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脅痛

三帖。

十六日,甲子正月十九日,業已見效,照前方日服半帖,丸藥減三分之二。

經來五日,顏色已正,不得過行傷正。其瘕氣,留為丸藥化可也。茲擬寧心止汗。

白芍(六錢,炒),粉丹皮(三錢),洋參(二錢),茯苓塊(五錢),制五味(一錢),牡蠣(五錢)整硃砂(三錢),麥冬(五錢,連心),大生地(五錢),炙龜板(八錢),大棗(二枚,去核),小麥(三錢)

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三帖。

甘氏,五十歲,凡兩畔不同者,皆肝病也。此證氣至醜寅則上升,暮卒復。左脈沉弦,右脈浮弦,升降失司,痰飲斯聚。

姜半夏(五錢),降香末(三錢),旋覆花(三錢),小枳實(三錢),廣陳皮(三錢),杏仁泥(三錢),蘇子霜(三錢),黃芩炭(八分),生薑(三片)

白話文:

脅痛

服用藥方三天後,正月十九日(患者服藥十六天後),病情已見好轉,接下來每天服用半帖藥,丸藥劑量減少三分之二。

月經來了五天,經血顏色已正常,不可過度勞累傷了元氣。腹中腫塊(瘕氣)的症狀,留待丸藥慢慢化解即可。現在要著重調理,寧心安神,止住汗出。

處方如下:

白芍藥(六錢,炒)、丹皮(三錢,粉末)、西洋參(二錢)、茯苓(五錢,塊狀)、制五味子(一錢)、牡蠣(五錢)、朱砂(三錢,整粒)、麥冬(五錢,帶心)、生地黃(五錢)、龜板(八錢,炙黃)、大棗(二枚,去核)、小麥(三錢)

水八碗,煎煮至三碗,分三次服用。共三帖藥。

甘姓患者,五十歲。兩側脅肋疼痛症狀不同,都是肝臟疾病。她的病情在丑時寅時(凌晨1點到3點)氣血上升,傍晚又會復發。左脈沉弦,右脈浮弦,氣血升降失調,痰飲積聚。

因此另開方:

乾薑半夏(五錢)、降香(三錢,研末)、旋覆花(三錢)、小枳實(三錢)、廣陳皮(三錢)、杏仁(三錢,研泥)、蘇子霜(三錢)、黃芩炭(八分)、生薑(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