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三 (30)
卷三 (30)
1. 積聚
張,二十七歲,甲子三月十三日,臍右有積氣,以故右脈沉細弦沉伏,陽微之極,濁陰太甚克之也。溯其初原從左脅注痛而起,其為肝著之咳無疑。此症不必治咳,但宣通肝之陰絡,久病在絡故也。使濁陰得有出路,病可自已,所謂治病必求其本者也。如不識綱領而妄冀速愈,必致剝削陽氣殆盡而亡。
桂枝尖(三錢),小茴香(三錢),降香末(二錢),桃仁(三錢),川楝子(二錢),青皮絡(二錢),炒廣皮(一錢),歸鬚(三錢),烏藥(三錢),蘇子霜(三錢),旋覆花(三錢,新絳紗包)
十九日,服通絡藥,已見小效,脈氣大為迴轉,但右脅著席則咳甚,脅下支飲故也,議於前方內去桃仁、川楝、小茴,加:
生香附(三錢),半夏(六錢),杏仁(三錢),肉桂(八分)
再服四帖。
二十三日,先痛後便而見血,議通陰絡法。
蘇子霜(三錢),歸鬚(二錢),降香末(三錢),桃仁(二錢),兩頭尖(三錢),丹皮(三錢)藏紅花(一錢),半夏(五錢),小茴香(三錢),香附(二錢),廣木香(一錢),廣陳皮(一錢)
張,二十八歲,臍左癥瘕,面黃,肢倦,食少,不能作文,看書亦不能久,宛如虛損,與:
化癥回生丹。
緩通陰絡法,每日空心服一丸,亦有早晚服一丸,時服之二年有餘,計服化癥回生丹六百丸之多,癥始化淨,氣體復原,看書作文,始舉進士。
吳,三十一歲,臍右結癥,徑廣五寸,睪如鵝卵大,以受重涼,又加暴怒而得,痛不可忍,不能立,不能坐,並不能臥,服辛香流氣飲,三日服五帖,重加附子、肉桂,至五七錢之多,絲毫無效,因服天台烏藥散,初服二錢,滿腹如火燒,明知藥至臍右患處,如搏物然,痛加十倍,少時腹中起蓓蕾無數,凡一蓓蕾,下濁氣一次,如是者二三十次,腹中痛楚鬆快。少時痛又大作,服藥如前,腹中熱痛,起蓓蕾,下濁氣亦如前,但少輕耳。
自巳初服藥起,至亥正共服五次,每次輕一等。次一日腹微痛,再服烏藥散,則腹中不知熱矣。以後每日服二三次,七日後腫痛全消。後以習射助陽而體壯。
葉,四十五歲,乙酉四月二十八月,無論癥瘕,雖有氣血之分,然皆系陰病結於陰部,豈有用陰藥之理,維日已久沉寒痼冷疾,非巴豆不能除根。用:
天台烏藥散
六月初九日,業已見效,未能除根,照常服前藥,早晚各五分,癥瘕痛發時服二錢,舌苔厚白,面色淡黃而暗,左脈沉細陽微,再與湯藥行濕通陽。
雲茯苓塊(五錢),益智仁(錢半),萆薢(四錢),白蔻仁(一錢,連皮),生苡仁(五錢),半夏(五錢),廣陳皮(二錢),桂枝(二錢),白通草(一錢)
服至舌苔退為度。
白話文:
積聚
張氏,二十七歲,三月十三日診治,其右腹部臍部附近有氣滯積聚,因此右脈沉細弦弱,陽氣極度虛弱,陰邪過盛克伐陽氣。追溯病因,起初是從左脅部脹痛開始,應是肝臟鬱熱導致的咳嗽。此症不必治療咳嗽,只需疏通肝臟陰經的絡脈,因久病入絡的緣故。讓濁陰之氣得以排出,疾病自然痊癒,這正是所謂「治病必求其本」的道理。若不了解治療的根本方法,而急於求成,必然導致陽氣耗竭而危及生命。
處方:桂枝尖三錢、小茴香三錢、降香末二錢、桃仁三錢、川楝子二錢、青皮絡二錢、炒廣皮一錢、當歸鬚三錢、烏藥三錢、蘇子霜三錢、旋覆花三錢(新絳紗布包)。
三月十九日,服用疏通經絡的藥物後,已見效,脈象氣色大為好轉,但右側脅肋部著床就咳嗽加劇,是脅下積液所致,故將前方藥物中桃仁、川楝子、小茴香去除,添加:生香附三錢、半夏六錢、杏仁三錢、肉桂八分。再服用四劑。
三月二十三日,先疼痛後排便帶血,決定採用疏通陰經絡脈的方法。
處方:蘇子霜三錢、當歸鬚二錢、降香末三錢、桃仁二錢、兩頭尖三錢、丹皮三錢、藏紅花一錢、半夏五錢、小茴香三錢、香附二錢、廣木香一錢、廣陳皮一錢。
張氏,二十八歲,左腹部臍部附近有癥瘕,面色發黃,肢體倦怠,食慾不振,不能寫字,讀書也看不久,像是氣血虧損的樣子,給予:化癥回生丹。
緩慢疏通陰經絡脈的方法,每日空腹服用一丸,或者早晚各一丸,這樣服用兩年多,共服用了六百丸化癥回生丹,癥瘕基本消失,氣血恢復,讀書寫字也都能勝任,最後考中了進士。
吳氏,三十一歲,右腹部臍部附近有結塊,直徑約五寸,像鵝卵石般大小,因受寒又加暴怒而發病,疼痛難忍,不能站立,不能坐,也不能躺臥,服用辛香流氣湯,三日服用五劑,大量增加附子、肉桂,用量達到五七錢,卻絲毫無效,於是服用天台烏藥散,初服二錢,腹部像火燒一樣,明顯感覺藥物到達了右腹部患處,像有東西在搏動一樣,疼痛加劇十倍,一會兒腹部出現許多小鼓包,每個小鼓包都排出一次濁氣,這樣反覆二三十次,腹中疼痛舒緩。稍後疼痛再次加劇,再次服用相同的藥物,腹部發熱疼痛,出現小鼓包,排出濁氣如同先前一樣,但略微減輕。
從巳時初次服用藥物,到亥時共服用了五次,每次都比前一次減輕一些。第二天腹部輕微疼痛,再次服用烏藥散,腹部不再感覺發熱了。以後每天服用二三次,七天后腫痛完全消失。後來通過練習射箭來增強陽氣,身體也強壯起來了。
葉氏,四十五歲,四月二十八日診治,無論是癥瘕,即使有氣血的區分,但都屬於陰寒病邪凝結在陰部,怎麼可以用滋陰的藥物呢?長期以來積累的寒邪痼疾,非用巴豆才能根治。
使用:天台烏藥散。
六月九日,已經見效,但未能根治,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早晚各五分,癥瘕疼痛發作時服用二錢,舌苔厚白,面色淡黃暗沉,左脈沉細,陽氣虛弱,再用湯藥來化濕通陽。
處方:雲茯苓塊五錢、益智仁一錢半、萆薢四錢、白蔻仁一錢(連皮)、生苡仁五錢、半夏五錢、廣陳皮二錢、桂枝二錢、白通草一錢。
服用至舌苔消退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