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伏暑

青蒿(三錢),半夏(八錢),檳榔(一錢),柴胡(三錢),厚朴(三錢),良薑(二錢),黃芩炭(錢半),枳實(二錢),藿梗(三錢),生薑(五片),栝蔞皮(二錢),大棗(二個)

十四日,寒熱少減,胸痞甚,去甘加辛,去棗加生薑。

十六日,脈弦細,指尖冷,陽微不及四末之故。兼之腹痛便溏,痰飲咳嗽,更可知矣。以和胃陽,溫中湯,逐痰飲立法。

半夏(六錢),良薑(二錢),杏仁(三錢),川椒炭(三錢),乾薑(二錢),炒廣皮(三錢),桂枝(三錢),蔻仁(二錢),生苡仁(五錢),生薑(三片)

張,十七日,伏暑酒毒,遇寒涼而發,九日不愈,脈緩而飲,滯下,身熱,譫語,濕熱發黃,先清濕熱,開心包。

茵陳(五錢),茯苓皮(五錢),黃連(二錢),梔子炭(二錢),通草(一錢),黃柏炭(三錢)滑石(五錢),生苡仁(三錢),黃芩(三錢)

十八日,熱退,滯下已愈,黃未解。

茵陳(三錢),黃連(八分),茯苓皮(五錢),滑石(五錢),梔子炭(三錢),杏仁(三錢),黃柏炭(三錢),通草(一錢),燈草(一錢),萆薢(三錢)

十九日,黃亦少退,脈之軟者亦鼓指;惟舌赤、小便赤濁,余濕餘熱未盡,尚須清之。

茯苓皮(五錢),茵陳(四錢),生苡仁(三錢),黑梔子(三錢),杏仁(三錢),黃柏炭(二錢),半夏(三錢),黃連(八分),廣皮炭(二錢),萆薢(三錢),滑石(五錢)

二十日,黃退,小便赤濁,舌赤脈洪,濕熱未淨。

滑石(五錢),梔皮(二錢,炒),萆薢(三錢),黃連(一錢),海金砂(三錢),半夏(三錢)

王,二十八歲,乙酉三月二十日,上年初秋伏暑,午後身熱汗出,醫者誤以為陰虛勞損,不食,胸痞,咳嗽,舌苔白滑,四肢倦怠,不能起床。至今三月不解,已經八月之久,深痼難拔,勉與宣化三焦,兼從少陽提邪外出法。

桂枝(三錢),蔻仁(二錢),黃芩(二錢,炒),青蒿(三錢),茯苓皮(五錢),滑石(六錢)苡仁(五錢),半夏(五錢),杏仁(四錢),廣皮(三錢),通草(一錢)

此藥服二帖,能進飲食;服四帖,飲食大進,即能起行立。後八日復診,以調理脾胃而愈。

李,十八歲,十一月初九日,伏暑如瘧狀,脈弦數,寒熱往來,熱多於寒,解後有汗,與青蒿鱉甲湯,五帖而愈。

金氏,三十歲,乙酉四月二十二日,上年伏暑,寒熱時發如瘧狀,以通宣三焦立法,補水補火皆妄也。

杏仁(三錢),藿梗(三錢),蔻仁(五錢),茯苓皮(五錢),苡仁(五錢),半夏(四錢),青蒿(八分),炒黃芩(二錢),生薑(二錢),大棗(二個)

白話文:

伏暑

病例一:

第一天開立處方:青蒿、半夏、檳榔、柴胡、厚朴、良薑、黃芩炭、枳實、藿梗、生薑、栝蔞皮、大棗。

十四天後,寒熱症狀略微減輕,但胸悶加重,於是調整藥方,減少甘味藥物,增加辛味藥物,並去除大棗,增加生薑。

十六天後,脈象弦細,指尖冰冷,說明陽氣不足,導致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良。同時伴隨腹痛、大便稀溏、痰多咳嗽等症狀,更能證明陽氣不足。因此,調整藥方以溫補脾胃陽氣,化痰利水。處方:半夏、良薑、杏仁、川椒炭、乾薑、炒廣皮、桂枝、蔻仁、生苡仁、生薑。

病例二:

十七天後,患者伏暑併發酒毒,遇到寒涼刺激而加重病情,九天未癒,脈象緩弱,伴有水腫、腹瀉、發熱、神志不清、黃疸等症狀,需先清除濕熱,並疏通心包經絡。處方:茵陳、茯苓皮、黃連、梔子炭、通草、黃柏炭、滑石、生苡仁、黃芩。

十八天後,發熱症狀消退,腹瀉痊癒,但黃疸尚未消退。

調整藥方:茵陳、黃連、茯苓皮、滑石、梔子炭、杏仁、黃柏炭、通草、燈草、萆薢。

十九天後,黃疸略微減輕,脈象略為有力,但舌頭紅腫、小便顏色深黃混濁,說明濕熱尚未完全清除,仍需繼續清熱利濕。

調整藥方:茯苓皮、茵陳、生苡仁、黑梔子、杏仁、黃柏炭、半夏、黃連、廣皮炭、萆薢、滑石。

二十天後,黃疸消退,但小便仍顏色深黃混濁,舌頭紅腫,脈象洪大,說明濕熱尚未完全清除。

調整藥方:滑石、梔皮、萆薢、黃連、海金砂、半夏。

病例三:

王姓患者,28歲,乙酉年三月二十日,上年初秋中暑,午後發熱出汗,當時誤診為陰虛勞損,不讓進食,導致胸悶、咳嗽、舌苔白滑、四肢乏力、臥床不起。至今三月未癒,病程已持續八個月,病情頑固。因此,採用宣通三焦、疏泄少陽的治療方法。

處方:桂枝、蔻仁、黃芩、青蒿、茯苓皮、滑石、苡仁、半夏、杏仁、廣皮、通草。

服用兩劑藥後,患者食慾有所改善;服用四劑藥後,食慾大增,能下床活動。八天後複診,調理脾胃後痊癒。

病例四:

李姓患者,18歲,十一月初九日,中暑症狀類似瘧疾,脈象弦數,寒熱交替,發熱時間長於發冷時間,退熱後有汗出。服用青蒿鱉甲湯五劑後痊癒。

病例五:

金氏患者,30歲,乙酉年四月二十二日,上年伏暑,寒熱症狀類似瘧疾,不應採用宣通三焦的治療方法,補益水液和溫補陽氣都是錯誤的。

處方:杏仁、藿梗、蔻仁、茯苓皮、苡仁、半夏、青蒿、炒黃芩、生薑、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