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伏暑

服四帖。

初二日,伏暑愈後,以平補中焦為要,仍須宣通,勿得黏滯。

半夏(三錢),蓮子(五錢,去心皮),廣皮(二錢),益智仁(一錢),茯苓(五錢),生薑(三片),生苡仁(五錢)

某,九月二十四日,初因肝鬱,繼因內飲招外風為病,現在寒熱如瘧狀。又有伏暑內發,新涼外加之象,六脈弦細而緊,兩關獨大而浮,厥陰克陽明,醫者全然不究病從何來,亦不究脈象之是陰是陽,一概以地黃等柔藥補陰,以陰藥助陰病,人命其何堪哉。勢已沉重,欲成噎食反胃,勉與兩和肝胃,兼提少陽之邪外出法。

桂枝(三錢),蔻仁(二錢),川椒炭(二錢),青蒿(一錢),苡仁(三錢),杏仁(三錢),半夏(六錢),香附(三錢),生薑(四錢),廣皮(三錢),旋覆花(三錢)

二十八日,寒熱減半,嘔止,舌苔滿黃,但仍滑耳,於前方內加:

黃芩(二錢,炒)

再服四帖,如一二帖內寒熱止,去青蒿。若舌苔乾燥,腹痛止,去川椒,加

茯苓(五錢)

十月初六日,伏暑已解七八,痰飲肝鬱未除,下焦且有濕熱。

杏仁(四錢),旋覆花(三錢),通草(一錢),蔻仁(三錢),香附(三錢),萆薢(五錢),苡仁(五錢),半夏(五錢),蠶砂(三錢),茯苓皮(五錢),廣皮(二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數帖痊愈。

陶,五十八歲,乙酉九月十八日,伏暑遇新涼而發,舌苔裛白,上灰黑,六脈不浮不沉而數,誤與發表,胸痞不食,此危證也。何以云危?蓋四氣雜感,又加一層腎虛,又加一層肝鬱,又加一層誤治,又加一層酒客中虛,何以克當!勉與河間之苦辛寒法,一以宣通三焦,而以肺氣為主,望其氣化而濕熱俱化也。

杏仁(四錢),鬱金(三錢),藿香葉(三錢),蔻仁(三錢),黃芩(三錢),黃連(一錢),苡仁(五錢),滑石(五錢),半夏(五錢),茯苓皮(五錢),通草(一錢),廣皮(三錢)

二十三日,舌之灰化為黃,滑而不燥,唇赤顴赤,脈之弦者,化而為滑數,是濕與熱俱重也。

杏仁泥(五錢),茯苓(六錢),木通(五錢),蔻仁(三錢),茵陳(五錢),苡仁(五錢),黃連(二錢),滑石(一兩),黃柏炭(四錢)半夏(五錢)

二十六日,伏暑舌之灰者化黃,茲黃雖退,而白滑未除,當退苦藥,加辛藥,脈滑甚,重加化痰,小心復感要緊。

杏仁(五錢),鬱金(三錢),滑石(一兩),蔻仁(三錢),藿梗(三錢),苡仁(五錢),枳實(三錢),半夏(一兩),黃柏炭(三錢),廣皮(三錢),茯苓皮(六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月初二日,伏暑雖退,舌之白滑未化,是暑中之伏濕尚存也,小心飲食要緊。脈之滑大者已減,是暑中之熱去也。無奈太小而不甚流利,是陽氣未充,不能化濕,重與辛溫,助陽氣,化濕氣。

白話文:

伏暑

患者服藥四帖後,病情好轉。第二天,伏暑痊癒後,治療重點應放在調理中焦,使其平和,同時仍需疏通宣洩,避免停滯。處方:半夏、蓮子(去心皮)、廣皮、益智仁、茯苓、生薑、生苡仁。

某患者,九月二十四日初病因肝鬱,繼而因體內津液停滯而感受外邪,症狀表現為寒熱如瘧疾。同時又有伏暑內發,並伴隨秋涼的外邪入侵。脈象弦細緊,兩關脈獨大而浮,屬厥陰克陽明之證。醫生卻沒有探究病情根源,也沒有仔細辨別脈象的陰陽屬性,一味使用地黃等滋陰藥物,以陰藥治療陰虛,這樣下去,性命堪憂。病情已相當嚴重,將要發展成吞嚥困難、嘔吐反胃。於是,勉力採用調理肝胃,同時將少陽之邪外出之法。處方:桂枝、蔻仁、川椒炭、青蒿、苡仁、杏仁、半夏、香附、生薑、廣皮、旋覆花。

二十八日,寒熱減輕一半,嘔吐停止,舌苔滿布黃色,但舌苔仍滑潤。於原方中加入:黃芩(炒)。繼續服用四帖,如果一到兩帖後寒熱消失,就去除青蒿。如果舌苔乾燥,腹痛停止,就去除川椒,並加入茯苓。

十月初六日,伏暑已痊癒七七八八,但痰飲、肝鬱尚未消除,下焦還有濕熱。處方:杏仁、旋覆花、通草、蔻仁、香附、萆薢、苡仁、半夏、蠶砂、茯苓皮、廣皮。藥液煮三杯,分三次服用,服用幾帖後痊癒。

陶姓患者,五十八歲,乙酉年九月十八日,伏暑遇上秋涼而發病,舌苔濕潤發白,上部呈灰黑色,脈象不浮不沉但脈數較快。誤服發表藥物,導致胸部痞悶,不思飲食,此為危急之症。為何說是危急?因為此症是四種邪氣雜感,再加上腎虛、肝鬱、誤治以及因嗜酒導致的中虛,病情十分危重!於是,勉力採用河間學派的苦辛寒涼法,疏通三焦,以肺氣為治病之本,期望藉由肺氣的運化,使濕熱之邪皆得以化解。處方:杏仁、鬱金、藿香葉、蔻仁、黃芩、黃連、苡仁、滑石、半夏、茯苓皮、通草、廣皮。

二十三日,舌苔灰黑色轉為黃色,濕潤而不乾燥,嘴唇和面頰紅赤,脈象由弦脈轉為滑數,說明濕熱並重。處方:杏仁泥、茯苓、木通、蔻仁、茵陳、苡仁、黃連、滑石、黃柏炭、半夏。

二十六日,伏暑舌苔上的灰黑色轉為黃色,雖然黃色舌苔減退,但白滑的舌苔尚未消失,應當減少苦寒藥物,增加辛溫藥物。脈象滑數,需加強化痰,小心再次感受外邪。處方:杏仁、鬱金、滑石、蔻仁、藿梗、苡仁、枳實、半夏、黃柏炭、廣皮、茯苓皮。藥液煮三杯,分三次服用。

十月初二日,雖然伏暑已退,但舌苔白滑未消,說明暑邪中夾雜的濕邪尚未完全去除,應當小心飲食。脈象滑大已減,說明暑熱已去,但脈象較弱且不流利,說明陽氣不足,不能化解濕邪,再次使用辛溫藥物,以助陽氣,化解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