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五 (5)
卷五 (5)
1. 痙(太陽所至)
溫,癸亥二月二十九日,六十日之幼孩,痙已二十餘日,現在脈不數,額上涼汗,並無外感可知,乃雜藥亂投,致傷脾胃。故乳食有不化之形,恐成柔痙,俗所謂慢脾風。議護中焦,乃實土製風法,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義也。
白話文:
暖和的癸亥年二月二十九日,一個六十天的嬰兒痙攣已持續二十多天,現在脈搏不快,額頭上冒冷汗,沒有任何外感症狀,是因服用各種藥物,導致脾胃受損。因此,哺餵的食物沒有被消化,恐怕會演變成遲緩的痙攣,俗稱慢脾風。建議保護中焦,使用「實土製風」的方法,此外,肝臟屬苦而急躁,所以用甜食緩和它的作用。
明天麻(三錢),乾薑(二錢),茯苓(五錢),廣木香(五分),炙甘草(三錢),生苡仁(五錢),焦於朮(錢半),煨肉果(一錢),煨姜(一片)
甘瀾水五茶杯,煎成兩茶杯,小兒服十之一二,乳母服十之八九。渣再煎一茶杯,服如前。
白話文:
明天麻(15克),乾薑(10克),茯苓(25克),廣木香(2.5克),炙甘草(15克),生苡仁(25克),焦於朮(7.5克),煨肉果(5克),煨姜(一片)
三月初一日,赤子不赤而刮白兼青,脈遲涼汗,舌苔白滑而厚,食物不化,洞泄者必中寒。按:痙必因於濕,古所謂柔痙是也。議從中治。經謂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此症全無風火之象,純然虛寒,乳中之濕不化,土愈虛則肝中內風愈動,若不崇土而惟肝是求,恐日見窮蹴矣。
白話文:
三月初一,嬰兒沒有發紅,反而呈現蒼白帶青色,脈搏緩慢、出冷汗,舌苔白滑而厚,食物不能消化,腹瀉者一定是著涼了。注意:抽搐通常是因為濕氣,古人所謂的柔痙就是這種情況。建議從中間來治療。醫書上說有病症的要找出原因,沒有病症的也要找出原因。這個病症完全沒有風火症狀,而是純粹的虛寒,體內的濕氣不能消化,脾胃越虛,肝臟內風就越活躍。如果不重視脾胃而只針對肝臟,恐怕病情會越來越嚴重。
人參(四分),廣皮炭(三分),廣木香(五分),生於術(一錢),焦白芍(一錢),煨肉果(五分),炙甘草(錢),明天麻(三錢),生苡仁(一錢)
白話文:
人參(4 份)、廣皮炭(3 份)、廣木香(5 份)、生白朮(1 錢)、焦白芍(1 錢)、煨肉果(5 份)、炙甘草(1 錢)、明天麻(3 錢)、生苡仁(1 錢)
初二日,風濕相搏,有汗為柔痙。形若反弓者,病在太陽,俯視目珠向下者,病在陽明,以陽明為目下綱也。今久病為雜藥困傷脾胃,大便泄,乳食不化,為濕多風少,痙時俯時多,為病在陽明。故此症以脾胃為主,議補中益氣法,滲濕下行,內用風藥,領邪外出。
白話文:
初診時,風邪濕氣交迫,出汗為柔痙。身型像反張的弓,是太陽經受病;視線朝下,是陽明經受病,因為陽明經掌控面部以下。現在的長期病徵是由於服用了過多的藥物損傷了脾胃,導致大便腹瀉,乳食難以消化,這是濕氣過多而風邪不足造成的,痙攣時俯身較多,是陽明經受病。因此,治療這種病症應以調補脾胃為主,採取補中益氣、滲濕降濁的方法,內服祛風藥,引邪氣外出。
人參(三分),桂枝(二分),茯苓塊(三錢),白朮(一錢),葛根(二分),山藥(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苡仁(錢半),焦白芍(一錢)
白話文:
人蔘:三分 桂枝:二分 茯苓塊:三錢 白朮:一錢 葛根:二分 山藥:一錢 炙甘草:五分 生苡仁:半錢 焦白芍:一錢
初三日,寒濕柔痙,昨用升陽益氣法,從陽明提出太陽,茲精神倍昔,顏色生動,舌上白濁化淨,大便已實,甚為可喜,但痙家有炙瘡者難治。
白話文:
初三日,寒濕導致的抽搐有好轉,昨天使用升陽益氣的方法,從陽明經將太陽經的氣血提出來,現在精神比以前好,面色紅潤,舌苔上的白濁已經變乾淨,大便也實了,非常可喜,但是抽搐患者中有灼傷的,難以治療。
人參(三分),茯苓塊(一錢),嫩桂枝(三分),生於術(一錢),焦杭白芍(一錢),葛根(二分),廣皮炭(二分),蓮子(三粒,去心不去皮,打碎),生苡仁(一錢),炙甘草(五分)
白話文:
人參(3分) 茯苓塊(1錢) 嫩桂枝(3分) 生於術(1錢) 焦杭白芍(1錢) 葛根(2分) 廣皮炭(2分) 蓮子(去心不去皮,打碎,3粒) 生苡仁(1錢) 炙甘草(5分)
初四日,痙家自汗,有炙瘡者難治。刻下且住脾胃,從脾胃中立以條連四肢,是久痙一定之至理。若鏤治其痙,是速之也。
白話文:
第四天,痙攣患者出現自汗,有燙傷痕跡者難以治療。現在暫且不治療脾胃,從脾胃中建立方法以條理四肢,這是治療長時間痙攣的根本道理。如果只治療痙攣,那就會加速病情惡化。
人參(三分),廣皮(三分),桂枝(二分),茯苓塊(一錢),焦於朮(八分),煨肉果(三分)生苡仁(一錢),炙甘草(八分),訶子肉(五分,煨),茅朮炭(六分)
白話文:
人參(1.5克),廣皮(1.5克),桂枝(1克),茯苓(5克),焦山藥(4克),煨荷葉(1.5克),生薏仁(5克),炙甘草(4克),訶子肉(2.5克,煨過),茅朮炭(3克)
初五日,痙家為苦寒所傷,脾陽下陷,又有炙瘡,其痙萬萬不能即愈。議護中陽,勿致虛脫為要,非深讀錢仲陽、陳文仲、薛立齋、葉天士之書者,不知此恙。
白話文:
5月5日,患有抽搐症的人是因為寒氣侵襲,導致脾陽虛弱下陷,再加上皮膚有灼傷,抽搐症很難立刻痊癒。討論的是保護人體中樞陽氣,避免虛脫,這是關鍵。如果不深入研讀錢仲陽、陳文仲、薛立齋、葉天士等人的著作,就無法瞭解這種疾病。
人參(四分),訶子肉(六分,煨),白芍(二錢),於朮(一錢,炒),桂枝(三分),廣木香(四分),茯苓(一錢),煨肉果(六分),廣皮炭(三錢),炙甘草(八分),苡仁(錢半)
濃煎。
白話文:
人參(15克),訶子肉(22.5克,煨熟),白芍(7.5克),於朮(3.75克,炒過),桂枝(11.25克),廣木香(15克),茯苓(3.75克),煨肉果(22.5克),廣皮炭(11.25克),炙甘草(3克),苡仁(5.6克)
初七日,脈仍不數,大便猶溏,但舌苔微黃,神氣漸復,不似前虛寒太甚之象,宜退剛藥,少進柔藥。醫經謂上守神,粗守形,兵法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此之謂也。
白話文:
初七日,脈搏仍不急促,大便仍然稀溏,但舌苔微黃,精神氣色逐漸恢復,不像前面虛寒特別嚴重的那種情況。此時應該減少強力藥物,適當增加平和藥物。醫經中說:「上方守住神,下方守住形」,兵法中說:「發現可進攻的機會就勇猛進攻,預見有困難就果斷後退」。這裡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參(三分),麥冬(一錢,米炒),茯苓(一錢),整蓮子(一錢),於朮(一錢,炒),白芍(一錢,炒),炙甘草(七分),陳皮(四分,鹽炒黑)
初九日,諸證漸退,神氣亦佳,但舌上覆起重濁之白苔,乳濕之過,暫停參藥,且用疏補法。
白話文:
病人服用人參、麥冬、茯苓、蓮子、於朮、白芍、甘草和陳皮等藥物後,症狀逐漸減輕,精神也轉好。不過舌苔厚重,顯示體內濕氣過盛,因此暫停服用人參等滋補藥物,改用疏補法治療。
生苡仁(錢半),整蓮子(一錢),麥冬(一錢,帶心),厚朴(五分),茯苓(一錢),焦神麯(八分),木香(四分),廣皮炭(五分)
張,十三歲,乙酉六月初三日,脈沉細而弱,舌苔白,滑幼童體,厚純然濕邪致,痙一年有餘。
白話文:
生薏苡仁(半錢) 整顆蓮子(一錢) 麥門冬(連同核,一錢) 厚朴(五分) 茯苓(一錢) 焦山藥(八分) 木香(四分) 廣藿香炭(五分)
蒼朮炭(三錢),雲苓皮(五錢),川椒炭(三分),白蔻仁(一錢),生苡仁(六錢),廣皮(三錢),桂枝(三錢)
四帖。
初八日,痙症發來漸稀,效不更方。
八帖。
白話文:
蒼朮炭(15公克),雲苓皮(25公克),川椒炭(1.5公克),白蔻仁(5公克),生苡仁(30公克),廣皮(15公克),桂枝(15公克)
十六日,脈至沉至細至緩,舌白滑甚,濕氣太重,故效而不愈。於前方中加劫濕而通補脾陽之草果,調和營衛之桂枝、白芍、甘草。
五帖。
二十一日,痙症脈沉細,舌白滑,與濕淡法,發來漸稀,未得除根,於前方內去剛燥,加化痰。
白話文:
第十六天,脈象微弱、細小而且緩慢,舌苔白而滑膩,濕氣過重,所以治療效果不佳。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祛除濕氣、同時溫補脾陽的草果,以及調和營衛的桂枝、白芍、甘草。
桂枝(四錢),苡仁(五錢),半夏(六錢),白芍(三錢,炒),益智子(二錢),炙甘草(一錢),廣皮(三錢),雲苓(五錢),薑汁(三匙,沖)
白話文:
桂枝(20克),薏苡仁(25克),半夏(30克),炒白芍(15克),益智仁(10克),炙甘草(5克),陳皮(15克),茯苓(25克),薑汁(3湯匙,兌水服用)
二十五日,服前方四帖已效,舌苔仍然白滑,六脈陽微,照前方再服四帖。
二十九日,前方已服四帖,諸症皆安,惟痰尚多,再四帖。
七月初九日,前方又服九帖,痙症只發一次甚輕,已不嘔吐,痰尚多,脈甚小,照前方再服。
白話文:
病人服用藥方四帖後,症狀有所改善,但舌苔依然白滑,脈象微弱,因此繼續服用原方四帖。之後又服用四帖,所有症狀都緩解了,只有痰多,再服用四帖。七月初九日,又服用九帖,痙攣症只出現一次且很輕微,不再嘔吐,但痰仍然很多,脈象很弱,繼續服用原方。
2. 瘛瘲(少陽所至)
陳,十五歲,乙丑六月二十五日,病久陰傷已極,骨瘦如柴,又加卒然中暑,中熱氣,舌絳芒刺,唇乾液涸,無怪乎痙厥神昏,十指蠕動,危險之至。以脈尚浮弦而芤,勉與一面大隊填陰,兼咸以止厥法。先與紫雪丹二錢,涼水和服,共服六錢。
白話文:
陳姓患者,15歲,乙丑年的六月二十五日,經歷長時間的陰氣損傷,身體極度消瘦,又突然中暑,熱氣入侵體內,舌頭呈現紅色且有芒刺,嘴脣乾燥且沒有津液,出現抽搐、昏迷等危險症狀,十指也在蠕動。雖然脈象仍然浮弦而緩,但奮力給予大幅度的填補陰氣的藥方,同時加入甘鹹味的藥材來止住抽搐。首先給予紫雪丹二錢,用涼水送服,總共服用了六錢。
白芍(五錢),細生地(三錢),犀角(五錢),羚角(三錢),麻仁(二錢),炙甘草(二錢),阿膠(三錢),生鱉甲(五錢),牡蠣(五錢)
濃煎,緩緩服。
二十八日,神識未清,間有譫語。
白話文:
白芍(30克),細生地(18克),犀牛角(30克),羚羊角(18克),麻仁(12克),炒甘草(12克),阿膠(18克),生鱉甲(30克),牡蠣(30克)
炙甘草(六錢),麥冬(八錢,連心),真大生地(八錢),生鱉甲(五錢),阿膠(三錢),麻仁(三錢),犀角(五錢),生白芍(五錢)
七月初一日,邪少虛多,用復脈已當,但舌上黑苔未化,宿糞未見,兼加潤法。
白話文:
炙甘草(60 克) 麥冬(80 克,連心) 真大生地黃(80 克) 生鱉甲(50 克) 阿膠(30 克) 麻仁(30 克) 犀牛角(50 克) 生白芍(50 克)
生白芍(六錢),炙甘草(四錢),麥冬(六錢),真大生地(八錢),阿膠(三錢),麻仁(五錢),犀角(五錢),生鱉甲(六錢),元參(二兩)
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白話文:
生白芍 6錢 炙甘草 4錢 麥冬 6錢 真大生地 8錢 阿膠 3錢 麻仁 5錢 犀角 5錢 生鱉甲 6錢 元參 2兩
初五日,服前藥五帖,見宿糞碗許,黑苔已化,但神識尚未十分清楚,用三加復脈加犀角,即於三甲復脈湯內,加:
白話文:
治療的第五天,服用之前開的藥五帖,看到排出的宿便大小像碗,黑色的苔色已經消失,但精神意識還不太清楚,於是用三甲復脈湯加上犀角,也就是在三甲復脈湯內加上:
犀角(四錢)
初八日,神識仍未清楚,湯藥照前,間服牛黃丸三丸。
陳,三歲,九月十六日,燥氣化火,壯熱,舌黃,脈數,瘛瘲而厥,法宜清涼解肌,切忌發表。
白話文:
犀角四錢。
初八那天,神智仍然不清楚,湯藥還是按照之前的處方,期間服用牛黃丸三丸。
陳姓患者,三歲,九月十六日時,燥氣轉化為火氣,出現高熱,舌頭呈黃色,脈搏快速,有抽搐和昏厥的症狀,治療應當使用清涼解表的方法,切記不可發汗。
薄荷(二錢),羚角(三錢),杏泥(四錢),連翹(六錢,連心),銀花(八錢),丹皮(三錢)生甘草(二錢),牛蒡子(三錢),苦桔梗(六錢),黃芩(二錢)
共為粗末,分五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白話文:
薄荷(12克),羚羊角(18克),杏仁泥(24克),連翹(36克,連同果核),金銀花(48克),丹皮(18克),生甘草(12克),牛蒡子(18克),苦桔梗(36克),黃芩(12克)
十七日,燥氣化火,身壯熱,渴甚,於前方內加煅石膏、炒知母、麥冬,去牛蒡、薄荷、丹皮、羚羊。
白話文:
過了十七天,燥熱轉化為火氣,身體發燒嚴重,非常口渴。在之前的藥方中,加入煅石膏、炒知母、麥冬,去掉牛蒡、薄荷、丹皮、羚羊角。
煅石膏(五錢),炒知母(錢半),麥冬(二錢,連心),細生地(二錢),銀花(二錢),連翹(二錢,連心),苦桔梗(一錢),生甘草(八分),杏仁(一錢),黃芩(一錢)
白話文:
煅石膏(25 克),炒知母(7.5 克),麥冬(10 克,連芯),生地(10 克),金銀花(10 克),連翹(10 克,連芯),桔梗(5 克),生甘草(4 克),杏仁(5 克),黃芩(5 克)
岳,八個月,六月二十八日,未及歲之兒,瘟毒頭腫,瘛瘲而厥,壯熱氣促,脈及數大。恐真陰不勝陽邪,先以普濟消毒飲宣毒外出,必去升麻、柴胡之直升少陽陽明者,加犀角、羚羊、瀉心膽之熱。
白話文:
嶽,八個月大,六月二十八日發病,小於一歲的嬰兒,患了瘟疫導致頭部長膿瘡,抽搐昏厥,高燒氣促,脈搏又急又大。擔心真陰無法戰勝陽邪,先用普濟消毒飲來宣泄體內的毒氣,必須去掉升麻和柴胡這類直達陽明少陽的藥物,加上犀牛角、羚羊角,瀉清心膽的熱氣。
連翹(六錢),大力子(六錢),薄荷(二錢),人中黃(二錢),苦桔梗(三錢),芥穗(二錢)元參(五錢),馬勃(三錢),天蟲(三錢),銀花(六錢),鮮荷葉(一張),鮮蘆根(一兩,煎湯代水)
白話文:
連翹(36公克),大力子(36公克),薄荷(12公克),人中黃(12公克),苦桔梗(18公克),芥穗(12公克),元參(30公克),馬勃(18公克),天蟲(18公克),銀花(36公克),新鮮荷葉(1張),新鮮蘆根(60公克,煎湯代替水)
共為細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
犀角(四錢),羚羊角(四錢,另包不必研)
於前藥每包加五分同煎。
白話文:
將所有的藥材磨成細粉,分成八包,每隔一段時間服用一包。
犀角四錢,羚羊角四錢(單獨包裝,不需要磨碎)
在每一包藥中加入五分,一起煎煮。
吳,三歲,六月初九日,辰刻以跌撲驚後瘛瘲,至戌正始醒,醒後身大熱,口渴,脈數,舌無苔,用復脈湯六帖。熱退脈靜,又服二帖而安。
白話文:
姓吳的,三歲的小孩,在六月初九日,早上七點(辰刻)跌倒受驚嚇後昏迷,一直到晚上七點(戌正)才醒來。醒來後,身體很熱,口渴,脈搏跳得快,舌苔沒有。用「復脈湯」給他喝了六帖。熱度退了,脈搏也平靜下來,再喝了兩帖就恢復健康了。
尹,十五歲,卒中暑風瘛瘲口歪,四肢抽掣,頭微痛,與清少陽膽絡法。
羚角,連翹,生甘草,桑葉,薄荷,苦桔梗,茶菊,銀花,鉤藤,丹皮
五帖全愈。
白話文:
尹,十五歲,因中暑引起痙攣、口歪斜、四肢抽搐、頭部稍微疼痛,使用清少陽膽絡的方法治療。
用了羚羊角、連翹、生甘草、桑葉、薄荷、苦桔梗、茶菊、銀花、鉤藤、牡丹皮等藥材。
服用五劑後完全康復。
百,五歲,痘後餘邪,入少陽陽明二絡,但唇口與眼皮瘛瘲,致飲食不能收合,每從口張時隨落出,四肢不掣,與清二經之絡法。
白話文:
一位百歲老人,在出過痘疹後,餘邪侵入少陽和陽明兩條經絡。嘴脣、眼皮有瘛瘲症狀,導致飲食不能正常進食,每次張嘴都會吐出食物。四肢沒有拘掣的情況。這種情況符合清通少陽和陽明經絡的方法。
苦桔梗,丹皮,連翹(連心),生甘草,細生地,銀花,桑葉,麥冬(不去心),鉤藤,刺蒺藜,茶菊
先服湯藥數帖,後以三十帖作散,每日早晚中三次,各服二錢,服至半年方愈。
白話文:
苦桔梗、牡丹皮、連翹(包括連翹心)、生甘草、生地黃、金銀花、桑葉、麥冬(不去除麥冬心)、鉤藤、刺蒺藜、杭菊花。
先服用湯藥幾劑,之後將三十劑製成散劑,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各服用兩錢,連續服用半年才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