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6)

1.

王,左尺獨大,腎液不充,腎陽不安其位,尺脈以大為虛,經所謂陰衰於下者是也。右手三部俱弦,食入則痛,經所謂陽結於上者是也。有陰衰而累及陽結者,有陽結而累及陰衰者。此證形體長大,五官俱露,木火通明之象。凡木火太旺者,其陰必素虛,古所謂瘦人多火,又所謂瘦人之病,慮虛其陰。

凡噎症治法,必究陰衰陽結,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何者為輕,何者為重?此症既系陰虛為本,陽結為標,何得妄投大黃十劑之多?雖一時暫通陽結,其如陰虛而愈虛,何業醫者豈不知數下亡陰乎?且云歧子九法,大半皆攻,喻嘉言痛論其非,醫者豈未之見耶?愚謂因怒停食,名之食膈,或可一時暫用,亦不得恃行數用,今議五汁飲果實之甘寒,牛乳血肉之變化,降胃陰以和陽結治其標,大用專翕膏峻補肝腎之陰,以救陰衰治其本,再能痛戒惱怒,善保太和,猶可望愈。

真大生地(四斤),人參(四斤),杭白芍(四斤),清提麥冬(四斤),阿膠(四斤),蔡龜膠(四斤),山萸肉(二斤),鱉甲(四斤),芡實(二斤),沙苑蒺藜(四斤),海參(四斤),鮑魚(四斤),豬脊髓(一斤),羊腰子(三十二對),雞子黃(六十四個),雲苓塊(四斤),烏骨雞(一對)牡蠣(四斤),蓮子(四斤),桂圓肉(二斤),白蜜(四斤)

取盡汁久火煎煉成膏。

李,五十四歲,大凡噎症由於半百之年,陰衰陽結,古來紛紛議論,各疏所長,俱未定宗。大抵偏於陽結而陰衰者,宜通陽氣,如旋覆代赭湯,進退黃連湯之類。偏於陰衰而陽結者,重在陰衰,斷不可見一毫香燥,如丹溪之論是也。又有食膈宜下,痰膈宜導,血膈宜通,絡氣膈宜宣。

肝嘔吐太過而傷胃液者,宜牛轉草復其液。老僧寡婦,強制太過,精氣結而成骨,橫處幽門,宜鵝血以化之。廚役受穢濁之氣傷肺,酒肉勝食而傷胃,宜化清氣,不可勝數。按:此症脈沉數有力而渴,面色蒼而兼紅,甫過五旬,鬚髮皆白,其為平日用心太過,重傷其陰,而又伏火無疑。用玉女煎法。

真大熟地(六錢),煅石膏(八錢),牛膝(三錢),炙甘草(三錢),麥冬(六錢),白粳米(一撮),知母(二錢),旋覆花(三錢,新絳紗包)

每早服牛乳一茶碗。

張,六十三歲,老年陽結,又因久飲怒郁,肝旺剋土,氣上阻咽,致成噎食。按:陽氣不虛不結,斷非破氣可療,議一面通補胃陽,一面鎮守肝陰法。

洋參(二錢),茯苓塊(四錢),桂枝(六錢),代赭石(一兩二錢,煅),半夏(一兩),旋覆花(五錢,包),生薑(六錢)

七帖。

二十日,陽脈已起,恐過涸其液,議進陰藥,退陽藥。

洋參(四錢),桂枝(三錢),白芍(六錢,炒),旋覆花(六錢),茯苓(三錢),炙甘草(三錢),代赭石(一兩,煅),半夏(六錢),薑汁(每杯沖三小匙)

白話文:

古代醫家認為噎證的成因,是腎精不足導致腎陽不固(尺脈大而虛),同時肝陽上亢(右手三部脈弦,食入則痛)。陰虛與陽結互相影響,病情嚴重者,形體消瘦,五官突出,呈現肝陽亢盛之象。體型消瘦的人容易出現陽熱過盛的症狀,因為其陰精本來就虛弱。

治療噎證,必須仔細分析陰虛和陽結的輕重緩急,不能盲目使用瀉下藥物,例如過量使用大黃,雖然能暫時緩解陽結,但會加重陰虛,甚至危及生命。古代醫家已多次批判過單純攻邪的治療方法。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先治本,再治標。 運用甘寒的水果汁、牛奶、肉類等食物來滋養胃陰,緩解陽結;同時使用大劑量的補益肝腎藥物,以滋補陰精。此外,還需戒怒保和,才能痊癒。

某個方劑的組成:生地黃、人參、白芍、麥冬、阿膠、龜膠、山萸肉、鱉甲、芡實、沙苑蒺藜、海參、鮑魚、豬脊髓、羊腰子、雞蛋黃、雲苓、烏骨雞、牡蠣、蓮子、桂圓肉、蜂蜜,等份熬膏。

李某,五十四歲,噎證多見於中年以後,陰虛陽亢,歷代醫家眾說紛紜。一般來說,偏於陽結者,宜用疏通陽氣的藥物,如旋覆代赭湯、加減黃連湯等;偏於陰虛者,則要避免燥熱之品,以滋陰為主。此外,噎證的成因還包括食膈、痰膈、血膈、氣膈等,需根據不同情況治療。

肝嘔吐傷及胃液者,可用牛轉草;老年女性因房事過度,精氣凝結成塊阻塞幽門者,可用鵝血化之;廚役因穢濁之氣傷肺,或因飲食不節傷胃者,則需化清氣。某病人脈沉數有力,口渴,面色蒼白夾雜潮紅,五十多歲,頭髮早白,應是因操勞過度,傷陰耗精,伏火在內,宜用玉女煎加減。

玉女煎加減方:生地黃、煅石膏、牛膝、炙甘草、麥冬、白米、知母、旋覆花(包煎)。每日清晨服用牛乳一杯。

張某,六十三歲,老年人陽結,加之長期飲酒、怒氣鬱結,肝火旺盛而克損脾胃,氣機阻滯咽喉,導致噎食。老年陽虛不應使用破氣藥物,應同時補益胃陽,滋養肝陰。

某方劑組成:西洋參、茯苓、桂枝、煅代赭石、半夏、旋覆花(包煎)、生薑。

服用二十天后,陽脈已恢復,需改用滋陰降火的藥物。

加減方:西洋參、桂枝、白芍(炒)、旋覆花、茯苓、炙甘草、煅代赭石、半夏,每服加薑汁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