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5)

1. 虛勞

半夏(四錢),云芩塊(四錢),炒廣皮(二錢),白扁豆(四錢),生薑(三錢)

六月十二日,前藥已服十二帖,嘔止胃開,腹微脹,脈有回陽之氣。於前方加厚朴、杉皮消脹,脹消後。按服前方化核,於前方內去生薑、廣皮,加香附、土貝母、忍冬藤、青橘葉、海藻,以化瘰癧痰核。

錢,二十七歲,乙酉五月二十八日,六脈弦緊,胃痛,久痛在絡,當與和絡。

公丁香(八分),小茴香炭(二錢),生薑(二錢),歸鬚(二錢),桂枝尖(三錢),降香末(三錢),烏藥(二錢),良薑(一錢),半夏(三錢)

此方服七帖後痛止,以二十帖神麯為丸,服過一料。

八月十九日,六脈弦細而緊,臟氣之沉寒可知,食難用飽,稍飽則䐜脹,食何物則噯何氣,間有胃痛時,皆腑陽之衰也。陽虛損症,與通補臟腑之陽法,大抵勞陽者十之八九,勞陰者十之二三,不然經何云勞者溫之。世人僉以六味八味治虛損,人命其何堪哉,暫戒豬肉介屬。

半夏(六錢),川椒炭(三錢),白蔻仁(二錢),益智仁(四錢),小枳實(二錢),良薑(三錢),茯苓塊(三錢),生薑(五錢),丁香(二錢),廣陳皮(五錢)

經謂必先歲氣,毋伐天和,今年陽明燥金,太乙天符,故用藥如上,他年溫熱宜減。

二十四日,前方已服五帖,脈之緊無胃氣者和,痛楚已止,頗能加餐,神氣亦旺,照前方減川椒一錢,丁香一錢,再服七帖,可定丸方。

三十日,前因脈中之陽氣已回,頗有活潑之神,恐剛燥太過,減去川椒、丁香各一錢,今日診脈,雖不似初診之脈緊,亦不是念四日之脈和肢涼,陽微不及四末之故。與前方內加桂枝五錢,再服七帖。

丸方

諸症向安,惟六脈尚弦,與通補脾胃兩陽。

茯苓塊(八兩),小枳實(二兩),生苡仁(八兩),白蔻仁(一兩),半夏(八兩),於朮(四兩),廣陳皮(四兩),人參(二兩),益智仁(四兩)

共為細末,神麯八兩,煎湯法丸,梧子大,每服三二錢,再服三服,自行斟酌。

備用方:

陽虛之體質,如冬日畏寒,四肢冷,有陽微不及四末之象,服此方五七帖,以充陽氣。

白芍(六錢),生薑(五錢),炙甘草(三錢),桂枝(四錢),大棗(三枚,去核),膠糖(一兩,化沖)

煮兩杯,分二次服。

此方亦可加綿黃耆、人參、茯苓、白朮、廣橘皮。

譚,四十七歲,乙酉八月二十八日,病後六脈弦細而緊,絕少陽和之氣,形體羸瘦,幸喜胃旺,可以守補,與形不足者,補之以氣法。

白芍(六錢),雲茯苓塊(四錢),生薑(三錢),桂枝(四錢),人參(三錢),大棗(二枚,去核),炙甘草(三錢),桂圓肉(三錢),炙黃耆(四錢),膠糖(一兩)

白話文:

虛勞

患者錢氏,二十七歲,乙酉年五月二十八日初診,脈象弦緊,胃痛,疼痛久已深入經絡。處方以和解經絡之痛。

處方一:公丁香八分,小茴香炭二錢,生薑二錢,當歸鬚二錢,桂枝尖三錢,降香末三錢,烏藥二錢,良薑一錢,半夏三錢。

服用七帖後疼痛止息,再以二十帖神麴製成丸藥,服用一料。

八月十九日複診,脈象弦細而緊,臟腑寒氣沉滯,食慾不振,稍食即腹脹,進食後噯氣,間或胃痛,皆因腑陽衰弱所致。此為陽虛損傷,當以溫補臟腑陽氣為法。多數虛勞患者為陽氣不足,陰虛者較少。世人多用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治療虛損,實則難以承受。暫時戒食豬肉等肥甘厚膩之物。

處方二:半夏六錢,川椒炭三錢,白蔻仁二錢,益智仁四錢,小枳實二錢,良薑三錢,茯苓塊三錢,生薑五錢,丁香二錢,廣陳皮五錢。

考慮到當年節氣,不宜違背天時,今年為陽明燥金之年,故用此方。其他年份若為溫熱之年,藥量宜酌減。

二十四日複診,服用五帖後,脈象緊緊之勢有所緩解,胃氣恢復,疼痛已止,食慾增加,精神也旺盛。處方二中川椒、丁香各減一錢,再服七帖,之後再擬定丸藥方劑。

三十日複診,脈中陽氣已復,精神煥發,但恐藥性過於燥烈,故川椒、丁香各減一錢。今日脈象雖不如初診時緊,但也未如第四日複診時脈象平和,肢體略感寒冷,陽氣未能充分達於四肢末端。故在原方中加入桂枝五錢,再服七帖。

丸藥方:

諸症好轉,僅脈象仍弦緊,故處方以溫補脾胃之陽氣。

方藥:茯苓塊八兩,小枳實二兩,生苡仁八兩,白蔻仁一兩,半夏八兩,蒼朮四兩,廣陳皮四兩,人參二兩,益智仁四兩。

共研細末,以神麴八兩,煎湯和丸,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三至二錢,連服三劑,再根據病情酌情服用。

備用方:

適用於陽虛體質,畏寒肢冷,陽氣不足達於四肢末端者,服用五至七帖以溫補陽氣。

方藥:白芍六錢,生薑五錢,炙甘草三錢,桂枝四錢,大棗三枚(去核),膠糖一兩(化開)。

水煎兩杯,分二次服用。

此方亦可加用黃耆、人參、茯苓、白朮、廣橘皮。

患者譚氏,四十七歲,乙酉年八月二十八日診治,病後脈象弦細而緊,陽氣不足,形體消瘦,但胃口尚可,可採取守正補虛之法,以氣補形。

方藥:白芍六錢,雲茯苓塊四錢,生薑三錢,桂枝四錢,人參三錢,大棗二枚(去核),炙甘草三錢,桂圓肉三錢,炙黃耆四錢,膠糖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