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柳洲醫話》~ 按語八十五條 (7)

回本書目錄

按語八十五條 (7)

1. 按語八十五條

腫證多濕熱為患,雖云脾虛,必審其小便長短清濁,及大便溏燥濃淡,以施治法。若概云脾虛,參、術蠻補,必致綿延不已。

肝脈挾胃貫膈,又曰是所生病者,為胸滿,故胸之癰疽,本由於肝。然此證最難別白,即《內經》所謂內有裹大膿血之證也。吾鄉一名醫自患此,同道診之,不知為癰也。雜進參、附、丁、桂之劑,久之吐出臭膿乃省,已無及矣。

寸強尺弱之脈,多屬陰虛火炎之候,誤服八味丸,每致貽患。

不拘內外病,凡陰虛者服參、耆諸氣分藥,非惟無益而反害者。

諸病火盛而汗出者,若驟斂之,反增他證。

凡肝鬱病誤用熱藥,皆貽大患。

肝木為龍,龍之變化莫測,其於病也亦然。明者遇內傷證,但求得其本,則其標可按籍而稽矣。此天地古今未泄之秘。《內經》微露一言曰:肝為萬病之賊,六字而止。似聖人亦不欲竟其端委,殆以生殺之柄不可操之人耳。余臨證數十年,乃始獲之,實千慮之一得也。世之君子,其毋忽諸。

雄按: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裡,五氣之感,皆從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此余夙論如此。魏氏長於內傷,斯言先獲我心。蓋龍性難馴,變化莫測,獨窺經旨,理自不誣。

白話文:

腫脹的病症大多是濕熱引起的,雖然說是脾虛,也必須仔細觀察小便的量、時間、清濁以及大便的稀溏、乾燥、濃淡,才能制定治療方法。如果一概而論說是脾虛,就用人參、白術等藥物大量進補,病情必定會久拖不癒。

肝經與胃經相連,貫穿膈肌,所以肝病常會引起胸部脹滿,因此胸部的癰疽,根本原因大多來自於肝。但是這種病症最難辨別,就像《內經》中所說的體內有大量膿血的症狀一樣。我老家一位名醫自己患了這種病,同行診斷時,竟然沒看出來是癰疽。胡亂服用人參、附子、丁香、桂枝等藥物,很久以後才吐出臭膿,但這時已經無濟於事了。

寸脈有力而尺脈無力的脈象,大多是陰虛火旺的徵兆,錯誤服用八味丸,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

無論是內科病還是外科病,凡是陰虛的病人,服用人參、黃耆等補益氣分的藥物,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有害。

各種疾病中,如果火盛而伴有汗出的症狀,如果突然止汗,反而會加重其他症狀。

凡是肝鬱的疾病,錯誤使用溫熱藥物,都會導致嚴重後果。

肝就像一條龍,龍的變化莫測,肝臟引起的疾病也一樣變化多端。聰明的人遇到內傷的病症,只要能找到根本原因,那麼其他的症狀就能夠依據此找到解決方法。這是天地古今以來不曾洩露的秘密。《內經》略微提到了:「肝為萬病之賊」,只有六個字,好像聖人也不想把事情講得太明白,大概是因為生殺予奪的大權不能掌握在人的手中吧。我行醫幾十年,才終於領悟到這個道理,真是千慮一得啊!世上的君子們,千萬不要輕忽了這一點。

(作者)按語: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裡,外邪的侵襲都是從肺部入侵,七情所致的疾病,必定是從肝臟開始的,這是我的長久以來的心得。魏氏(指魏晉時期的醫家)長於治療內傷,他的論述早已經印證了我的想法。因為肝就像龍一樣難以駕馭,變化莫測,只有深入領會經書的要旨,才能夠明白其中道理,絕不會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