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一·玄元膚論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玄元膚論 (9)

1. 五行論

以木火土金水,配心肝脾肺腎;相生相剋,素知之矣。諸書有云:五行惟一,獨火有二。此言似是而非,論五行俱各有二,奚獨一火哉?若論其至,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五行各具一太極,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今以五行之陰陽生死言之:木有甲木屬陽,乙木屬陰。人身之膽是甲木,屬足少陽;肝是乙木,屬足厥陰。甲木生於亥而死於午,乙木生於午而死於亥。火有丙火屬陽,丁火屬陰。人身之相火屬手少陽;心火屬手少陰。丙火生於寅而死於酉,丁火生於酉而死於寅。水有壬水屬陽,癸水屬陰。人身之腎水屬足少陰;膀胱屬足太陽。壬水生於申而死於卯,癸水生於卯而死於申。土有戊土屬陽,己土屬陰。人身之胃土屬足陽明;脾土屬足太陰。戊土生於寅而死於酉,己土生於酉而死於寅。金有庚金屬陽,辛金屬陰。人身之肺金屬手太陰;大腸金屬手陽明。庚金生於巳而死於子,辛金生於子而死於巳。

欲察病情者,專以時日之生旺休囚,而驗其陰陽之屬。如膽火旺,則寅卯旺而午未衰;肝火旺,則午未甚而亥子衰。五行各以其類推之。獨土金隨母寄生,故欲補土金者,從寄生處而補其母。是以東垣有隔二之治,是從母也;有隔三之治,又從母之外家也。

土金惟寄生,故其死為真死;惟水火從真生,故其死不死,絕處逢生矣。歸庫者:絕其生氣而收藏也;返魂者:續其死氣而變化也。況水火隨處有生機,鑽木可取,擊石可取,圓珠可取,方諸取水,掘地取水,承露取水。若金死不救,土死不救,木死不救。是以余於五行中,獨重水火,而其生克之妙用,又從先天之根,而與世論不同。

近世人皆曰水剋火,而余獨曰水養火;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余獨曰水生金;世人皆曰土剋水,而余獨於水中補土;世人皆曰木剋土,而余獨升木以培土。若此之論,顛倒拂常,誰則信之?詎知君相二火,以腎為宮;水剋火者,後天有形之水火也;水養火者,先天無形之水火也。海中之金,未出沙土,不經鍛鍊,不畏火,不剋木,此黃鐘根本。人之聲音,出自肺金;清濁輕重,丹田所繫。不求其原,徒事於肺,抑末也。

今之言補肺者:人參黃耆;清肺者:黃芩麥冬;斂肺者:五味訶子;瀉肺者:葶藶枳殼。病之輕者,豈無一效?若本源虧損,毫不相干。蓋人肺金之氣,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丹家謂之母藏子宮,子隱母胎。此一臟名曰嬌臟,畏熱畏寒。腎中有火,則金畏火刑而不敢歸;腎中無火,則水冷金寒而不敢歸。或為喘脹,或為咳噦,或為不寐,或為不食,如喪家之狗。斯時也,欲補土母以益子,喘脹愈甚;清之瀉之,肺氣日消,死期迫矣。惟收斂者,僅似有理;然不得其門,從何而入?仁齋直指云: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凡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毋徒從事於肺;或壯水之主;或益火之原。火向水中生矣。

白話文:

五行論

木、火、土、金、水五性,對應人體的心、肝、脾、肺、腎,相生相剋的道理,眾所周知。許多書籍都說,五行中只有火具有兩種屬性,這種說法似是而非。其實,五行的每一性都各有陰陽兩種,為何獨獨火有兩種呢?若論其根本,五行各有五種屬性,合計二十五種。五行各有其太極,所以才能產生變化,並運行鬼神之力。現在從五行的陰陽生死來論述:木有甲木屬陽,乙木屬陰。

人體的膽屬甲木,位於足少陽經;肝屬乙木,位於足厥陰經。甲木生於亥(冬季)而死於午(夏季);乙木生於午而死於亥。火有丙火屬陽,丁火屬陰。人體的心包經(相火)屬手少陽經,心火屬手少陰經。丙火生於寅(春季)而死於酉(秋季);丁火生於酉而死於寅。水有壬水屬陽,癸水屬陰。人體的腎屬足少陰經,膀胱屬足太陽經。

壬水生於申(秋季)而死於卯(春季);癸水生於卯而死於申。土有戊土屬陽,己土屬陰。人體的胃屬足陽明經,脾屬足太陰經。戊土生於寅而死於酉;己土生於酉而死於寅。金有庚金屬陽,辛金屬陰。人體的肺屬手太陰經,大腸屬手陽明經。庚金生於巳(夏季)而死於子(冬季);辛金生於子而死於巳。想要觀察病情,

就要專注於時間和日期的生旺休囚狀態,來驗證其陰陽屬性。例如,膽火旺盛,則寅卯(春季)旺盛而午未(夏季)衰弱;肝火旺盛,則午未(夏季)很旺盛而亥子(冬季)衰弱。其他五行也以此類推。

唯獨土金依賴其母氣而生存,所以要補益土金,就要從其母氣入手。因此,東垣派(醫家張子和)有隔二治法,是從其母氣入手;有隔三治法,是從其母氣之外再尋找其他方法。土金只依靠母氣而生,所以其死為真正的死亡。而水火則從真氣而生,所以其死並非真正的死亡,絕處也能逢生。歸庫是指其生機消失而收藏;返魂是指接續其死氣而使其變化。況且水火到處都有生機,鑽木取火,擊石取火,滾珠取火,以及各種取水方法,都能說明這一點。如果金死而不能救活,土死而不能救活,木死而不能救活,

因此,我在五行中特別重視水火,其生剋妙用的應用,也從先天根本入手,與世俗的論述不同。

現代人普遍認為水剋火,但我獨認為水養火;世人皆說金生水,但我獨認為水生金;世人皆說土剋水,但我卻在水中補土;世人皆說木剋土,但我卻升木以培土。這樣的論述,違背常理,誰會相信呢?其實,君相二火(心火和命門火),以腎為宮,水剋火指的是後天有形的水火;水養火指的是先天無形的水火。

海中的金,尚未從沙土中出現,沒有經過鍛鍊,不畏懼火,也不剋木,這就是黃鐘的根本。人的聲音,出自肺金,清濁輕重,都與丹田有關。不探求其根本,只單純地治療肺,是治標不治本。現在人們所說的補肺藥物,如人參、黃耆;清肺藥物,如黃芩、麥冬;斂肺藥物,如五味子、訶子;瀉肺藥物,如葶藶子、枳殼,對於輕症或許有些效果,但如果本源受損,這些藥物就完全沒有作用了。

因為人體肺金之氣,夜臥時會歸藏於腎水中,丹家稱之為母藏子宮,子隱母胎。肺臟是嬌嫩的臟器,怕熱怕冷。腎中若有火,則金畏懼火而不敢歸藏;腎中若無火,則水冷金寒而不敢歸藏。就會出現喘脹、咳嗽、失眠、厭食等症狀,像喪家之犬一樣。此時,如果補益土母以滋養肺金,則喘脹會更加嚴重;清瀉之,則肺氣日漸消亡,死期將至。只有收斂之法似乎有些道理,但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從何入手呢?仁齋(醫家張介賓)的《景岳全書》直指,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凡是氣從臍下逆奔而上的,都是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不要單純地治療肺,應該壯水之主,益火之原,火才能在水中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