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四 (4)
卷四 (4)
1. 痘症
芥穗(三錢),全歸(三錢),苦桔梗(三錢),楂肉(三錢),生大黃(五錢),生甘草(一錢)牛蒡子(三錢),連翹(二錢),銀花(三錢),豬尾(三匙,入梅片二分熬膏),桃仁粉(二錢),薄荷(一錢)
二十一日,四天豔紅扁闊,下後稍見起發,究不肥綻,何能起脹成漿,咳嗽痰多,且與清涼敗毒,活血松肌,開提肺氣。
犀角(三錢),杏仁(三錢),紫草(二錢,和豬尾膏),羚羊角(三錢),苦桔梗(五錢),銀花(三錢),連翹(三錢),甘草(一錢),大力子(三錢),芥穗(三錢),歸尾(一錢),楂炭(五錢)
二十二日,五天密布不齊,身熱未退,扁闊癟陷,形色滯暗,不能起脹,那得成漿,勉於清毒之中,兼與活血提頂。
犀角(三錢),天蟲(三錢),杏仁(三錢),羚羊角(三錢),歸鬚(二錢),銀花(三錢),苦桔梗(三錢),牛蒡子(三錢),白芷(二錢),甘草(一錢),皂針(一錢),楂肉(二錢),連翹(三錢)紫草(二錢),雞冠血(每杯沖四茶匙)
二十三日,六天頭面雖有行漿之意,究竟周身平陷,較昨日顏色略潤耳。仍與清毒活血提頂,少加托裡。
生黃耆(三錢),天蟲(二錢),全歸(三錢),皂針(錢半),人中黃(一錢),杏仁(三錢),白芷(二錢),紫草(三錢),牛蒡子(三錢),銀花(三錢),穿山甲(一錢),苦桔梗(五錢),犀角(三錢),雞冠血(每杯沖四茶匙)
二十四日,七天頭面行漿,周身平塌空殼,用伍氏內托法。
生綿耆(八錢),大力子(三錢,炒研),白芷(二錢),全歸(三錢),苦桔梗(三錢),川芎(錢半),炙甘草(錢半),洋參(錢半,炒老黃色),紫草(二錢),燕窩根(五錢),公雞湯(一茶杯),雞冠血(每杯沖三茶匙)
二十五日,八天頭面漿足,周身平塌者已起,空殼者亦有行漿之勢,翁仲仁謂喉啞聲嘶,漿行飽滿,亦無妨。咬牙在七日以後屬氣虛,況其食少乎,非陰虛也。
生綿耆(八錢),炙甘草(一錢),公丁香(四分),白芷(二錢),象貝(二錢),苦桔梗(五錢),天蟲(三錢),洋參(錢半,炒老黃),牛蒡子(三錢),雞湯(一茶杯)
二十六日,九天漿已行及大半,但氣虛作癢,看守勿懈,毋令損破為要。
生綿耆(一兩一錢),象貝(三錢),白芷(三錢),天蟲(三錢),苦桔梗(六錢),牛蒡子(三錢),洋參(二錢),冬白朮(二錢),炙甘草(三錢),廣木香(一錢)
二十七日,十天漿已行及十之七八,惟痰咳微癢,眼中出膿為可慮。
生綿耆,生甘草,穀精草,苦桔梗,焦冬朮,桑葉,生苡仁,連翹,土貝母
白話文:
痘症
第一天到第四天,痘疹紅而扁平,出痘後稍有發疹,但痘疹不飽滿,未形成膿液,患者咳嗽痰多。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並宣通肺氣。處方:芥穗、全歸、苦桔梗、山楂肉、生大黃、生甘草、牛蒡子、連翹、金銀花、豬尾膏(加梅片)、桃仁粉、薄荷。
第五天,痘疹密集但不均勻,發熱未退,痘疹扁平凹陷,顏色暗淡,無法形成膿液。需清熱解毒,並活血化瘀,提升痘疹。處方:犀角、杏仁、紫草(與豬尾膏混合)、羚羊角、苦桔梗、金銀花、連翹、甘草、大力子、芥穗、歸尾、焦山楂。
第六天,臉部痘疹有化膿的跡象,但全身痘疹仍扁平凹陷,顏色比前一日略好。仍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並略加托里(促進痘疹成熟)。處方:生黃耆、天蟲、全歸、皂角刺、人中黃、杏仁、白芷、紫草、牛蒡子、金銀花、穿山甲、苦桔梗、犀角、雞冠血。
第七天,臉部痘疹化膿,全身痘疹仍扁平,如同空殼。採用伍氏內托法(中醫治療痘疹的方法)。處方:生黃耆、大力子(炒研)、白芷、全歸、苦桔梗、川芎、炙甘草、西洋參(炒至黃色)、紫草、燕窩根、公雞湯、雞冠血。
第八天,臉部痘疹膿液充足,全身扁平的痘疹開始化膿,空殼狀痘疹也有化膿趨勢。翁仲仁(醫生)認為喉嚨啞、聲音嘶啞,痘疹飽滿無妨。七天後牙關緊閉是氣虛的表現,且食慾不佳,並非陰虛。處方:生黃耆、炙甘草、公丁香、白芷、象貝、苦桔梗、天蟲、西洋參(炒至黃色)、牛蒡子、雞湯。
第九天,痘疹大部分已化膿,但出現氣虛、皮膚搔癢,需小心護理,避免損傷痘疹。處方:生黃耆、象貝、白芷、天蟲、苦桔梗、牛蒡子、西洋參、白朮、炙甘草、廣木香。
第十天,痘疹大部分已化膿,僅剩少許,但咳嗽、搔癢,眼部流膿需注意。處方:生黃耆、生甘草、穀精草、苦桔梗、焦白朮、桑葉、薏苡仁、連翹、土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