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四 (2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3)

1.

張,二十歲,七月十九日,身熱頭痛,腰痛,肢痛,無汗,六脈弦細,兩目不明,食少,寒濕痹也。

熟附子(三錢),川烏頭(二錢),羌活(二錢),桂枝(五錢),澤瀉(三錢),苡仁(五錢),廣皮(三錢),防己(三錢),雲苓皮(五錢),杏仁(五錢)

二帖。

五月初三日,服前方二帖,頭痛止。旋即誤服他人補陰之品,便溏腹脹。今日復診,因頭痛愈,用原方去羌活,治藥逆,加:

厚朴(三錢)

已服三帖。

初八日,痹症已愈,頗能健步,便溏泄瀉皆止,目已復明,胃口較前加餐。因服一帖,脈稍數,寒濕有化熱之象,當與平藥,逐其化熱之餘邪而已。

雲苓皮(五錢),防己(二錢),滑石(六錢),桑枝(五錢),澤瀉(三錢),晚蠶砂(三錢),苡仁(五錢),杏仁(二錢)六月十八日,又感受暑濕,泄瀉,脈弦,腹脹,與五苓法。

桂枝(五錢),澤瀉(三錢),雲苓皮(五錢),蒼朮(三錢炒),大腹皮(三錢),廣木香(二錢),豬苓(四錢),廣皮(三錢),苡仁(五錢)

煮三杯,三次服。

趙氏,四十七歲,六月二十日,太陽寒痹,脈弦,背心板著而痛。

桂枝(五錢),雲苓皮(五錢),防己(三錢),川椒炭(三錢),川烏頭(三錢),白通草(一錢),生苡仁(五錢)

二十五日,服前藥已效,而背痛難除,加:

附子(二錢)

七月初二日,脈已回陽,痛未止,每日服半帖,六日三帖。加:

木通(三錢),晚蠶砂(四錢)

初九日,脈仍小,陽未回,背仍痛,再服三帖,分六帖。

趙,三十六歲,五月初六日,痹症夾伏濕脹痛,且有肥氣,濕已化熱,故六脈洪滑,本寒標熱,先治其標,本當緩治。

生石膏(四兩),防己(四錢),半夏(五錢),杏仁(六錢),桂枝(六錢),川樸(五錢),廣皮(四錢)

初十日,尺脈洪數更甚,加:

黃柏(三錢),木通(三錢),雲苓皮(六錢)

十二日,尺脈仍洪,腹痛欲便,便後肛門熱痛,原方再服二帖。

十六日,水停心下,漉漉有聲,暫與逐水,無暇治痹。

廣皮(五錢),半夏(六錢),枳實(六錢),生薑(五錢)

甘瀾水八茶杯,煮成三水杯,三次服。

十九日,水響退,腹脹甚,仍服前方去黃柏,加大腹皮。

二十三日,痹少減,胃不開,其人本有肥氣,肥氣成於肝鬱,暫與兩和肝胃。

半夏(六錢),降香末(三錢),廣皮(三錢),益智仁(二錢),青皮(二錢),川樸(三錢),香附(三錢),雲苓塊(五錢)

六月初三日,右脈大而數,加黃芩二錢,去川樸。

初五日,諸症向安,脈亦調適,胃口亦開,以調理脾胃立法。

雲苓塊(五錢),白蔻仁(錢半),苡仁(五錢),黃芩炭(二錢),廣皮(二錢),半夏(五錢)

白話文:

[痹]

張姓男子,二十歲,七月十九日就診,症狀為發燒、頭痛、腰痛、四肢疼痛、無汗、脈搏弦細、視力模糊、食慾不振,診斷為寒濕痹證。處方:熟附子、川烏頭、羌活、桂枝、澤瀉、薏苡仁、廣皮、防己、茯苓皮、杏仁,共兩帖。

五月初三日複診,服用藥方後頭痛痊癒。但因誤服補陰藥物,導致腹瀉腹脹。今日再診,因頭痛已好,沿用原方,去除羌活,以治療藥物副作用,並增加厚朴,共服三帖。

初八日複診,痹症已痊癒,行動自如,腹瀉停止,視力恢復,食慾增加。因服用藥物後脈搏稍快,顯示寒濕已化為熱證,需改用平性藥物,去除餘熱。處方:茯苓皮、防己、滑石、桑枝、澤瀉、淡竹葉、薏苡仁、杏仁。

六月十八日,再次感受暑濕,腹瀉,脈搏弦數,腹脹,使用五苓散加減方:桂枝、澤瀉、茯苓皮、蒼朮、大腹皮、廣木香、豬苓、廣皮、薏苡仁。水煎服,分三次服用。

趙姓女子,四十七歲,六月二十日就診,症狀為太陽經寒痹,脈搏弦數,後背僵硬疼痛。處方:桂枝、茯苓皮、防己、川椒炭、川烏頭、白通草、薏苡仁。

二十五日複診,藥效顯著,但背痛未除,加服附子。

七月初二日複診,脈搏恢復正常,但疼痛未止,每日服用半帖,六日三帖,並加入木通、淡竹葉。

初九日複診,脈搏仍然細弱,陽氣未復,背痛持續,再服三帖,分六帖服用。

趙姓男子,三十六歲,五月初六日就診,症狀為痹證伴隨濕脹疼痛,並有肥胖,濕邪化熱,脈搏洪滑,寒邪為本,熱邪為標,先治標,處方:生石膏、防己、半夏、杏仁、桂枝、厚朴、廣皮。

初十日複診,尺脈洪數加重,加服黃柏、木通、茯苓皮。

十二日複診,尺脈仍然洪數,腹痛欲便,便後肛門灼熱疼痛,繼續服用原方兩帖。

十六日複診,心下水腫,有漉漉水聲,暫時處方利水藥物,暫不治療痹證。處方:廣皮、半夏、枳實、生薑。

十九日複診,水腫減輕,腹脹加重,沿用原方,去除黃柏,增加大腹皮。

二十三日複診,痹證稍減輕,但胃口不佳,患者本身肥胖,肥胖源於肝鬱,暫時調理肝胃。處方:半夏、降香、廣皮、益智仁、青皮、厚朴、香附、茯苓。

六月初三日複診,右脈洪數,加服黃芩,去除厚朴。

初五日複診,諸症好轉,脈搏平穩,胃口恢復,調理脾胃。處方:茯苓、白蔻仁、薏苡仁、黃芩炭、廣皮、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