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傷寒

五十八歲,癸酉二月初一日,太陽中風,尚未十分清解,兼之濕痹髀痛。

白話文:

五十八歲,癸酉年二月初一日,太陽中風,尚未完全清除,同時伴有濕痹大腿疼痛。

桂枝(四錢),厚朴(二錢),蠶砂(三錢),杏仁(三錢),防己(三錢),苓皮(五錢),薑黃(二錢),炙甘草(錢半),廣皮(錢半)

二帖。

初二日,行經絡而和脾胃,則風痹自止。

白話文:

桂枝(20 克),厚朴(10 克),蠶砂(15 克),杏仁(15 克),防己(15 克),苓皮(25 克),薑黃(10 克),炙甘草(7.5 克),廣皮(7.5 克)

桂枝(八錢),白芍(四錢,炒),半夏(五錢),防己(六錢),炙甘草(三錢),生白朮(五錢),生薑(五片),大棗(二個)

白話文:

桂枝(40克),白芍(20克,炒過),半夏(25克),防己(30克),炙甘草(15克),生白朮(25克),生薑(5片),大棗(2個)

水八杯,煮三杯,分三次服,頭一次啜稀粥,令微汗佳,二三次,不必食粥。

初五日,左脈沉緊,即於前方加:

熟附子(五錢)

初六日,脈洪大而數,經絡痛雖解而未盡除,痹也;小便白而濁,濕也。

白話文:

每天喝八杯水,煮成三杯,分三次喝完。第一次喝的時候要先喝點稀粥,微微出汗最好,第二次和第三次就不用再喝稀粥了。

初五那天,如果左邊脈象沉緊,就在之前藥方中加五錢熟附子。

初六那天,如果脈象洪大而快,經絡疼痛雖然緩解了,但還沒完全消失,這是痹症;小便顏色白濁,這是濕症。

桂枝(三錢),澤瀉(三錢),黃柏炭(一錢),通草(三錢),杏仁(五錢),滑石(五錢),苡仁(五錢),茯苓皮(五錢),豬苓(三錢)

白話文:

桂枝(15克),澤瀉(15克),黃柏炭(5克),通草(15克),杏仁(25克),滑石(25克),苡仁(25克),茯苓皮(25克),豬苓(15克)

初九日,昨服開肺與大腸痹法,濕滯已下,小便亦清,但大便與瘼中微有血跡,證從寒濕化熱而來,未便即用柔藥以清血分。今日且與宣行腑陽,右脈仍見數大,可加苦藥。如明日血分未清,再清血分未遲。

白話文:

昨天服用了開肺和治療大腸痹症的方法,濕氣已經下降,小便也清澈了,但是大便和膿中仍有少量血跡。症狀是由寒濕轉化為熱證而引起的,不適合立即使用柔性藥物清熱解毒。今天先疏通腑陽,右脈還是顯得比較有力,可以加入苦寒的藥物。如果明天血熱未清,再清解熱毒也不遲。

杏仁泥(三錢),黃柏炭(一錢),黃芩炭(二錢),陳皮(錢半),苡仁(五錢),半夏(三錢)滑石(五錢),厚朴(二錢),細蘇梗(一錢)

白話文:

  • 杏仁粉:30 克
  • 黃柏炭:10 克
  • 黃芩炭:20 克
  • 陳皮:15 克
  • 苡仁:50 克
  • 半夏:30 克
  • 滑石:50 克
  • 厚朴:20 克
  • 細蘇梗:10 克

頭煎兩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初八日,舌苔仍有新白,衣被稍薄則畏寒,身熱已退,陽虛濕氣未盡無疑。

白話文:

頭煎煮兩杯,第二次煎煮一杯,分三次服用。

初八那天,舌苔仍然有新的白色,蓋的被子稍微薄一點就怕冷,身體的熱已經退了,陽氣不足和濕氣未完全消除是確定的。

桂枝(三錢),苡仁(五錢),白芍(二錢炒),陳皮(錢半),半夏(五錢),生茅朮(二錢),杏仁(三錢),厚朴(二錢),全當歸(錢半)

煎服均如前法。二帖。

初十日,諸證向安,惟營氣與衛不和,寐不實,寐後自覺身涼,以調和營衛為主。

白話文:

桂枝(9克),薏苡仁(15克),白芍(6克,炒過),陳皮(4.5克),半夏(15克),生茅術(6克),杏仁(9克),厚朴(6克),當歸(4.5克)

桂枝(三錢),苡仁(五錢),大棗(二個),白芍(三錢),陳皮(錢半),炙甘草(二錢),半夏(六錢),生薑(三片),茯苓(三錢)

白話文:

桂枝(15克),薏仁(30克),紅棗(2顆),白芍(15克),陳皮(7.5克),炙甘草(10克),半夏(36克),生薑(3片),茯苓(15克)

六帖。

十六日,營衛已和,即於前方內加:

膠飴(三錢),白芍(二錢成五錢)

七帖而安。

唐,氏三十八歲,太陽中風漏汗,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六錢),熟附子(三錢),炙甘草(三錢),焦白芍(四錢),生薑(三片),大棗(三個)

煮三杯,分三次服。

白話文:

六帖:

十六日,營衛已和,即於前方內加:

這天是十六日,病人的營氣和衛氣已經調和了,於是就在原本的方劑裡加了:

膠飴(三錢),白芍(二錢成五錢)

膠飴三錢,白芍二錢加到五錢。

七帖而安。

這樣一來,到第七帖藥就痊癒了。

唐氏三十八歲,太陽中風漏汗,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唐氏,三十八歲,患有太陽中風,伴隨出汗不止的症狀,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

桂枝(六錢),熟附子(三錢),炙甘草(三錢),焦白芍(四錢),生薑(三片),大棗(三個)

藥方為:桂枝六錢,熟附子三錢,炙甘草三錢,焦白芍四錢,生薑三片,大棗三個。

煮三杯,分三次服。

將藥材煮成三杯,分三次服用。

十七日,中風漏汗,兼之腎水上凌心,心悸腹痛,昨用桂枝加附子湯,諸症悉退。今左脈沉緩。右脈滑,表雖清而濁陰未退。議苓桂伐腎邪,歸茴溫衝脈,吳萸、半夏、生薑兩和肝胃,白芍以收陰氣,合桂枝而調營衛,加黃芩以清風化之熱。合諸藥為苦辛通法,此外感之餘,兼有下焦里證之治法也。

白話文:

十七日後,出現中風漏汗的症狀,再加上腎水上逆凌犯心臟,引起心悸腹痛。昨天使用桂枝加附子湯,各種症狀都已緩解。今天診脈,左脈沉緩,右脈滑利。雖然表證已經清除,但濕濁之邪仍未完全退去。

我建議使用苓桂伐腎湯,以消除腎臟的病邪;歸茴溫衝湯,以溫暖衝任脈。同時使用吳茱萸、半夏、生薑,以調和肝胃;白芍斂陰氣,與桂枝合用來調和營衛;再加黃芩,以清熱化風。

這些藥物合用,具有苦辛通降的作用。除了治療外感餘邪之外,也兼顧了下焦裏證的治法。

桂枝(四錢),全當歸(三錢),小茴香(三錢,二味同炒),半夏(四錢),吳萸(三錢),青皮(錢半),焦白芍(二錢),茯苓(五錢),黃芩炭(一錢),生薑(三片)

甘瀾水煎成三杯,分三次服。

白話文:

桂枝(24 克),當歸(18 克),小茴香(18 克,兩味藥炒過),半夏(24 克),吳茱萸(18 克),陳皮(9 克),焦白芍(12 克),茯苓(30 克),黃芩炭(6 克),生薑(3 片)

十九日,脈緩濁陰久居,兼有滯物續下,用藥仍不外苦辛通法,稍加推蕩之品,因其勢而導之。大意通補陽明之陽,正所以驅濁陰之陰。若其人陽明本旺,胃陰自能下降,六腑通調,濁陰何以能聚,再胃旺自能坐鎮中州,濁陰何以能越胃而上攻心下,反覆推求,病情自見。

白話文:

第十九天,脈象緩慢不清,說明體內有陰寒之氣積聚已久;加上還有餘下的穢物持續排出,在用藥時仍以散寒通氣的方法為主,稍微加入一些促進排洩的藥材,順著身體的狀況引導這些病氣排出。總的來說,就是通過補強陽明經的陽氣,來驅除濁陰之邪。如果這個人的陽明經本來就很旺盛,那麼胃部的陰液自然會下行,六腑運作通暢,濁陰之邪又怎麼可能聚集起來?再說,胃氣旺盛自然就能鎮守腹部,濁陰之邪怎麼可能越過胃部而上攻心下?反覆推敲,病情自然一目瞭然。

淡吳萸(三錢),小茴香(三錢,同炒黑),桂枝尖(四錢),厚朴(三錢),川楝子(二錢),黃芩炭(一錢),小枳實(錢半),烏藥(二錢),青皮(錢半),廣木香(一錢),焦白芍(二錢),陳皮(一錢),茯苓(三錢)

白話文:

  • 淡吳萸(9克)
  • 小茴香(9克,與淡吳萸同炒至發黑)
  • 桂枝尖(12克)
  • 厚朴(9克)
  • 川楝子(6克)
  • 黃芩炭(3克)
  • 小枳實(4.5克)
  • 烏藥(6克)
  • 青皮(4.5克)
  • 廣木香(3克)
  • 焦白芍(6克)
  • 陳皮(3克)
  • 茯苓(9克)

二十二日,凡痛脹滯下,必用苦辛通法,兼護陽明,固不待言。前法業已見效,細詢病已十餘年,以半產後得之,誤用壅補成之。按久病在絡再痛脹偏左下至少腹板著,其中必有瘀滯,非純用湯藥所能成功。蓋湯者蕩也,條腸胃和通百脈,固其所長。至於細雕密鏤,緩行橫絡,是其所短,非兼用化症回生丹緩通不可。

且陽劑過重,有症散為蠱之虞,不得不思患預防也。

白話文:

在二十二日,凡是疼痛、脹氣、下墜的症狀,必須使用苦辛通利的方法,同時保護陽明胃經,這是毋庸置疑的。前面的治療方法已經見效,仔細詢問後,得知患者的病情已經十年多,是半產後得來的,誤用補益藥物導致病情加重。根據患者久病絡脈不通又疼痛脹氣,偏於腹部的左側,小腹板硬,其中必定有瘀滯,單純用湯藥治療不能成功。湯藥的性質是流通暢通,調和腸胃,疏通百脈,這是它的優點。至於詳細的雕琢精細的治療,緩慢通過橫絡,這是它的缺點,必須配合使用化症回生丹來緩緩疏通。

桂枝尖(一錢),烏藥(錢半),厚朴(一錢),全當歸(一錢,炒黑),半夏(五錢),地榆炭(一錢),小茴香(二錢,炒),川楝子(二錢),黃芩炭(一錢),白芍(二錢,炒),黃連(八分),廣皮炭(八分),兩頭尖(二錢),廣木香(八分),桃仁(錢半,炒),紅花(七分),鬱金(一錢)降香末(二錢)

甘瀾水煎,前後四杯,日三夜一,分四次服。四帖。

白話文:

桂枝尖(5克),烏藥(7.5克),厚朴(5克),全當歸(5克,炒黑),半夏(25克),地榆炭(5克),小茴香(10克,炒),川楝子(10克),黃芩炭(5克),白芍(10克,炒),黃連(4克),廣皮炭(4克),兩頭尖(10克),廣木香(4克),桃仁(7.5克,炒),紅花(3.5克),鬱金(5克),降香末(10克)

昔李東垣有方用藥至三十餘味者,張仲聖鱉甲煎丸,亦有三十幾味,後人學問不到,妄生議論。不知治經治以急,急則用少而分量多。治絡治以緩,緩則用多而分量少。治新則用急,治舊則用緩。治急可用獨,治舊必用眾。獨則無推諉而一力成功,眾則分功而互相調劑,此又用藥多寡之權沖也。

兼服化症回生丹一粒。

二十七日,宣絡法兼兩和肝胃。

白話文:

過去李東垣開的藥方使用藥材多達三十多種,張仲景的鱉甲煎丸也使用三十多種藥材。後代的人學問不夠,就妄下議論。他們不知道,治療經絡病症需要用藥急,急症就用少種藥材,但用量較大。治療絡脈病症需要用藥緩,緩症就用多種藥材,但用量較小。治療新病可以用急方,治療久病則要用緩方。治療急症可以用單方,治療久病必定要用複方。單方藥物沒有推諉,能專注發揮功效,複方藥物能分工合作,互相調和。這也是使用藥材多寡的權衡之術。

全當歸(三錢),制香附(二錢),小茴香(三錢,炒黑),半夏(三錢),川芎(五分),青皮(八分,炒),丹皮(三錢,炒),沙苑子(三錢),白芍(六錢,炒),二十八日,寐仍不實,於前方內加:

半夏(二錢),生苡仁(六錢)

服三帖。

初二日,案仍前。

白話文:

當歸(3錢),炮製香附(2錢),炒黑小茴香(3錢),半夏(3錢),川芎(5分),炒青皮(8分),炒丹皮(3錢),沙苑子(3錢),炒白芍(6錢)。

服用28天後,睡眠仍然不佳。在原處方中添加:

全歸(三錢),制香附(錢半),乾薑炭(五分),小茴香(三錢),降香末(二錢),高良薑(二分),青皮(八分),廣皮炭(八分),烏藥(二錢),半夏(五錢),桃仁泥(錢半)

白話文:

全歸(15公克),炮製香附(7.5公克),乾薑炭(2.5公克),小茴香(15公克),降香末(10公克),高良薑(1公克),青皮(4公克),廣皮炭(4公克),烏藥(10公克),半夏(25公克),桃仁泥(7.5公克)

三帖。

初五日,絡瘀多年,腹痛脹攻胃,食後䐜脹。今搜去絡中瘀滯,飢甚則如刀刮竹,絡氣虛也,與通補絡法。

白話文:

第三帖。

初五那天,因為血絡瘀滯多年,出現腹痛並且脹痛影響到胃部,飯後感到脹滿不適。今天清除血絡中的瘀滯,非常餓時感覺像刀刮竹子一樣,這是因為血絡氣虛,所以用通補血絡的方法來治療。

歸身(三錢),龍眼肉(三錢),白芍(六錢,炒),杞子(三錢,炒),丹皮(三錢),小茴香(一錢),丹參(三錢)

白話文:

歸身(30克),龍眼肉(30克),白芍(60克,炒過),枸杞子(30克,炒過),丹皮(30克),小茴香(10克),丹參(30克)

九帖全愈。

吳氏,二十三歲,二月二十一,頭項強痛而惡寒,脈緩有汗,太陽中風,主以桂枝。

桂枝(三錢),白芍(二錢),炙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個)

水五杯,煮二杯。第一杯服後,即食稀熱粥,令微汗佳。有汗二杯,不必食粥,無汗仍然。

二十四日,不解,於前方內加:

羌活(五錢)

二十五日,服前方已,脈靜身涼,不肯避風,因而復中,脈緊無汗,用麻黃法。

白話文:

九帖全愈

吳姓女子,二十三歲,二月二十一日,頭部和頸部劇烈疼痛,並且畏寒,脈象緩慢且有汗,這是太陽中風的症狀,可以用桂枝湯治療。

藥方:

  • 桂枝 (三錢)
  • 白芍 (二錢)
  • 炙甘草 (二錢)
  • 生薑 (三錢)
  • 大棗 (兩個)

用水五杯,煎煮至二杯。服用第一杯後,立即食用稀熱粥,使其微微出汗最佳。若出汗後喝完第二杯,便不必再食粥;若無汗則繼續服用。

二月二十四日,病情未解,於原方中加入:

  • 羌活 (五錢)

二月二十五日,服用藥方後,脈象平穩,身體也感到涼爽,不再害怕風寒。然而,由於再次受風寒,脈象變緊,也沒有汗,因此改用麻黃湯法治療。

麻黃(三錢,去節),羌活(三錢),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二錢),生薑(三片),大棗(二個)

煮二杯,分二次服。

白話文:

麻黃(15克,除去根部) 羌活(15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0克) 生薑(3片) 大棗(2枚)

二十六日,服前藥不知身重疼痛,其人肥而陽氣本虛,平素面色淡黃,舌白濕氣又重,非加助陽勝濕之品不可。於前方內加:

白話文:

服用前期的藥方過後 26 天,患者表示身體沒有沉重感或疼痛感。此患者體型肥胖,平日陽氣虛弱,面色淡黃,舌苔發白且濕氣較重,若不加入補陽健脾祛濕的藥材,病情難以好轉。基於以上考量,前述方劑中應增加以下藥材:

麻黃(五錢成八錢),桂枝(二錢成五錢),炙甘草(一錢成三錢),杏仁(三錢),白朮(五錢),熟附子(三錢)

水五碗,先煮麻黃去上沫,入諸藥取兩碗,分二次服,服一碗而汗出愈。

白話文:

麻黃(50-80克),桂枝(20-50克),炙甘草(10-30克),杏仁(30克),白朮(50克),熟附子(30克)

唐,五十九歲,三月十六日,頭痛惡寒,脈緊,言蹇,肢冷,舌色淡,太陽中風,雖系季春,天氣早間陰晦,雨氣甚寒,以桂枝二麻黃一法。

白話文:

唐姓患者,59歲,於三月十六日出現頭痛、惡寒的症狀。他的脈搏緊,說話不流利,四肢冰冷,舌苔淡白。根據這些症狀,他被診斷為太陽中風。

雖然當時是春季,但天氣陰霾,早晨有雨,而且雨水很冷。因此,治療方案採用了桂枝二麻黃一法。

麻黃(三錢,去節),桂枝(六錢),炙甘草(三錢),杏仁(五錢),生薑(六片),大棗(二個)

煮三杯,得微汗,止後服,不汗,再服。不汗促役其間。

十八日,原方倍麻黃,減桂枝,加:

附子(三錢)

二帖。

十八日,原方再服一帖。

十九日,諸證悉減,藥當暫停以消息之。

二十日,中風表解後,言蹇減食則汗頭行痛,舌白滑,脈微緊,宜桂枝加附子湯,除風實表護陽。

桂枝(六錢),白芍(四錢,炒),炙甘草(二錢),附子(三錢),生薑(五片),大棗(二個)

水五杯,煮二碗,分二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一日,表解後復中,惡寒胸結,舌苔厚而白,脈遲緊裡急。

白話文:

患者患了中風,先用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煮水喝,喝到微微出汗就停,若不出汗就再喝一次,實在不出汗就加強活動。十八天后,將原來的方子裡的麻黃加倍,桂枝减量,再加附子,連續服用兩帖。又过了十八天,再服用一帖原方。十九天后,症状都减轻了,就先停药观察。二十天后,中风表证消失,但说话不流畅、吃饭减少,同时头痛、舌苔白滑、脉象微紧,这时就应该用桂枝加附子汤来驱散风寒、温补阳气。二十一天后,表证消失后又复发,患者感觉恶寒、胸闷,舌苔厚白、脉象迟缓紧实,腹痛。

桂枝(六錢),蒼朮(三錢),附子(四錢),乾薑(三錢),苡仁(五錢),茯苓(五錢),厚朴(三錢),枳實(二錢),陳皮(二錢)

白話文:

桂枝:6錢 蒼朮:3錢 附子:4錢 乾薑:3錢 薏苡仁:5錢 茯苓:5錢 厚朴:3錢 枳實:2錢 陳皮:2錢

日二帖。

二十二日,於前方內加:

炙甘草(二錢),生薑(二兩),去茯苓,減苡仁

日二帖。

二十三日,諸證悉衰,當減其制,照前日方,日一帖。

二十四日,中風表解後,餘邪入里,舌黃身熱胸痞,議瀉心湯瀉其痞。

乾薑(五錢),生薑(五錢),黃芩(五錢,炒),黃連(二錢,炒),半夏(六錢)

頭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先寒後熱,脅痛腰痛,少陽證也,議從少陽領邪外出太陽法。

白話文:

每天服用兩帖藥。

二十二日,在原本的藥方中增加:

炙甘草(兩錢),生薑(兩兩),去除茯苓,減少苡仁。

每天服用兩帖藥。

二十三日,所有症狀都減輕了,應該減少藥量,依照前一天的藥方,每天服用一帖。

二十四日,中風的表證消退後,餘邪入侵內里,舌頭發黃,身體發熱,胸部脹滿,應該用瀉心湯瀉掉胸部的脹滿。

乾薑(五錢),生薑(五錢),黃芩(五錢,炒),黃連(兩錢,炒),半夏(六錢)。

第一次煎煮取兩杯,第二次煎煮取一杯,分三次服用。

先寒後熱,脅肋疼痛,腰部疼痛,這是少陽證,應該依照少陽證的治療方法,引導邪氣從少陽經外出太陽經。

柴胡(六錢),黃芩(三錢),黨參(三錢),桂枝(四錢),半夏(錢半),炙甘草(三錢),羌活(錢半),生薑(三片)

寒熱後,寒退熱存,脅脹。

白話文:

柴胡(36克),黃芩(18克),黨參(18克),桂枝(24克),半夏(9克),炙甘草(18克),羌活(9克),生薑(3片)

半夏(五錢),炙甘草(錢半),陳皮炭(錢半),生薑(三錢),黃芩(四錢),香附(三錢)鬱金(二錢),大棗(二個)

白話文:

半夏(30 克),炙甘草(9 克),陳皮炭(9 克),生薑(18 克),黃芩(24 克),香附(18 克),鬱金(12 克),大棗(2 枚)

張,二十五日,今年風木司天,現在寒水客氣,故時近初夏,猶有太陽中風之症。按太陽中風,系傷寒門中第一關,最忌誤下。時人不讀唐晉以上之書,故不識症之所由來。仲景謂太陽至五六日太陽證不罷者,仍從太陽驅出,宜桂枝湯。現在頭與身仍微痛,既身熱而又仍惡風寒,的是太陽未罷,理宜用桂枝湯,但其人素有濕熱,不喜甘,又有微咳,議於桂枝湯內去甘藥,加辛燥,服如桂枝湯法。

桂枝(六錢),陳皮(三錢),白芍(四錢),半夏(四錢),杏仁(三錢)

白話文:

姓張的男子,25 歲,今年是風木主宰天地,現在寒水作為外來客氣,所以雖然接近初夏,但仍有太陽中風之症狀。根據中醫學說,太陽中風是傷寒門證候的第一關,最忌諱誤下藥物。現在的人不讀唐晉以前的古醫書,所以不認識症狀的由來。中醫大師仲景說,如果太陽中風的證狀在五、六天後還沒有消失,就應該從太陽經驅除病邪,宜用桂枝湯。現在這位病人的頭和身體仍然微微疼痛,既怕熱又怕冷,說明他的太陽中風證狀還沒有消失,理應使用桂枝湯。但這個病人素來有濕熱的體質,不喜歡甘味,還有輕微的咳嗽,建議在桂枝湯中去掉甘味藥,加入辛燥藥,服用方法同桂枝湯。

二十六日,太陽中風,誤下胸痞,四五日太陽症未罷。昨用太陽證仍在例之桂枝法,今日惡寒已罷,頭目已清,惟胸痞特甚,不渴舌白而壯熱,泄瀉稀水頻仍。仲景法云病發於陽而誤下成胸痞者,瀉心湯主之。今用其法,再經謂脈不動數者為不傳經也。昨日已動數太甚,斷無不傳之理,可畏在此。

乾薑(五錢),茯苓(五錢,連皮),半夏(五錢),生薑(三片),黃連(三錢)

白話文:

經過二十六天,陽明經中風後,誤服使胸部氣滯的藥物,四五天後,陽明經的症狀依舊。昨天使用的桂枝法治療陽明經疾病,但今天惡寒已經消失,頭腦清醒,只有胸部氣滯特別嚴重,不口渴,舌頭白而發熱,經常腹瀉稀水。

仲景說,如果陽經發病,誤服藥物導致胸部氣滯,可以使用瀉心湯治療。現在使用這個方法,但再經中提到,脈搏不跳動得很快,說明沒有傳經病變。昨天脈搏已經跳動得太快,不可能不傳經病變,這一點令人擔憂。

二十七日,太陽中風誤下,前日先與解外,昨日太陽證罷,即瀉胸痞。今日胸痞解,惟自利不渴,舌灰白,脈沉數。經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太陰宜溫,但理中之甘草,人參,恐不合拍,議用其法而不用其方。

乾薑(五錢),半夏(六錢),蒼朮炭(四錢),生薑(四錢),陳皮炭(二錢),茯苓(一兩,連皮)

白話文:

二十七日,太陽中風證候誤治,前天先解除了外邪,昨天太陽中風證候消失,立即瀉去了胸部痞滿。今天胸部痞滿解除,但是自發性腹瀉但不口渴,舌苔灰白,脈搏沉細而數。經書上說:自發性腹瀉但不口渴,屬於太陰病證。太陰病證宜溫補,但理中湯中的甘草、人參,恐怕不適合,考慮採用這種療法而不使用該方劑。

二十八日,太陽中風,先與解外,外解已即與瀉誤下之胸痞,痞解而現自利不渴之太陰證。今日口不渴而利止,是由陰出陽也,脈亦頓小其半。古云脈小則病退。但仍沉數,身猶熱而氣粗不寐,陷下之餘邪不淨。仲景《傷寒論》謂真陰已虛,陽邪尚盛之不寐,用阿膠雞子黃湯。按:此湯重用芩連。議用甘草瀉心法。

甘草(三錢),黃芩(四錢),半夏(五錢),黃連(三錢),生薑(三錢),大棗(二個),茯苓(三錢)

白話文:

第 28 天,太陽病演變成中風,先治療外邪,待外邪消除後又誤下瀉法,導致胸中痞塞不通。痞塞消除後出現了自利不渴的太陰病證。今天口不渴了,腹瀉也停止了,這是陰邪外出的緣故,脈象也比之前小了一半。古話說,脈小則病情減退。但脈象仍然沉數,身體仍然發熱,氣粗難眠,說明陷下的餘邪尚未清除乾淨。仲景在《傷寒論》中說,這種真陰已虛、陽邪尚盛導致的失眠,可用阿膠雞子黃湯來治療。注意,此湯中芩連用量較大。建議採用甘草瀉心法來治療。

二十九日,脈沉數,陰經熱陽經不熱,是陷下之餘邪在裡也。氣不伸而噦,噦者傷寒門中之大忌也,皆誤下之故。議少用丁香柿蒂湯法,加芩、連以徹裡熱,疏逆氣。

白話文:

第29天,脈搏沉而數,陰經發熱陽經不發熱,這是因為陷下餘邪在體內。氣無法舒展而嘔吐,嘔吐是傷寒證候中的大忌,都是誤下(瀉)的緣故。建議少用丁香柿蒂湯的方法,加入黃芩、黃連以清裡熱,疏通逆氣。

公丁香(二錢),黃芩(三錢),柿蒂(九個),黃連(一錢),陳皮(二錢),薑汁(三匙沖)

白話文:

丁香(12 克),黃芩(18 克),柿蒂(9 枚),黃連(6 克),陳皮(12 克),薑汁(3 匙沖泡)

初一日,誤下成胸痞自利,兩用瀉心,胸痞自利俱止。但陷下之邪,與受傷之胃氣,搏而成噦。昨用丁香柿蒂湯去人參加芩連,方雖易,仍不外仲聖苦辛通降之法。病者畏而不服,今日噦不止而左脈加進,勉與仲聖噦門中之橘皮竹茹湯,其力量降前方數等矣。所以如此用者,病多一日,則氣虛一日,仲聖於小柴胡湯中即用人參,況誤下中虛者乎。

白話文:

初一那天,誤服瀉藥,導致胸悶腹瀉,兩次服用瀉心湯後,胸悶腹瀉都消失了。但陷於體內的邪氣,與受傷的胃氣,相互搏擊,造成嘔吐。昨天使用的丁香柿蒂湯,加入了人參、黃芩、連翹,雖然葯方簡單,但還是沿用了仲景苦寒通降的治療方法。病者害怕,不肯服用,今天嘔吐不止,且左脈跳動加劇,勉強給他開了仲景噦門中用的橘皮竹茹湯,其藥力比之前的方子弱了許多。之所以這樣用藥,是因為病情延誤了一天,氣虛就加重了一天,仲景在使用小柴胡湯時都使用了人參,何況是因誤服瀉藥而導致中虛的呢?

陳皮(六錢),生薑(五錢),炙甘草(四錢),竹茹(五錢),大棗(四枚),半夏(三錢),人參(二錢,如無以洋參代)

白話文:

陳皮(36 克),生薑(30 克),炙甘草(24 克),竹茹(30 克),大棗(4 顆),半夏(18 克),人參(12 克,沒有的話可以用西洋參代替)

十七日,誤下中虛,氣逆成噦,昨與金匱橘皮竹茹湯,今日噦減過半。古謂效不更方,仍用前法。但微喘而舌苔白,仲聖謂喘家加厚朴杏子佳,議於前方內。加:

厚朴(二錢),杏仁(三錢),柿蒂(三錢)

白話文:

十七日,不小心服用了使中氣虛弱的藥物,導致氣逆上衝,引起嘔吐。昨天給予了金匱中的橘皮竹茹湯,今天嘔吐減少了一半以上。古人說,藥物有效就不需要再更換方劑,所以繼續使用之前的方子。但是患者現在稍微喘氣,舌苔白,仲景說「治療喘證可以適當添加厚朴和杏子」,可以考慮在原方中加入:

十九日,誤下之陷證,噦而喘,昨連與橘皮竹茹湯,一面補中,一面宣邪。茲已邪潰諸惡候如失,脈亦漸平,但其人中氣受傷不淺,議與小建中湯加橘皮、半夏,小小建立中氣,調和營衛,兼宣胃陽,令能進食安眠。

白話文:

十九日,不小心陷入沼澤的徵狀,噁心嘔吐且喘不過氣,昨天連續服用了橘皮竹茹湯,一方面補益中氣,一方面宣發邪氣。現在邪氣已經消散,各種不良徵狀都消失了,脈象也漸漸平穩,只是此人的中氣受傷不輕,建議給予小建中湯加上橘皮、半夏,慢慢地建立中氣,調和營氣和衛氣,兼顧宣發胃陽,使他能夠進食和安眠。

白芍(六錢,炒),生薑(三片),半夏(四錢),桂枝(四錢),大棗(二枚),陳皮(一錢),炙甘草(三錢),飴糖(一兩,去渣後化攪勻再上火二三沸)

煮三杯,三次服。

病解後微有飲咳,議與小建中去飴糖,加:

半夏,陳皮,茯苓,苡仁,蔻仁,杏仁

白話文:

白芍藥(6 錢,炒過) 生薑(3 片) 半夏(4 錢) 桂枝(4 錢) 紅棗(2 顆) 陳皮(1 錢) 炙甘草(3 錢) 麥芽糖(1 兩,除去渣滓後攪拌均勻,再煮沸兩三次)

初六日,病後兩服建中,胃陽已復,脾陽不醒,何以知之?安眠進食,是胃陽起。舌起白滑苔,小便短,大便不解,脈乍數,是脾陽未醒,而上蒸於肺也。議與宣利三焦法,以醒脾陽。

白話文:

病情初期時,病人服用了兩劑「建中」湯後,胃部的陽氣已經恢復了,但是脾臟的陽氣還沒有恢復。怎麼知道呢?病人睡得好,吃得下,說明胃部的陽氣已經恢復了。但是,如果病人舌苔上出現白色、滑潤的苔,小便少,大便不解,脈搏時而快時而慢,說明脾臟的陽氣還沒有恢復,而且還上升到了肺部。建議採用「宣利三焦」的方法,來振奮脾臟的陽氣。

杏仁(五錢),半夏(五錢),茯苓(五錢),陳皮(三錢),苡仁(五錢),枳實(三錢),通草(一錢),益智仁(一錢)

初八日,大小便已利,脈仍洪數,舌白滑苔未除,仍宜苦辛淡法,轉運脾陽,宣行濕熱。

白話文:

杏仁(25克),半夏(25克),茯苓(25克),陳皮(15克),苡仁(25克),枳實(15克),通草(5克),益智仁(5克)

杏仁(三錢),蒼朮炭(三錢),蔻仁(錢半),黃芩炭(二錢),陳皮(錢半),黃柏炭(三錢)茯苓皮(五錢),半夏(五錢),苡仁(五錢)

十一日,脈仍沉數,舌苔反白滑,仍宜建中行濕以除伏邪。濕最傷氣,非濕去氣不得健,與急劫濕法。

白話文:

杏仁(15克),蒼朮炭(15克),蔻仁(7.5克),黃芩炭(10克),陳皮(7.5克),黃柏炭(15克),茯苓皮(25克),半夏(25克),苡仁(25克)

蔻仁(錢半),黃芩炭(二錢),杏仁(三錢),陳皮(錢半),黃柏炭(二錢),半夏(五錢),益智仁(二錢),苡仁(五錢),煨草果(四錢),製蒼朮(四錢),茯苓皮(五錢)

煮三杯,周十二時服完。

白話文:

  • 蔻仁:半兩
  • 黃芩炭:二兩
  • 杏仁:三兩
  • 陳皮:半兩
  • 黃柏炭:二兩
  • 半夏:五兩
  • 益智仁:二兩
  • 苡仁:五兩
  • 煨草果:四兩
  • 製蒼朮:四兩
  • 茯苓皮:五兩

吳,五十六歲,十一月十二日,內熱外寒,兼發痰飲,喉啞,咳嗽,痰多,頭痛,惡寒,脈浮,與麻杏石甘湯。

白話文:

患者吳,56歲,11月12日就診。症狀包括內熱外寒、咳痰帶有水液、喉嚨沙啞、咳嗽、痰多、頭痛、怕冷,脈象浮滑。給予麻杏石甘湯治療。

麻黃(五錢,去節),半夏(一兩),生石膏(六兩),桔梗(六錢),杏仁(八錢),陳皮(四錢),炙甘草(四錢)

白話文:

麻黃(30克,除去枝節) 半夏(60克) 生石膏(360克) 桔梗(30克) 杏仁(48克) 陳皮(24克) 炙甘草(24克)

煮四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汗後勿見風。

十四日,肺脈獨浮,去:

麻黃(三錢)

十七日,脈浮,喉啞,咳嗽,痰多。

白話文:

煮好四杯藥,先喝一杯,如果出汗了,就不要再喝剩下的。如果不出汗,再喝一杯。出汗後不要吹風。

十四日,只有肺部的脈搏浮動,去掉:

麻黃(三錢)

十七日,脈搏浮動,嗓子沙啞,咳嗽,痰多。

麻黃(三錢),杏仁(六錢),陳皮(三錢),生石膏(四兩),桔梗(五錢),半夏(六錢),炙甘草(二錢)

二十三日,脈浮,喉啞,咳嗽,痰多,內飲招外風為病,與大青龍法。

白話文:

麻黃(15克),杏仁(30克),陳皮(15克),生石膏(200克),桔梗(25克),半夏(30克),炙甘草(10克)

麻黃(五錢),杏仁(八錢),陳皮(五錢),生石膏(四兩),炙甘草(三錢),半夏(八錢),桔梗(五錢),生薑(三錢),大棗(二錢)

頭煎三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

白話文:

  • 麻黃:5 錢
  • 杏仁:8 錢
  • 陳皮:5 錢
  • 生石膏:4 兩
  • 炙甘草:3 錢
  • 半夏:8 錢
  • 桔梗:5 錢
  • 生薑:3 錢
  • 大棗:2 錢

二十四日,病減者減其制,減麻黃二錢,去陳皮、薑、棗,加木通,小便短故也。

白話文:

治療第 24 天,病情減輕的患者調整處方,減去麻黃二錢,去除陳皮、生薑、紅棗,增加木通,因為小便量少。

二十七日,喉復啞,脈洪數,小便已長,前方去木通,加:

石膏(二兩)

趙,十三歲,十一月二十九日,頭痛,脈浮,弦不甚緊,無汗,與杏蘇法。

白話文:

二十七日,喉嚨再次發聲困難,脉搏洪大且速率快,小便量已經增加,前處方去掉木通,加入:

石膏(二兩)

趙姓患者,十三歲,十一月二十九日,頭痛,脉象浮而略帶弦但不十分緊,沒有出汗,給予杏苏散治療。

杏仁(二錢),羌活(一錢),生薑(三片),蘇葉(三錢),甘草(錢半),大棗(二枚),防風(二錢),桔梗(三錢)

白話文:

  • 杏仁(12 克)
  • 羌活(6 克)
  • 生薑(3 片)
  • 蘇葉(18 克)
  • 甘草(9 克)
  • 大棗(2 枚)
  • 防風(12 克)
  • 桔梗(18 克)

煮兩杯,先服一杯,覆被令微汗,不可使汗淋漓。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第二杯,再不汗再作服,以得汗為度。汗後避風,只可啜稀粥,戒一切葷腥。

白話文:

煮兩杯藥汁,先喝一杯,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但不要大汗淋漓。出汗後,停止服藥。如果沒有出汗,再服第二杯;如果還是不汗,再服第三杯,直到出汗為止。出汗後要避風,只能喝稀粥,禁忌一切葷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