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三 (2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8)

1. 單腹脹

毛,四十四歲,病起肝鬱,木鬱則剋土,克陽土則不寐,克陰土則䐜脹,自鬱則脅痛。肝主疏泄,肝病則不能疏泄,故二便亦不宣通。肝主血,絡亦主血,故治肝者必治絡。

新絳紗(三錢),半夏(八錢),香附(三錢),旋覆花(三錢),青皮(三錢),小茴香(三錢)歸鬚(三錢),降香末(三錢),廣鬱金(三錢),蘇子霜(三錢)

頭煎兩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三帖。

初七日,服肝絡藥,脹滿、脅痛、不寐少減,惟覺胸痛。按:肝脈絡胸,亦是肝鬱之故。再小便赤濁,氣濕也。

桂枝嫩尖(三錢),晚蠶砂(三錢),歸鬚(二錢),川楝子(三錢),半夏(六錢),降香末(三錢),白通草(三錢),青橘皮(三錢),茯苓皮(三錢),旋覆花(三錢,新絳紗包),小茴香(三錢,炒黑),兩頭尖(三錢)

服二帖。

初十日,驅濁陰而和陽明,現在得寐,小便少清,但肝鬱必剋土,陰土鬱則脹,陽土鬱則食少而無以生陽,故清陽虛而成胸痹,暫與開痹。

薤白頭(三錢),半夏(一兩),廣鬱金(三錢),栝蔞實(三錢,連皮仁研),生苡仁(五錢)桂枝尖(五錢),茯苓皮(五錢),厚朴(三錢),小枳實(二錢)

服三帖。

十四日,脈緩,太陽已開,而小便清通,陽明已闔,而得寐能食。但䐜脹不除,病起肝鬱,與行濕之中,必兼開鬱。

降香末(三錢),生苡仁(五錢),白通草(八錢),厚朴(三錢),煨肉果(錢半),茯苓皮(五錢),半夏(五錢)

徐,三十歲,腹脹且痛,脈弦細,大便泄,小便短,身不熱,此屬寒濕,傷足太陰。

豬苓(三錢),黃芩炭(一錢),澤瀉(二錢),桂枝(三錢),厚朴(三錢),廣皮(二錢),乾薑(錢半),生苡仁(五錢),通草(二錢)

白話文:

毛先生,四十四歲,病因是肝氣鬱結。肝氣鬱結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影響脾胃的陽氣,造成失眠;影響脾胃的陰氣,則會引起腹部脹滿。肝氣鬱結也會導致脅肋疼痛。肝臟主管疏通氣機,肝臟功能失常會使氣機不暢,所以大小便也不順暢。肝臟主管血液,經絡也主導血液的運行,所以治療肝病一定要同時考慮經絡的問題。

開立藥方如下:新絳紗(九克),半夏(二十四克),香附(九克),旋覆花(九克),青皮(九克),小茴香(九克),歸鬚(九克),降香末(九克),廣鬱金(九克),蘇子霜(九克)。

將藥煎煮兩次,第一次煎煮取兩杯,第二次煎煮取一杯,分三次服用。共服三帖。

初七,服用疏肝理絡的藥物後,腹脹、脅痛、失眠的情況稍有減輕,但感覺胸部疼痛。按:肝脈絡於胸部,胸痛也是因為肝氣鬱結所致。另外,小便變得赤黃渾濁,這是體內濕氣重的表現。

調整藥方如下:桂枝嫩尖(九克),晚蠶砂(九克),歸鬚(六克),川楝子(九克),半夏(十八克),降香末(九克),白通草(九克),青橘皮(九克),茯苓皮(九克),旋覆花(九克,用新絳紗包好),小茴香(九克,炒黑),兩頭尖(九克)。

服用兩帖。

初十,驅散體內陰濁之氣,調和脾胃的陽氣。現在已經可以入睡,小便也比較清澈了。但肝氣鬱結必然會影響脾胃功能,脾胃陰氣鬱結會導致腹脹,脾胃陽氣鬱結則會食慾不振、無法產生陽氣,因此導致清陽虛弱而出現胸痹,暫時給予通開胸痹的藥物。

調整藥方如下:薤白頭(九克),半夏(三十克),廣鬱金(九克),栝蔞實(九克,連皮帶仁一起研磨),生苡仁(十五克),桂枝尖(十五克),茯苓皮(十五克),厚朴(九克),小枳實(六克)。

服用三帖。

十四日,脈象和緩,太陽經的氣機已經疏通,小便也變得清澈通暢,脾胃陽氣恢復,能夠入睡,食慾也恢復了。但腹脹依然存在,因為病根是肝氣鬱結,在祛濕的同時,必須兼顧疏肝解鬱。

調整藥方如下:降香末(九克),生苡仁(十五克),白通草(二十四克),厚朴(九克),煨肉果(四點五克),茯苓皮(十五克),半夏(十五克)。

徐先生,三十歲,腹部脹痛,脈象細弱,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身體不發熱,這屬於寒濕侵襲,損傷了足太陰脾經。

開立藥方如下:豬苓(九克),黃芩炭(三克),澤瀉(六克),桂枝(九克),厚朴(九克),廣皮(六克),乾薑(四點五克),生苡仁(十五克),通草(六克)。

2. 滯下

(俗名痢疾,又曰積。紅色屬熱,屬血,白色屬寒、屬氣。)

丁氏,五十八歲,滯下白積,欲便先痛,便後痛減,責之積重,脈遲而弦,甚痛,蓋冷積也,非溫下不可。

熟附子(五錢),廣木香(三錢),小枳實(三錢),生大黃片(五錢),廣陳皮(五錢),南楂肉(三錢),厚朴(五錢),炒白芍(三錢),良薑炭(二錢),黃芩炭(三錢),堅檳榔(三錢)

梁,二十八歲,滯下白積,欲便先痛,便後痛減者,責之有積,用溫下法。

炒白芍(二錢),廣皮(二錢),枳實(錢半),黃芩(二錢,炒),木香(一錢),檳榔(錢半)云連(一錢,炒),錦紋軍(三錢,酒炒黑),厚朴(三錢),熟附子(三錢)

五杯水,煮成兩杯,分二次服。

張,三十八歲,甲子十一月十八日,先泄而後滯下,脾傳腎,為難治。

大白芍(二錢),真雅連(錢二分,吳萸炒),黃芩炭(一錢二分),生茅朮(三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生苡仁(二錢),廣木香(錢半),老厚朴(二錢),川椒目(五錢),良薑(二錢)廣皮(錢半)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後再煎一杯,三次服。

二十日,先泄後滯下,古云難治,非一時可了,且喜脈弱,尚有生機。

白芍(三錢,炒),南檳榔(錢半),木香(錢半),當歸尾(一錢),地榆炭(三錢),廣陳皮(二錢),小枳實(二錢,搗碎),紅花(二錢)

煎法如前。

二十三日,脈沉有力,滯下,脹痛太甚,便後少減,片時其痛仍然,議綱開一面,用溫下法。

白芍(三錢,酒炒),黃芩(三錢,酒炒),真山連(二錢,酒炒黃),大黃(五錢,酒炒),枳實(三錢),厚朴(三錢),廣木香(二錢),安邊桂(二錢,去粗皮),廣皮炭(二錢),紅花(二錢)歸尾(錢半)

水五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一帖。

二十三日,於二十日方內加:

兩頭尖(三錢)

二十四日,腎症復歸於脾,用四苓合芩芍湯法。

豬苓(五錢),澤瀉(五錢),生苡仁(五錢),茯苓皮(五錢),焦白芍(二錢),黃芩(錢半,炒),廣木香(錢半),生白朮(五錢),廣陳皮(錢半),厚朴(二錢),真山連(錢半,炒)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二十五日,於前方內加:

白通草(二錢)

二十六日,肝鬱則小便亦不能通,此徒用四苓不效,議開陰絡法。

降香末(三錢),麝香(五釐,沖),桃仁(三錢),歸鬚(二錢),琥珀(三分,沖),豬苓(三錢),兩頭尖(一錢),澤瀉(三錢),小茴香(三錢),川楝子(三錢)

二十七日,已效,於前方內加:

安邊桂(三分),生香附(三錢),鬱金(六錢)

二十八日,九竅不和,皆屬胃病,用開太陽,闔陽明,兼瀉心法。

白話文:

滯下(俗稱痢疾,也稱為積滯。紅色屬熱證,與出血有關;白色屬寒證,與氣虛有關。)

丁氏,五十八歲,患有白色積滯性痢疾,想大便前腹部疼痛,大便後疼痛減輕。診斷為積滯嚴重,脈象遲緩而弦細,疼痛劇烈,屬於寒邪積聚,必須使用溫熱性的下瀉藥物治療。處方:熟附子、廣木香、小枳實、生大黃片、廣陳皮、南楂肉、厚朴、炒白芍、良薑炭、黃芩炭、堅檳榔。

梁氏,二十八歲,患有白色積滯性痢疾,想大便前腹部疼痛,大便後疼痛減輕,診斷為積滯,使用溫熱性的下瀉藥物治療。處方:炒白芍、廣皮、枳實、黃芩(炒)、木香、檳榔、雲連(炒)、錦紋軍(酒炒黑)、厚朴、熟附子。 五杯水煎成兩杯,分兩次服用。

張氏,三十八歲,甲子十一月十八日,先腹瀉後出現積滯性痢疾,脾虛傳腎,難以治療。處方:大白芍、真雅連(吳萸炒)、黃芩炭、生茅朮、豬苓、澤瀉、生苡仁、廣木香、老厚朴、川椒目、良薑、廣皮。 六杯水煎成兩杯,濾渣後再煎一杯,三次服用。

二十日,先腹瀉後出現積滯性痢疾,古籍記載此症難治,非短期可癒,但脈象虛弱,尚有生機。處方:白芍(炒)、南檳榔、木香、當歸尾、地榆炭、廣陳皮、小枳實(搗碎)、紅花。 煎法同上。

二十三日,脈象沉而有力,積滯性痢疾,腹脹疼痛劇烈,大便後略微減輕,但很快又疼痛起來,重新制定治療方案,使用溫熱性的下瀉藥物。處方:白芍(酒炒)、黃芩(酒炒)、真山連(酒炒黃)、大黃(酒炒)、枳實、厚朴、廣木香、安邊桂(去粗皮)、廣皮炭、紅花、歸尾。 五杯水煎成三杯,分三次服用。一劑。

二十三日,在二十日處方中增加:兩頭尖。

二十四日,腎臟症狀轉移到脾臟,使用四苓湯加芩芍湯的治療方法。處方:豬苓、澤瀉、生苡仁、茯苓皮、焦白芍、黃芩(炒)、廣木香、生白朮、廣陳皮、厚朴、真山連(炒)。 八杯水煎成三杯,分三次服用。

二十五日,在前方中增加:白通草。

二十六日,肝鬱導致小便不通,單用四苓湯無效,改用疏通陰絡的治療方法。處方:降香末、麝香、桃仁、歸鬚、琥珀、豬苓、兩頭尖、澤瀉、小茴香、川楝子。

二十七日,療效顯著,在前方中增加:安邊桂、生香附、鬱金。

二十八日,九竅不通,都屬於胃病,使用開通太陽經、陽明經,並瀉心的治療方法。(藥方未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