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一·玄元膚論 (10)
卷之一·玄元膚論 (10)
1. 五行論
若夫土者,隨火寄生,即當隨火而補。然而補火,有至妙之理。陽明胃土隨少陰心火而生,故補胃土者補心火;而歸脾湯一方,又從火之外家而補之,俾木生火,火生土也。太陰脾土隨少陽相火而生,故補脾土者補相火;而八味丸一方,合水火既濟而蒸腐之。此一理也,至理也。
人所不知,人所不信,余持申言之。蓋混沌之初,一氣而已,何嘗有土?自天一生水,而水之凝成處始為土;此後天卦位,艮土居坎水之次也。其堅者為石,而最堅者為金,可見水、土、金,先天之一原也。又有補子之義。蓋肺為土之子,先補其子,使子不食母之乳,其母不衰,亦見金生土之義。又有化生之妙,不可不知。甲木戊土所畏,畏其所勝;不得已,以己妹嫁之,配為夫婦,後歸外氏成家。此甲己化土,其間遇龍則化,不遇龍則不化。凡化物,以龍為主。張仲景立建中湯,以健脾土。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芍藥味酸,屬甲木。土曰稼穡,稼穡作甘;甘草味甘,屬己土。酸甘相合,甲己化土;又加肉桂,蓋桂屬龍火,使助其化也。仲景立方之妙,類如此。又以見木生土之義。蓋土無定位,旺於四季,四季俱有生理,故及之。至於木也者,以其剋土,舉世欲伐之。余意以為木借土生,豈有反克之理?惟木鬱於下,故其根下克。蓋木氣者,乃生生之氣,始於東方。盍不觀之為政者,首重農事,先祀芒神?芒神者,木氣也,春升之氣也,陽氣也,元氣也,胃氣也,同出而異名也。我知種樹而已:雨以潤之,風以散之,日以暄之,使得遂其發生長養之天耳。及其發達既久,生意已竭,又當斂其生生之氣,而歸於水土之中,以為來春發生之本。焉有伐之之理?此東垣脾胃論中,用升柴以疏木氣,諄諄言之詳也。但未及雨潤風散,與夫歸根覆命之理。余於木鬱論中,備言之。總之,申明五行之妙用,專重水火耳。
論五行各有五:以火言之,有陽火,有陰火,有水中之火,有土中之火,有金中之火,有木中之火。陽火者,天上日月之火,生於寅而死於酉。陰火者,炳燭之火,生於酉而死於寅。此對待之火也。水中火者,霹靂火也,即龍雷之火;無形而有聲,不焚草木,得雨而益熾,見於季春而伏於季秋。原夫龍雷之見者,以五月一陰生,水底冷而天上熱;龍為陽物,故隨陽而上升;至冬一陽來復,故龍亦隨陽下伏,雷亦收聲。人身腎中相火,亦猶是也。平日不能節欲,以致命門火衰,腎中陰盛;龍火無藏身之位,故遊於上而不歸;是以上焦煩熱、咳嗽等證。善治者,以溫腎之藥,從其性而引之歸原,使行秋冬陽伏之令,而龍歸大海;此至理也。奈何今之治陰虛火衰者,以黃柏、知母為君,而愈寒其腎,益速其斃,良可悲哉!若有陰虛火旺者,此腎水乾枯而火偏盛;宜補水以配火,亦不宜苦寒之品以滅火;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正謂此也。如燈燭火,亦陰火也。
白話文:
五行論
土的滋生依附於火,所以補土應從補火入手。然而,補火的妙理卻在於此:陽明胃土依附少陰心火而生,所以補胃土也就是補心火,歸脾湯就是從火的外部來補益,使木生火,火生土。太陰脾土依附少陽相火而生,所以補脾土也就是補相火,八味丸就是運用水火既濟的方法來溫煦脾土,這是一個至理。
一般人都不了解也不相信,我鄭重地說明:在混沌之初,只有一種氣,哪有什麼土?從天一生水,水凝結的地方才開始形成土。這是後天卦位,艮土位於坎水之後。堅硬的土成為石,最堅硬的石則為金,可見水、土、金是先天一氣的本源,也暗含著補子的道理。肺是土之子,先補益其子,使兒子不依靠母親的乳汁,母親就不會衰弱。
這也體現了金生土的道理,其中蘊含著化生的妙理,不可不知。甲木與戊土相克,不得已讓甲木之妹嫁給戊土,成為夫妻,之後歸於外家成家,這就是甲己化土。這個過程中,若遇到「龍」則化,不遇則不化。凡是化生之物,都以「龍」為主。張仲景所創建中湯,就是為了健脾土。木曰曲直,曲直的味道是酸的,芍藥味酸屬甲木;土曰稼穡,稼穡的味道是甘的,甘草味甘屬己土,酸甘相合,甲己化土。又加入肉桂,因為桂屬龍火,可以幫助化土。仲景立方的妙處,多半如此,也體現了木生土的道理。土沒有固定的位置,四季皆旺,四季都有其生理作用。至於木,因為它克土,世人都想伐除它。我認為木借土生,哪有反過來克制的道理呢?只有木氣鬱結於下,才會導致根部向下克制。
木氣是生生之氣,起源於東方。看看執政者,首先重視農業,先祭祀芒神,芒神就是木氣,是春天上升之氣,是陽氣,是元氣,也是胃氣,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我只知道種樹,雨水滋潤它,風吹拂它,陽光溫暖它,讓它順應天性發芽、生長、茁壯。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生機耗盡,就應該斂藏其生生之氣,歸於水土之中,作為來春發生的根本,哪有伐除它的道理呢?東垣在《脾胃論》中使用升柴來疏通木氣,詳細地闡述了這一點,但沒有提及雨露滋潤、風吹散播以及歸根覆命的道理,我在《木鬱論》中詳細地論述了這些。總之,闡明五行妙用的關鍵在於水火。
論五行各有五種:
以火而言,有陽火、陰火、水中之火、土中之火、金中之火、木中之火。陽火是天上日月之火,生於寅而死於酉;陰火是燈燭之火,生於酉而死於寅,這是相對應的兩種火。水中火是霹靂之火,也就是龍雷之火,無形有聲,不焚燒草木,遇雨則更盛,出現在季春而伏於季秋。
龍雷的出現,是因為五月一陰生,水底寒冷而天上炎熱,龍為陽物,所以隨著陽氣上升;到了冬天一陽來復,龍也隨著陽氣下降伏藏,雷聲也停止。人體腎中的相火也是如此。平日不能節欲,就會導致命門火衰,腎中陰盛,龍火無處藏身,所以遊走於上而不歸,因此出現上焦煩熱、咳嗽等症狀。善於治療的人,會用溫腎的藥物,順應其特性引導它歸於原位,使它遵循秋冬陽氣收藏的規律,讓龍歸大海,這是至理。為什麼現在治療陰虛火衰,要用黃柏、知母為主藥,反而更加寒涼腎臟,加速死亡呢?真是令人悲哀!如果陰虛火旺,這是腎水枯竭而火氣偏盛,應該補益腎水來制約火,也不宜用苦寒之品來滅火,應該滋養水來鎮壓陽,正所謂此也。如同燈燭之火,也是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