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四 (1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8)

1. 嘔吐

金,六十八歲,癸酉三月二十日,舊有痰飲,或發嘔吐,仍系痰飲見證,醫者不識,乃用苦寒堅陰,無怪乎無可存之物矣。議食入則吐,是無火例。

淡吳萸(五錢),生苡仁(六錢),乾薑(五錢),薑汁(每次沖三匙),半夏(八錢),廣皮(三錢)

五水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一帖。

二十三日,前方業已見效,但脈遲緊,與通養胃陽。

淡吳萸(三錢),生薑(五片),苡仁(三錢),人參(錢半),茯苓(二錢),半夏(三錢)

不拘帖。

恆氏,二十七歲,初因大驚,肝氣厥逆,嘔吐頻仍。復因誤補,大嘔不止,嘔急避人以剪刀自刎。漸即米粒不下,體瘦如柴,奄奄一息。仍不時乾嘔,四肢如冰,脈弦如絲而勁,與烏梅丸法。

川椒炭(四錢),黃芩炭(一錢),薑汁(三匙,沖),半夏(四錢),雅連(二錢,薑汁炒),烏梅肉(五錢),遼參(三錢),吳萸(三錢),雲苓塊(五錢)

服二帖而進米飲,四帖而食粥,七帖全愈,後以兩和肝胃到底而大安。

白話文:

金先生,六十八歲,在癸酉年三月二十日,他過去就有痰飲的毛病,有時候會嘔吐。這仍然是痰飲引起的症狀,但醫生不了解,反而用苦寒的藥物來抑制陰氣,難怪他會吐到連食物都留不住。我認為他一吃東西就吐,這是沒有火氣的表現。

我開了以下藥方:淡吳茱萸五錢、生薏仁六錢、乾薑五錢、薑汁每次沖三匙、半夏八錢、廣陳皮三錢。

用五水杯的水,煮成兩杯,分兩次服用。藥渣再煮一杯,一起服完為一帖。

二十三日,服用之前的藥方已經有效,但脈象仍然遲緩而且緊,因此我用藥來疏通並滋養胃部的陽氣。

藥方改為:淡吳茱萸三錢、生薑五片、薏仁三錢、人參一錢半、茯苓二錢、半夏三錢。

不限制服用帖數。

恆小姐,二十七歲,起初因為受到驚嚇,導致肝氣逆亂,頻繁嘔吐。後來因為錯誤的進補,導致嘔吐更加嚴重,甚至嘔吐到無法控制,想要用剪刀自殺。她逐漸連米粒都吃不下,身體瘦得像柴一樣,奄奄一息。仍然不時乾嘔,四肢冰冷,脈象細如絲但有力。我用烏梅丸的藥理來治療。

藥方是:川椒炭四錢、黃芩炭一錢、薑汁沖服三匙、半夏四錢、用薑汁炒過的雅連二錢、烏梅肉五錢、遼參三錢、吳茱萸三錢、雲苓塊五錢。

她服用了兩帖後就可以喝米湯,四帖後可以吃粥,七帖後完全康復。之後又用調和肝胃的藥物來鞏固療效,最後完全痊癒。

2. 反胃

周,六十五歲,甲子十月二十五日,老年陽微濁聚,以致胸痹反胃,三焦之陽齊閉,難望有成,議先通胸上清陽。

栝蔞(二錢),薤白(三錢),半夏(五錢),白蜜(半酒杯),桂枝尖(五錢),小枳實(八分)川樸(一錢),茯苓(二錢),薑汁(三小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三十日,老年陽微濁聚,反胃胸痹,用開清陽法,業已見效,但嘔痰仍多,議食入則吐為無火例,用茱萸湯合大半夏湯。

淡吳萸(八錢,自泡),洋參(三錢,薑汁炒),生白蜜(一酒杯),半夏(一兩二錢),生薑(二兩)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渣再煮半碗服。

初三日,即於前方內加:

茯苓塊(五錢)

初十日,即於前方去吳萸,加:

薤白(三錢)

白話文:

周先生,六十五歲,在甲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來診。因為年紀大,身體陽氣虛弱,導致體內痰濁聚集,造成胸悶、反胃。這是由於上、中、下三焦的陽氣都閉塞不通,病況嚴重,恐怕難以治癒,所以決定先用藥物疏通胸部的清陽之氣。

開立的藥方是:栝樓二錢、薤白三錢、半夏五錢、白蜜半酒杯、桂枝尖五錢、小枳實八分、川樸一錢、茯苓二錢、薑汁三小匙。

用水八杯煎煮成三杯,分三次服用。

到了十月三十日,周先生仍因年紀大,陽氣虛弱,體內痰濁聚集,而有反胃、胸悶的症狀。雖然用了疏通清陽的方法已經見效,但還是有很多痰液,考量到吃下去就吐,屬於沒有火氣的虛寒情況,所以使用吳茱萸湯合併大半夏湯來治療。

開立的藥方是:淡吳茱萸八錢(自己浸泡過的)、洋參三錢(用薑汁炒過)、生白蜜一酒杯、半夏一兩二錢、生薑二兩。

用水八杯煎煮成三杯,分三次服用,藥渣再煎煮半碗服用。

到了十一月初三,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茯苓塊五錢。

到了十一月初十,將原藥方中的吳茱萸去除,加入:薤白三錢。

3.

王,三十歲,癸亥六月十五日,六脈俱濡,右寸獨大,濕淫於中,肺氣賁郁,因而作噦,與傷寒陽明足太陰之寒噦有間,以宣肺氣之痹為主。

廣皮(二錢),生苡仁(三錢),杏泥(二錢),通草(二錢),柿蒂(三錢),竹茹(三錢),飛滑石(三錢),薑汁(二小匙,衝入)

十七日,泄瀉胸悶,於前方加:

茯苓(三錢),藿梗(二錢)

十九日,脈之濡者已解,寸之大者已平。惟胃中有飲,隔拒上焦之氣,不得下通,故於其旺時而噦甚,今從陽明主治。

半夏(六錢),飛滑石(三錢),茯苓(五錢),生苡仁,廣皮,柿蒂

二十二日,噦雖止而六脈俱數,右手更大,泄瀉色黑,舌黃,氣分濕熱可知。

茯苓皮(五錢),白通草(二錢),黃芩炭(一錢),澤瀉(二錢),滑石(三錢),生苡仁(三錢),白扁豆皮(三錢),川樸(一錢),連翹(二錢)

白話文:

王先生,三十歲,在癸亥年六月十五日來看診,把脈後發現六個脈象都呈現濡弱,只有右手的寸脈特別強大。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積聚在中間,導致肺氣鬱悶不暢,所以產生了呃逆(打嗝)。這和傷寒病中陽明經和足太陰經的寒性呃逆有所不同,因此治療重點應該放在疏通肺氣的阻塞。

我開立的藥方如下:

廣陳皮二錢、生薏仁三錢、杏泥二錢、通草二錢、柿蒂三錢、竹茹三錢、飛滑石三錢,再加上薑汁兩小匙(沖服)。

到了十七日,病人出現腹瀉和胸悶的症狀,所以在之前的藥方中加入:

茯苓三錢、藿梗二錢。

到了十九日,原本濡弱的脈象已經改善,寸脈強大的狀況也恢復正常。但病人胃裡還有停滯的水飲,阻礙上焦的氣機,使氣無法順利下行,所以症狀在氣旺盛的時候會更加嚴重。現在改從陽明經的觀點來治療。

調整藥方如下:

半夏六錢、飛滑石三錢、茯苓五錢、生薏仁、廣陳皮、柿蒂。

到了二十二日,雖然呃逆停止了,但是六個脈象都變成數脈,而且右手的脈象更大,並且出現了黑色的腹瀉,舌苔發黃。可以判斷病因是氣分的濕熱。

調整藥方如下:

茯苓皮五錢、白通草二錢、黃芩炭一錢、澤瀉二錢、滑石三錢、生薏仁三錢、白扁豆皮三錢、川厚朴一錢、連翹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