”這說明要尋求與病症相關的藥物。王太僕先生解釋說,大寒而身體發熱,熱敷它也不會熱起來,這是因為身體中沒有火氣。大熱而身體發冷,服用寒涼藥也不會感到寒冷,這是因為身體中沒有水氣。又說,如果病症忽快忽慢,時而發作時而停止,這是因為身體中沒有火氣。如果白天病情加重,夜晚病情減輕,或者相反,這是因為病症受到了時間因素的影響。
是無水也。當求其屬而主之。無火者。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無水者。宜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必須六味八味二丸。出入增減。以補真陰。屢用屢效。若泥黃柏知母苦寒之說。必致損傷脾陰而斃者。不可勝舉。大抵病熱作渴。飲冷便秘。此屬實熱。人皆知之。或惡寒發熱。
白話文:
是指沒有水。應該去尋找它的歸屬並以它為主。沒有火的人應該增加火源,以便消除陰暗。沒有水的人應該加強水的主人,以鎮壓陽光。一定要用六味八味二丸,出入增減,以便補充真陰。經常使用,經常有效。如果泥古不化,堅持黃柏、知母苦寒之說,必然損傷脾陰而死亡的人,不可勝數。大多數病熱口渴,喝完後排便不暢,這屬於實熱,大家都知道。或怕冷,發熱,
引衣蜷臥。四肢逆冷。大便清利。此屬真寒。人亦易知。至於煩擾狂越。不欲近衣。欲坐臥泥水中。此屬假熱之證。其甚者。煩極發燥。渴飲不絕。舌如芒刺。兩唇燥裂。面如塗朱。身如焚燎。足心如烙。吐痰如湧。喘急大便秘結。小便淋瀝。三部脈洪大而無倫。當是時也。
白話文:
蜷縮著身體,四肢冰涼,大便清利。這屬於真正的寒症,人們很容易知道。至於煩躁不安,不願意穿衣服,想坐在泥水裡。這屬於假熱的證據。嚴重的症狀是,煩躁到極點,發作痔瘡,口渴不止,舌頭像芒刺一樣,嘴脣乾裂,臉像塗了硃砂,身體像被火燒一樣,腳心像被烙過一樣,吐痰像湧出來的泉水,呼吸急促,大便祕結,小便淋漓,三部脈搏洪大無倫。當是這種情況時,
卻似承氣證。承氣入口即斃。卻似白虎證。白虎下咽即亡。若用二丸。緩不濟事。急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內肉桂一兩。以水頓煎五六碗。水冷與飲。諸證自退。翌日必畏寒脈脫。是無火也。當補其陽。急以附子八味丸料。煎服自愈。此證與脈俱變其常。而不以常法治之者也。
白話文:
症狀很像承氣證。承氣證的藥一入口就會死。症狀又很像白虎證。白虎證的藥一吞下去就會亡。如果只用原來的兩丸藥,慢慢地醫治,就會來不及了。趕快用加減八味丸配方一斤,加入肉桂一兩,加入水一連煎煮五、六碗。待水冷卻後服用。各種症狀就會退去。到了第二天,病人一定會畏寒,脈象脫離常軌。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應該要補他的陽氣。趕快用附子八味丸配方煎煮服用就能痊癒。這種證狀,脈象都已經和常態不一樣。不能用平常的治法來醫治。
若有產後。及大失血後。陰血暴傷。必大發熱。亦名陰虛發熱。此陰字正謂氣血之陰。若以涼藥正治立斃。正所謂象白虎湯證。誤服白虎湯必死。當此之時。偏不用四物湯。有形之血。不能速化。幾希之氣。所宜急固。須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使無形生出有形來。此陽生陰長之妙用。
白話文:
如果是有生產後,或是大量失血後,陰血突然受損的情況。患者體溫必定很熱,這種情況也叫做陰虛發熱。陰字在這裡是指氣血的陰。如果用中醫裡的涼藥進去治療,馬上就會死。這就是所謂像白虎湯證,如果誤服白虎湯一定會死。這時不能用四物湯,因為有形的血產生得並不明顯,而且就那麼一點氣,急需要補強,必須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這樣才能讓無形氣血產出有形氣血,這就是陽生陰長的奧妙。
不可不知也。或問曰。子之論則詳矣。氣虛血虛。均是內傷。何以辨之。予曰。悉乎子之問也。蓋陰虛者。面必赤。無根之火。載於上也。若是陽證。火入於內。面必不赤。其口渴者。腎水乾枯。引水自救也。但口雖渴。而舌必滑。脈雖數而尺必無力。甚者尺雖洪數。而按之必不鼓。
白話文:
這些都不可不知道。有人問我,你所說的詳細了,但是氣虛血虛,都是內傷,應該怎麼分辨呢?我說,你問得很好。陰虛的人,臉一定會發紅,沒有根基的火氣,加諸在上面也是這樣。如果是陽性的證明,火氣進入內部,臉一定不會發紅。那些感到口渴的人,腎水枯竭,正在引水自救。但是口雖然感到口渴,但舌頭一定很滑,脈搏雖然數,但尺脈一定無力,嚴重者,尺脈即使洪大數動,但按之必定不鼓動。
此為辯耳。雖然若問其人曾服過涼藥。脈亦有力而鼓指矣。戴復庵云。服涼藥而脈反加數者。火鬱也。宜升宜補。切忌寒涼。犯之必死。臨證之工。更宜詳辨。毫釐之差。柱人性命。慎哉慎哉。
白話文:
這是在辨識耳部症狀。即使詢問病人之前有服用過清涼的藥物,脈搏也可能會有力並且跳動明顯。戴復庵說,服用清涼藥物後脈搏反而加快,這是因為火氣郁結。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提升和補益的方法,切記不可再用寒涼的藥物,否則病人必然會有生命危險。臨床的醫生,在診斷時應當詳細分辨,一點點的差錯,就可能決定人的生死,務必要謹慎啊,務必要謹慎。
2. 痰論
王節齋云。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然以治濕痰寒痰則是矣。若夫陰火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郁。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凝結而成痰。腥穢稠濁。甚則有帶血而出者。此非中焦脾胃濕痰寒痰之所比。亦非半夏枳殼南星之所治。
白話文:
王節齋說:痰的根本是水,所以源於腎。痰的變化是濕,所以由脾臟主導。古人用二陳湯治療痰,可通治各種痰。如果使用二陳湯治療濕痰、寒痰,那是正確的。但是,如果陰火上炎,燻蒸到上焦,肺氣被抑鬱,所以津液隨著氣上升,凝結成痰。這種痰腥臭、黏稠、渾濁,嚴重時甚至帶血而出。這不是中焦脾胃的濕痰、寒痰所能比擬的,也不是半夏、枳殼、南星能治好的。
惟用清氣化痰。須有效耳。噫。節齋論痰而首揭痰之本於腎。可為發前人所未發。惜乎啟其端而未竟其說。其所制之方。皆治標之藥。而其中寒涼之品甚多。多致損胃。惟仲景先生云。氣虛有痰。用腎氣丸補而逐之。吳茭山諸證辨疑又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此二公者。真開後學之矇聵。
白話文:
無法識別
濟無窮之夭枉。蓋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為痰。則水沸為痰。但當分有火無火之異耳。腎虛不能制水。則水不歸源。如水逆行。洪水氾濫而為痰。是無火者也。故用八味丸。以補腎火。陰虛火動。則水沸騰動於腎者。猶龍火之出於海。龍興而水附。動於肝者。
白話文:
挽救了無數命在旦夕的人。痰是疾病的名稱,原本不是人體所有。因此,不是水泛濫成痰,就是水沸騰成痰。但應該分有火和無火的區別。腎虛不能控制水,那麼水就不會歸源。就像水逆流,洪水氾濫成痰。這是沒有火的情況。所以,使用八味丸來補腎火。陰虛則火動,那麼水在腎中沸騰翻滾,就像龍火出海。龍興起,水就附上。在肝臟中活動。
猶雷火之出於地。疾風暴雨。水隨波湧而為痰。是有火者也。故用六味丸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者也。然有火無火之痰。何以辨之。曰無火者純是清水。有火者中有重濁白沫為別耳。善用者。若能於腎虛者。先以六味八味。壯水之主益火之原。復以四君子或六君子。
補脾以制水。於脾虛者。既補中理中。又能以六味八味制水以益母。子母互相生克。而於治痰之道。其庶幾矣。
白話文:
就好似雷火從地面爆發出來,疾風暴雨大作,水隨波湧起,形成痰。這是因為有火,所以用六味丸來配火,這是治痰的根本方法,而不是治痰的表面症狀。不過,痰有分成有火和沒有火,要怎麼辨別呢?沒有火的痰,純粹像清水一樣;有火的痰,其中會有濃厚混濁的泡沫,不同於清水。善於用藥的人,如果遇到腎虛的人,會先用六味八味丸來增強水的主氣,補益火的根源,再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來健脾益氣。
龐安常有言。有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肅下行。徭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此當以潤劑。如門冬地黃枸杞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則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立見其殆。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原。原出而不納則積。積而不散則痰生焉。八味丸主之。龐公之見甚確。錄之以為案。
白話文:
龐安時常說,如果有陰水不足,陰火就會上升,肺部受到火氣的侵犯,無法清肅下降。於是津液凝結,產生痰液,而不產生血液。這時,應該使用滋潤的藥物,如天門冬、生地黃、枸杞之類,來滋補陰液,使上逆的火氣,得以返回它的地方而安息。這樣,痰液就會自然而然地清除。如果服用二陳湯,就會立竿見影。如果有腎虛,不能將氣納入原位,導致氣體積蓄,積而不散,就會產生痰液。這時,應該服用八味丸來治療。龐公的見解非常精確,值得記錄下來,作為參考。
蒙筌謂地黃泥膈生痰。為痰門禁藥。以薑汁炒之。嗟乎。若以薑汁炒之。則變為辛燥。地黃無用矣。蓋地黃正取其濡潤之品。能入腎經。若雜於脾胃藥中。土惡濕。安得不泥膈生痰。八味六味丸中諸品。皆少陰經的藥。群隊相引。直入下焦。名曰水泛為痰之聖藥。空腹服之。壓以美膳。不留胃中。此仲景制方立法之妙。何必固疑。
白話文:
《蒙筌》中說地黃與泥土接觸就會生痰。地黃是痰科的禁忌藥物。用生薑汁炒過後纔可以使用。唉!如果用生薑汁炒過後,則藥性就會變成辛燥,地黃的作用就沒有了。
因為地黃正取它滋潤的功效,才能進入腎經。如果與脾胃藥一起服用,就會引起泥膈生痰。八味丸和六味丸中的藥物,都是少陰經的藥物。它們相互配合,直入下焦。所以被稱為水泛為痰的聖藥。空腹服用,吃豐盛的飲食不留在胃中,這就是仲景在藥方中所制定的精妙用法。何必一定要有所懷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