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四 (15)
卷四 (15)
1. 痘症
穀精草(四兩),桑葉(三錢),連翹(三錢),茶菊花(三錢),青葙子(三錢)
初九日,痘漿未足,毒流膽絡,故青睛白翳;又感時令燥氣化火,故白睛起太陰睛症。考古治法,治以六味丸作湯,改茯苓為君,再加清膽絡之熱毒以退翳。
雲苓塊(四錢),山藥(錢半),青葙子(二錢),澤瀉(錢半),穀精草(三錢),萸肉(錢半)真大生地(二錢),茶菊花(二錢),丹皮(二錢),桑葉(二錢)
初十日,仍照前方服,加:
生甘草(一錢五分),銀花(五錢),連翹(三錢)
目內白翳稍退,煩躁常哭,因痘後血虛化燥故也,與甘麥大棗湯主之。
生甘草(錢半),小麥(七合),大棗(五枚)
煮粥服之。
十一日,目內白翳仍有,身上起大小瘡數十粒,復生細痘,在舊痂窩內,痘漿未足,流毒成瘡故也。仍服初九日方。
十二日,目內白翳退,太陰睛瘡仍在,瘡未見消落,原方再作服。
十三日,目內太陰睛瘡仍在,續出之瘡痘未退,仍服原方,瘡貼紫草膏加爛草灰。
十四日,藥原方。
十五日,停藥。
十六日,目內太陰睛瘡稍退,仍有翳,身上瘡已落痂者復生,小瘡未落之處,復有倒漿欲潰,總之流毒未清之故也,原方再服。目內翳以四退散治之。
十七至二十三日,痘已滿月,目內太陰睛瘡未盡,翳仍在,仍服原方,又服錢氏蟬蛻散,一日二服。
蟬衣為末,每服一錢,羊肝湯下,日二服。
四退散,主治目睛老翳。
人蛻,蛇蛻,蟬蛻,雞蛻(即鳳凰衣),每藥一兩,加梅片一分,左眼右鼻聞,右眼左鼻聞,每聞少許,兩月後全愈。
趙姑,乙酉六月十五日,體堅痘少,原可不必服藥,但痘愈少,漿更不可不足,舌苔厚,中黃邊白,且與清毒一帖,明日再與托漿一帖。
苦桔梗(一錢),人中黃(八分),銀花(三錢),荷葉邊(一角),牛蒡子(錢半),全歸(錢半),連翹(三錢)
明日服保元法,煮兩小杯,分二次服。
十六日,於前方內加:
黨參(三錢),生綿耆(四錢),炙甘草(一錢半),白芷(五錢)
十七日,辛涼結痂,古人之正法也。實脾利水,亦有濕者所宜施也。茲當暑月,舌苔厚而白,濕也;身熱未盡退,熱也。二法可合用。
連翹(三錢),雲苓塊(三錢,連皮),銀花(三錢),生苡仁(三錢),蘆根(三錢)
白話文:
痘症
患者患痘,初期痘漿不足,毒素流竄至膽經絡,導致眼白浑浊(青睛白翳);又因時節乾燥,燥氣化火,造成眼白出现太阴睛症(眼白发炎)。醫生根據古方,以六味丸加減治療,以茯苓為主藥,並加入清熱解毒的藥物以消除眼部炎症。
第九日,服用藥方:茯苓、山藥、青葙子、澤瀉、穀精草、吳茱萸肉、生地黃、茶菊花、丹皮、桑葉。
第十日,繼續服用前一日藥方,並增加生甘草、金銀花、連翹。眼白浑浊稍有好轉,但患者烦躁易哭,這是因痘後血虛化燥所致,因此服用甘麥大棗湯。 甘麥大棗湯藥方:生甘草、小麥、大棗。 服用方法:煮粥服用。
第十一日,眼白浑浊仍然存在,身上出現數十個大小不等的瘡瘍,舊痘痂下又長出新的痘疹,痘漿不足,毒素流竄而致瘡瘍。繼續服用第九日的藥方。
第十二日,眼白浑浊消退,但眼白炎症(太陰睛瘡)仍在,瘡瘍未消,繼續服用前一日藥方。
第十三日,眼白炎症仍然存在,新的瘡瘍未退,繼續服用前一日藥方,並在瘡瘍處外敷紫草膏加草木灰。
第十四日,服用前一日藥方。
第十五日,停藥。
第十六日,眼白炎症稍有好轉,但仍有浑浊,身上已結痂的瘡瘍再次發炎,未結痂的瘡瘍則有膿液欲潰,皆因毒素未清所致。繼續服用第九日藥方,並用四退散治療眼部浑浊。
第十七日至二十三日,痘疹已滿月,眼白炎症和浑浊仍未完全消退,繼續服用第九日藥方,並服用錢氏蟬蛻散,每日二次。錢氏蟬蛻散藥方:蟬蛻研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羊肝湯送服,每日二次。四退散:人蛻、蛇蛻、蟬蛻、雞蛻(鳳凰衣),各一兩,加梅片一分,左眼用右鼻聞,右眼用左鼻聞,少量多次,兩個月後痊癒。
趙姑病例:乙酉年六月十五日,痘疹較少,本不必服藥,但痘少漿更需充足,舌苔厚膩,中間黃色邊緣白色,需服用清毒藥方,次日再服用托漿藥方。清毒藥方:桔梗、人中黃、金銀花、荷葉邊、牛蒡子、當歸、連翹。次日服用保元法,煮兩小杯,分二次服用。保元法藥方:黨參、綿萆薢、炙甘草、白芷。
第十七日,辛涼藥物使痘疹結痂,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健脾利水,也適用於濕熱體質。現值盛暑,舌苔厚白,屬濕;身熱未退,屬熱。兩種方法可以合用。藥方:連翹、茯苓、金銀花、薏苡仁、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