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伏暑

杏仁泥(五錢),廣皮(五錢),半夏(六錢),蔻仁(三錢),益智仁(三錢),川椒炭(三錢)苡仁(五錢),乾薑(三錢),木通(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舌苔黃為度。

初六日,伏暑之外感者,因大汗而退,舌白滑苔,究未能化黃,前方大用剛燥未除也,務要小心飲食,毋使脾困。

杏仁泥(四錢),煨草果(八分),益智仁(三錢),蔻仁(三錢),茅朮炭(三錢),半夏(五錢),苡仁(五錢),廣皮炭(五錢),厚朴(二錢),茯苓皮(五錢),神麯炭(三錢)

王氏,二十二歲,二月二十六日,伏暑咳嗽寒熱,將近一年不解,難望回生,既咳且嘔而泄瀉,勉與通宣三焦,俾邪有出路,或者得有生機。何以知其為伏暑而非勞?瘵勞之咳,重在醜寅卯木旺之時,或午前,或終日,濕家之咳,旺在戌亥子。勞之寒熱後無汗,伏暑寒熱如瘧狀,醜寅卯陽升,乃有汗而止。

勞之陰虛身熱,脈必芤大,伏暑之脈,弦細而弱。故知其為伏暑而非勞瘵也。再左邊久不著席,此水在肝也。

生苡仁(五錢),廣皮(三錢),蔻仁(二錢),半夏(五錢),茯苓皮(五錢),鬱金(一錢),青蒿(八分),香附(三錢),桂枝(三錢),旋覆花(三錢),生薑(三片),大棗(二個)

煮三杯,分三次服。

此方服四帖,寒熱減,去青蒿,又服十帖,後健脾胃收功。

裘,四十歲,乙酉八月初五日,酒客中虛濕重,面色滯暗,業已有日,現在又感伏暑新涼,頭脹便溏,舌白滑,脈弦細,中虛寒濕可知,不能戒酒,斷乎病不除根。蓋客症易除,久病伏濕虛寒難退也。

杏仁(三錢),廣皮(五錢),藿梗(三錢),苡仁(一兩),半夏(六錢),黃芩炭(六錢),蔻仁(三錢),茯苓(一兩),青蒿(二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頭脹除去青蒿,服七帖愈。

周,五歲,本系伏暑,誤以為風寒挾食,發表消導難進,致邪氣深入下焦血分,夜熱早涼,與煎厥癉瘧相似。食減脈大,汗多便結,先與救陽明之陰。

梨汁(一酒杯),藕汁(一酒杯),鮮蘆根汁(半酒杯),荸薺汁(一酒杯),元參(五錢),連心麥冬(五錢)

三帖。

白話文:

伏暑

第一方:杏仁泥、廣皮、半夏、蔻仁、益智仁、川椒炭、苡仁、乾薑、木通各適量,煮成三杯水,分三次服用,觀察舌苔是否變黃來調整用藥。

第二方:患者初六日患伏暑,大汗後症狀減輕,舌苔白滑,沒有轉黃,說明燥熱之邪未除,需小心飲食,避免損傷脾胃。處方:杏仁泥、煨草果、益智仁、蔻仁、茅朮炭、半夏、苡仁、廣皮炭、厚朴、茯苓皮、神麴炭各適量。

第三方:王氏,22歲,二月二十六日患伏暑咳嗽、寒熱,將近一年未愈,經常咳嗽、嘔吐、腹瀉,需使用通宣三焦的方劑,幫助邪氣排出,或許能有生機。判斷為伏暑而非勞瘵的原因:勞瘵咳嗽多在春季木旺時加重,而伏暑寒熱如瘧疾,伴有汗出。勞瘵寒熱後不汗,伏暑則有汗。勞瘵陰虛身熱,脈象洪大;伏暑脈象弦細而弱。患者左側久臥不起,說明肝臟有問題。處方:生苡仁、廣皮、蔻仁、半夏、茯苓皮、鬱金、青蒿、香附、桂枝、旋覆花、生薑、大棗各適量,煮成三杯水,分三次服用。服用四帖後,寒熱減輕,去除青蒿,再服用十帖,健脾胃。

第四方:裘氏,40歲,八月初五因飲酒過多導致虛濕體質,面色晦暗,日久不愈,又感伏暑,頭脹、大便溏瀉,舌苔白滑,脈弦細,屬於中虛寒濕。因不能戒酒,疾病難以根治。處方:杏仁、廣皮、藿梗、苡仁、半夏、黃芩炭、蔻仁、茯苓、青蒿各適量,煮成三杯水,分三次服用。頭脹減輕後去除青蒿,服用七帖痊癒。

第五方:周氏,5歲,患伏暑,誤以為風寒,服用發表、消導藥物,導致邪氣深入下焦,夜熱早涼,與瘧疾相似,食慾減退,脈象洪大,汗多、大便乾燥,需先救治陽明經的陰虛。處方:梨汁、藕汁、鮮蘆根汁、荸薺汁、元參、連心麥冬各適量,服用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