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三 (2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9)

1. 滯下

半夏(六錢),青皮(二錢),廣陳皮(二錢),茯苓(三錢,連皮),豬苓(三錢),澤瀉(三錢),黃芩(二錢),生苡仁(三錢),厚朴(一錢薑汁炒),乾薑(二錢),炒山連(錢半),廣木香(一錢)

水五杯,煮成二杯,再煮一杯,三次服。

二十九日,開太陽,闔陽明,兼法濕中之熱。

半夏(六錢),茯苓皮(三錢),生苡仁(三錢),廣皮(二錢),白芍(二錢),白通草(二錢)廣木香(一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黃芩炭(二錢),真山連(錢半),萆薢(二錢)

三十日,糞後便血,加黃土湯法。

半夏(五錢),廣木香(一錢),灶中黃土(六錢),黃芩炭(二錢),萆薢(三錢),炒白芍(三錢),茯苓皮(三錢),廣皮(二錢),全當歸(錢半),老厚朴(二錢),炒蒼朮(三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初一日,舌絳甚,胸中嘈雜無奈,喉且痛,糞中猶帶血跡,議酸苦泄熱法。

烏梅(九枚),灶中黃土(八錢),黃芩(二錢)

初二日,四苓合芩芍法,以小便短,口糜,猶有滯下也。

炒白芍(二錢),半夏(三錢),真山連(錢半),澤瀉(三錢),炒黃芩(錢半),豬苓(三錢)烏梅肉(三錢),茯苓皮(三錢),赤苓炭(錢半),當歸(一錢),灶中黃土(三錢)

頭煎一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初三日,少腹脹痛,不小便,仍系肝鬱,不主疏泄之故。

真云連(二錢,炒),黃芩炭(二錢),桃仁泥(三錢),生香附(三錢),韭白汁(三滴),兩頭尖(三錢),降香末(三錢),麝香末(五釐),小茴香(三錢,炒黑),歸鬚(二錢),琥珀末(五分,同沖)

初四日,於前方內加:

廣鬱金(二錢)

初五日,苦辛淡,開下焦濕熱,兼瀉肝火法。

萆薢(五錢),云連(二錢,炒黑),小茴香(三錢,炒黑),白通草(二錢),川楝子(三錢)吳萸(錢半,炒黑),黃柏炭(二錢),生香附(三錢)

小兒滯下紅積,欲便先痛,便後痛減,積滯太重,非溫下不可為功,恐纏綿日久,幼孩力不能勝!滯下為臟病也。

焦白芍(錢半,炒),黃芩(錢半),云連(一錢,炒黑),神麯(錢半),生大黃(二錢),老厚朴(錢半),廣木香(八分),廣皮(七分),枳殼(六分),桃仁(八分),南檳榔(八分),歸尾(一錢),地榆炭(一錢),肉桂(八分)

即於前方內去大黃、肉桂,方中再去歸尾、地榆、桃仁,加蒼朮一錢五分。

白話文:

滯下治療記錄

二十九日: 治療濕熱導致的腹瀉。處方包含半夏、茯苓皮、生苡仁、廣皮、白芍、白通草、廣木香、茯苓、澤瀉、黃芩炭、真山連、萆薢等藥材。

三十日: 大便後出血,加用黃土湯。處方調整,加入黃土、半夏、廣木香、黃芩炭、萆薢、炒白芍、茯苓皮、廣皮、全當歸、老厚朴、炒蒼朮。

初一日: 舌頭紅腫,胸悶嘈雜,咽喉疼痛,大便仍帶血,採用酸苦泄熱的方法治療。處方為烏梅、灶中黃土、黃芩。

初二日: 小便短少,口糜,腹瀉仍然存在,使用四苓合芩芍法。處方包含炒白芍、半夏、真山連、澤瀉、炒黃芩、豬苓、烏梅肉、茯苓皮、赤苓炭、當歸、灶中黃土。

初三日: 下腹部脹痛,無法排尿,認為是肝鬱導致,因此不採用疏泄的方法。處方包含真山連、黃芩炭、桃仁泥、生香附、韭白汁、兩頭尖、降香末、麝香末、小茴香、歸鬚、琥珀末。

初四日: 在原處方中加入廣鬱金。

初五日: 使用苦辛淡藥物治療下焦濕熱,並瀉肝火。處方包含萆薢、炒黑云連、炒黑小茴香、白通草、川楝子、炒黑吳萸、黃柏炭、生香附。

小兒滯下: 小兒腹瀉伴有便前疼痛,便後疼痛減輕,積滯嚴重,需溫和下瀉,避免病情長期拖延。處方包含焦白芍、黃芩、炒黑云連、神麴、生大黃、老厚朴、廣木香、廣皮、枳殼、桃仁、南檳榔、歸尾、地榆炭、肉桂。 之後將大黃、肉桂、歸尾、地榆、桃仁移除,並加入蒼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