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三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9)

1. 吐血

白芍(六錢),桂枝(四錢),炙甘草(三錢),生薑(五錢),大棗(三枚,去核),膠飴(一兩,去渣後入上火二三沸)

五月初六日,汗減,足麻愈,食少加,再服。

十五日,前藥已服十四帖,諸症皆愈,惟咳嗽未止,於前原方加雲苓、半夏。

沈,二十四歲,乙酉五月初十日,六脈弦數,勞傷吐血,建中湯主之。

白芍(六錢,炒),生薑汁(三匙,沖),桂枝(三錢),大棗(二枚,去核),炙甘草(三錢)膠飴(一兩)

十二日,加麥冬(五錢),丹皮(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四帖。

十四日,肝鬱脅痛,病名肝著,治在肝經之絡,經藥弗愈也。

新絳紗(三錢),歸橫須(二錢),吳萸(一錢),旋覆花(三錢),廣鬱金(二錢),青皮(三錢),蘇子霜(三錢),廣皮炭(二錢),降香末(三錢),半夏(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五日,六脈弦勁,前用建中,現脈已和,左手仍勁,胸前咳甚則痛,間有一二日紫色之血,按:肝脈絡胸,是肝絡中尚有瘀滯,且與宣絡。

新絳紗(二錢),歸鬚(二錢),廣皮炭(二錢),旋覆花(三錢),丹皮炭(三錢),桃仁泥(三錢),蘇子霜(三錢),鬱金(二錢),降香末(三錢),姜半夏(五錢)

四帖。

二十一日,六脈弦數,以清氣在頭之故,受微風,右寸獨浮大而衄血,暫與清清道之風熱。

白茅根(五錢),甜杏仁(三錢),黑山梔(一錢,炒),桑葉(三錢),側柏葉(三錢,炒),茶菊花(三錢),鮮蘆根(三錢)

吳,七十歲,周身癢不可當,脈洪,狂吐血,與大黃黃連瀉心湯,以後永不發。

史,五十歲,酒客大吐狂血盛盆,六脈洪數,面赤,三陽實火為病,與大黃黃連瀉心湯,一帖而止,二帖脈平,後七日又復發,血如故,又二帖。

吳,二十五歲,每日飽食就床,脾陽致困,因失其統血之職,此為傷食吐血,脈弦,與灶中黃土,每日一斤,分二次煎服,將盡半月而愈,戒其夜食,永遠不發。

壽,二十歲,乙酉十一月十二日,怒傷吐血,兩脅俱痛,六脈弦緊,誤補難愈。凡怒傷肝鬱,必有瘀血,故症現脅痛,一以活肝絡為主,俟瘀血去淨,而後可以補虛。

新絳紗(三錢),桃仁(三錢),丹皮炭(三錢),歸鬚(三錢),降香末(三錢),蘇子霜(二錢),旋覆花(三錢),廣鬱金(二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四帖。

二十二日,復診脈之弦緊雖減,而未和緩,脅痛雖大減,而未淨除,與原方去桃仁,加細生地(五錢)。

四帖。

十二月初五日,六脈弦細而緊,《金匱》謂脈雙弦者寒也,弦則為減,男子失精亡血,小建中湯主之。怒傷吐血愈後,以小建中復陽生陰。

焦白芍(六錢),生薑(三錢),桂枝(三錢),大棗(二枚),炙甘草(三錢),膠飴(一兩,後化入)

白話文:

吐血

沈(24歲),乙酉年五月初十日,脈象弦數(脈搏有力且快),因勞累吐血,服用建中湯治療。處方:白芍(炒,六錢)、生薑汁(三匙,沖服)、桂枝(三錢)、大棗(去核,二枚)、炙甘草(三錢)、膠飴(一兩)。五月十二日,加麥冬(五錢)、丹皮(三錢)。每日煎煮三杯,分三次服用,共四帖。五月十四日,出現肝鬱脅痛(肝臟鬱結導致的肋部疼痛),診斷為肝著(肝經氣血瘀滯),原方藥效不佳。改用:新絳紗(三錢)、歸鬚(二錢)、吳萸(一錢)、旋覆花(三錢)、廣鬱金(二錢)、青皮(三錢)、蘇子霜(三錢)、廣皮炭(二錢)、降香末(三錢)、半夏(三錢)。每日煎煮三杯,分三次服用。五月十五日,脈象弦勁(脈搏有力而緊張),原先使用建中湯,脈象已有所好轉,但左手脈象仍然緊張,胸前咳嗽劇烈時會疼痛,偶爾會吐出紫色的血。認為是肝脈絡於胸部,肝經絡中仍有瘀滯,需要疏通經絡。改用:新絳紗(二錢)、歸鬚(二錢)、廣皮炭(二錢)、旋覆花(三錢)、丹皮炭(三錢)、桃仁泥(三錢)、蘇子霜(三錢)、鬱金(二錢)、降香末(三錢)、姜半夏(五錢)。共四帖。五月二十一日,脈象弦數,因受風寒,右寸脈浮大(脈象浮大),且鼻出血,暫時服用清熱解表藥物。處方:白茅根(五錢)、甜杏仁(三錢)、黑山梔(炒,一錢)、桑葉(三錢)、側柏葉(炒,三錢)、茶菊花(三錢)、鮮蘆根(三錢)。

五月初六日,患者出汗減少,足部麻木好轉,食慾略增,繼續服用原方藥物。五月十五日,已服用十四帖藥,諸症均已痊癒,僅剩咳嗽未止,在原方基礎上加雲苓、半夏。

吳(70歲),全身瘙癢難忍,脈象洪大,狂吐鮮血,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之後不再復發。

史(50歲),飲酒後大量吐血,脈象洪數(脈搏有力且快),面紅,屬於三陽實火(陽氣過盛)所致,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一帖後止血,服用兩帖後脈象平穩,七日後再次發作,吐血如前,再服用兩帖。

吳(25歲),每日飽食後就寢,脾陽受損,導致不能統攝血液,屬於飲食不當引起的吐血,脈象弦緊,服用灶中黃土(一種中藥材)每日一斤,分二次煎服,約半月痊癒,需戒夜食,以免復發。

壽(20歲),乙酉年十一月十二日,因憤怒導致吐血,兩肋疼痛,脈象弦緊,誤服補藥導致病情難以痊癒。因怒傷肝鬱,必有瘀血,故症狀表現為脅痛,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待瘀血清除後再補虛。處方:新絳紗(三錢)、桃仁(三錢)、丹皮炭(三錢)、歸鬚(三錢)、降香末(三錢)、蘇子霜(二錢)、旋覆花(三錢)、廣鬱金(二錢)。每日煎煮三杯,分三次服用,共四帖。十一月二十二日,複診,脈象弦緊減輕但未完全恢復正常,肋痛減輕但未完全消除,原方去桃仁,加生地黃(五錢)。共四帖。十二月五日,脈象弦細而緊,《金匱要略》中提到脈象雙弦為寒證,弦脈為陰虛,男子失精、出血,服用小建中湯治療。怒傷吐血痊癒後,服用小建中湯以恢復陽氣,滋養陰血。處方:焦白芍(六錢)、生薑(三錢)、桂枝(三錢)、大棗(二枚)、炙甘草(三錢)、膠飴(一兩,後化入)。

(備註:文中藥量單位「錢」、「兩」為古代計量單位,與現代計量單位有所不同,現代臨床應用需轉換為現代單位。此處僅作翻譯,不涉及現代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