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溫毒

代賑普濟散方

主治溫毒、喉痹、項腫、發疹、發斑、溫痘、牙痛、楊梅瘡毒、上焦一切風熱、皮毛痱痤等證。如病極重者,晝夜服十二包,至輕者服四包,量病增減。如喉痹滴水不下咽者,噙一大口,仰面浸患處,少時有稀痰吐出,再噙再吐,四五次,喉即開。服藥後如大便頻數,甚至十數次者,勿畏也,毒盡前愈。

如服三五次,大便尚堅結不通者,每包可加酒炒大黃五六分,或一錢。

桔梗(十兩),牛蒡子(八兩),黃芩(六兩,炒),人中黃(四兩),荊芥穗(八兩),銀花(一兩)蟬蛻(六兩),馬勃(四兩),板藍根(四兩),薄荷(四兩),元參(十兩),大青葉(六兩),生大黃(四兩,炒黑),連翹(十兩,連心),殭蠶(六兩),射干(四兩)

上為粗末,每包五錢,小兒減半,瓷瓶收好,勿出香氣。

按:此方用東垣普濟消毒飲,去直升少陽、陽明之升麻、柴胡,直走下焦之黃連,合化清氣之培賑散,改名曰代賑普濟散,大意化清氣,降濁氣,穢毒自開也。方名代賑者,凶荒之後,必有溫疫,凶荒者賑之以谷,溫疫者賑之以藥,使貧者病者皆得食賑,故方名代賑也。

李,四十歲,周身斑疹,夾紫黑痘數百枚,與代賑普濟散,日五兩,服至七日後愈。

戴氏,感受穢濁,滿面滿脊楊梅密布,與代賑普濟散,每日六兩,九日消盡。

徐,五十一歲,己酉五月二十日,因濕毒而發天行楊梅瘡,脈弦兼有外風。

代賑普濟散,每日服三包,每包五錢。加:

土茯苓(五錢)煎三杯,分二次服,日共六次。

陳,三十二歲,溫熱面赤,口渴煩躁,六七日壯熱大汗,鼻衄,六脈洪數而促,左先生用五苓散雙解表裡。余曰:此溫病陽明經證也,其脈促,有燎原之勢,豈緩藥所能挽回非白虎不可。

生石膏(八兩),知母(一兩),生甘草(五錢),粳米(二合),白茅根(一兩),側柏葉炭(八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盡劑而脈靜身涼。

《脈經》謂數而時一止曰促,緩而時一止曰結。按:古方書從無治促、結之明文,餘一生治病,凡促脈主以石膏,結脈主以杏仁。蓋促為陽,屬火,故以石膏得肺胃之陽;結脈屬陰,乃肺之細管中塊痰,堵截隧道而然,故以杏仁利肺氣而消塊痰之陰,無不如意。然照世人用藥,石膏用七八錢,杏仁用三五錢,必無效也。

吾嘗謂未能學問思辨,而驟然篤行,豈非孟浪之極,既已學問思辨,而不能篤行,豈非見義不為,無勇乎。

白話文:

溫毒

此方名為代賑普濟散,主治溫毒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喉嚨腫痛、頸項腫脹、出疹、出斑、溫痘(輕症天花)、牙痛、梅毒、上焦風熱、皮膚痱子、痤瘡等。劑量依病情輕重而定,病情嚴重者,一日可服用十二包,輕者則服用四包。若喉嚨腫痛到無法吞嚥,可含一大口藥液,仰頭讓藥液浸潤患處,待少許稀痰吐出後,再重複此步驟四五次,喉嚨即可暢通。服用藥物後,若大便次數頻繁,甚至十幾次,不必驚慌,這是毒素排出體外的表現。若服用三五次後大便仍不通暢,可每包藥物中加入五到十分(或一錢)酒炒大黃。

藥方組成:桔梗十兩、牛蒡子八兩、炒黃芩六兩、人中黃四兩、荊芥穗八兩、銀花一兩、蟬蛻六兩、馬勃四兩、板藍根四兩、薄荷四兩、元參十兩、大青葉六兩、炒黑生大黃四兩、連心連翹十兩、殭蠶六兩、射干四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包五錢,兒童減半,裝入瓷瓶保存,避免散發藥味。

此方根據東垣普濟消毒飲加減而成,去除了升麻、柴胡(直升少陽、陽明經),以及黃連(直走下焦),並加入了培元散中化清氣的藥物,改名為代賑普濟散。其用意是化解清氣,降低濁氣,使邪毒自然排出。方名「代賑」的由來是,在饑荒之後,往往會爆發溫疫,饑荒以糧食賑濟,溫疫則以藥物賑濟,讓貧病者都能得到救治,故名「代賑」。

案例一:李姓患者,四十歲,全身長滿斑疹,夾雜紫黑色痘疹數百枚,服用代賑普濟散,每日五兩,七日後痊癒。

案例二:戴姓患者,感染穢濁之氣,臉上和背上長滿梅毒疹,服用代賑普濟散,每日六兩,九日後疹子消失。

案例三:徐姓患者,五十一歲,己酉年五月二十日,因濕毒而患上梅毒,脈象弦緊,兼有外風症狀,服用代賑普濟散,每日三包,每包五錢,另加土茯苓五錢,水煎三杯,分二次服用,每日共服六次。

案例四:陳姓患者,三十二歲,溫熱病,面紅、口渴煩躁,持續六七天高燒大汗、鼻出血,脈象洪數而促,一位醫生用五苓散治療,但本人認為這是溫病陽明經證,脈象促迫,有迅速惡化的趨勢,必須用白虎湯才能挽救。處方:生石膏八兩、知母一兩、生甘草五錢、粳米二合、白茅根一兩、側柏葉炭八錢。水煎四碗,分四次服用,服完後脈象平穩,身體涼爽。

按:古方書中沒有關於脈象「促」和「結」的明確治療方法,本人多年行醫經驗,凡是脈象「促」的,主要用石膏,脈象「結」的,主要用杏仁。因為「促脈」屬陽,屬火,所以用石膏清泄肺胃之熱;「結脈」屬陰,是肺部細支氣管中痰塊阻塞所致,所以用杏仁宣肺利氣,化解痰飲。但世人用藥劑量往往過小,石膏用七八錢,杏仁用三五錢,效果必然不佳。我認為,不懂得學習思考辨證,就盲目實踐,是很輕率的;而懂得學習思考辨證,卻不付諸實踐,更是缺乏勇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