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吳,二十五歲,癸亥七月十六日,但寒不熱,似乎牝瘧,然渴甚脈數,皮膚捫之亦熱,乃伏暑內發,新涼外加,熱未透出之故。仍用苦辛寒法。加以升提。

白話文:

吳某,二十五歲,癸亥年七月十六日,僅感寒意而無發熱,類似瘧疾,但卻非常口渴,脈搏快速,皮膚觸摸起來發熱,這是因為暑氣潛藏於體內,而外感新涼導致暑氣未完全透發所致。因此,應仍使用苦、辛、寒性的藥物治療,並配合升提的藥物。

杏仁泥(三錢),天花粉(二錢),蔻仁,滑石厚朴(二錢),青蒿(一錢),苡仁,藿香鬱金(二錢),黃芩(一錢),知母

白話文:

杏仁粉(三錢),天花粉(二錢),蔻仁,滑石,厚朴(二錢),青蒿(一錢),薏苡仁,藿香,鬱金(二錢),黃芩(一錢),知母

三杯,分三次服,三帖。

但寒不熱之瘧,昨用升提,已出陽分,渴甚,脈洪數甚,熱反多。昨云熱邪深伏,未曾透出,不得作真牝瘧者,非虛語也。用苦辛寒重劑。

白話文:

但是昨天用升提出陽氣的方法治療寒性而不熱的瘧疾時,邪氣已經進入陽氣的部位,病人感到口渴難耐,脈搏又急又快,發熱反而更嚴重。昨天說,熱邪隱藏很深,還沒有透出來,所以不能作為真正的陰陽交替發作的瘧疾來治療,這話一點也不虛假。應該使用苦、辛、寒的重劑。

杏仁粉(五錢),滑石(三錢),生石膏(八錢),知母(一錢),蔻仁(三錢),藿梗(三錢),厚朴(三錢),黃芩(二錢),鬱金(三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杏仁粉:5錢 滑石:3錢 生石膏:8錢 知母:1錢 蔻仁:3錢 藿梗:3錢 厚朴:3錢 黃芩:2錢 鬱金:3錢 甘草:1錢

伊氏,二十二歲,正月初七日,妊娠七月,每日午後,先寒後熱,熱至戌時,微汗而解。已近十日,此上年伏暑成瘧,由春初升發之氣而發,病在少陽,與小柴胡法。

白話文:

這個姓伊的女子,二十二歲,正月初七懷孕七個月。每天下午,她先發冷後發熱,熱到晚上七點左右才會微微出汗而緩解。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十天左右,這是去年夏天暑氣潛伏在體內形成的瘧疾,受春初陽氣升發的影響而發作。這個病在中醫裡屬於少陽證,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柴胡(五錢),黃芩(三錢,炒),炙甘草(二錢),半夏(四錢),人參(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白話文:

柴胡(2.5公克) 黃芩(1.5公克,經炒製) 炙甘草(1公克) 半夏(2公克) 人參(1公克) 生薑(1.5公克) 大棗(2顆)

一帖,寒熱減。二帖,減大半。第三日用前方三分之一,全愈。

朱,三十三歲,八月二十五日,體厚本有小腸寒濕,糞後便血,舌苔灰白而厚,中黑,嘔惡不食,但寒不熱,此脾濕瘧也,與劫法。

白話文:

朱,33 歲,8 月 25 日。體型肥胖,原本有小腸寒濕,大便後出血,舌苔灰白而厚,中間有黑色,嘔吐惡心不思飲食,但只有寒的感覺,沒有熱的感覺。這是脾濕引起的瘧疾,採用劫法治療。

蒼朮(五錢),生草果(三錢),檳榔(三錢),生苡仁(五錢),杏仁(三錢),茯苓(五錢)熟附子(一錢),黃芩炭(二錢)

白話文:

生蒼朮(25克),生草果(15克),檳榔(15克),生苡仁(25克),杏仁(15克),茯苓(25克),熟附子(5克),黃芩炭(10克)

二十八日,前方服三帖而病勢漸減,舌苔化黃,減其制,又三帖而寒來甚微,一以理脾為主。

於朮(三錢,炒),蔻仁(二錢),益智仁(二錢),廣皮(三錢),半夏(三錢),黃芩炭(二錢),苡仁(五錢)

白話文:

炒白朮(3錢) 蔻仁(2錢) 益智仁(2錢) 廣皮(3錢) 半夏(3錢) 黃芩炭(2錢) 薏仁(5錢)

服七帖而胃開。

佟氏,四十歲,少陰三瘧,二年不愈,寒多熱少。脈弦細,陽微,損及八脈,通補奇經丸四兩,服完全愈。

白話文:

佟姓男子,40歲,患有少陰三瘧,長達兩年未癒,寒症較重,熱症較輕。脈象細而緊,陽氣虛弱,影響了全身的經絡。服用通補奇經丸四兩,服完後痊癒。

蕭,三十三歲,少陰三瘧,久而不愈,六脈弦緊,形寒嗜臥,發時口不知味,不渴,腎氣上泛,面目黧黑,與扶陽湯法。

白話文:

蕭,33歲,患有陰寒引起的瘧疾,長時間沒有痊癒。他的脈搏弦緊,身體冰冷愛睡覺。發作時,他味覺消失,不感到口渴,腎氣上沖,導致面部發黑。採用扶陽湯的方法治療。

鹿茸(三錢),桂枝(三錢),人參(一錢),熟附子(二錢),蜀漆(二錢),當歸(三錢)

白話文:

鹿茸(15克),桂枝(15克),人參(5克),熟附子(10克),生漆(10克),當歸(15克)

四帖愈,後調脾胃。

鄭,五十五歲,四月十九日,脈雙弦,伏暑成瘧,間二日一至,舌苔白滑,熱多寒少,十月之久不止,邪入已深極,難速出,且與通宣三焦,使邪有出路,勿得驟補。

白話文:

鄭先生,55歲,於四月十九日就診,脈象呈「雙弦」狀,患有伏暑所致的瘧疾,每隔兩天發作一次,舌苔呈白色且光滑,發熱較多,畏寒較少,已持續十個月之久。病邪已侵入體內深處,難以快速排出,目前應先疏通三焦經脈,讓病邪有出路,切勿急於進補。

杏仁泥(四錢),苓皮(五錢),藿梗(三錢),蔻仁(二錢),知母(三錢,炒),半夏(三錢),苡仁(五錢),黃芩(二錢,炒),青蒿(一錢)

白話文:

杏仁粉(20克),茯苓皮(25克),藿香(15克),蔻仁(10克),知母(15克,炒過),半夏(15克),苡仁(25克),黃芩(10克,炒過),青蒿(5克)

服四帖。

二十六日,加青蒿(一錢)

服四帖。

初四日,脈緊汗多,加:

桂枝(三錢)

服二帖。

初六日,脈已活動,色已畢,寒大減,熱亦少減,共計已減其半。汗至足底,時已早至八刻,議去青蒿,加黃芩一錢。舌苔雖減而仍白,余藥如故,再服四帖。

白話文:

初六日,脈搏已經跳動有規律,舌苔的顏色已經好轉,寒症大幅減輕,熱症也稍微減輕,綜合來看症狀已經減輕了一半。汗水已經流到腳底,並且出汗時間比之前提早到八個小時,考慮停止服用青蒿,加入一錢黃芩。舌苔雖然減少,但還是白色的,其餘藥物不變,再服用四帖藥。

十四日,三瘧與宣三焦,右脈稍大,熱多汗多,舌苔之白滑雖薄,而未盡化,濕中生熱,不能驟補,與兩清濕熱。

白話文:

第十四天,三次回歸的瘧疾,宣通三焦經。右脈稍大,發熱出汗多。舌苔雖然薄而白滑,但未完全轉化。濕氣中生熱,不能驟然補益。應給予清熱利濕的藥物。

杏仁泥(三錢),知母(二錢),通草(錢半),蔻仁(二錢),黃芩(二錢),苡仁(四錢),黃連(一錢),茯苓皮(三錢),半夏(三錢)

白話文:

杏仁粉(15克),知母(10克),通草(7.5克),荳蔻仁(10克),黃芩(10克),薏苡仁(20克),黃連(5克),茯苓皮(15克),半夏(15克)

十九日,加廣皮炭(三錢),藿梗(三錢)

服四帖。

二十二日,病減者減其制,每日服前方半帖,六日服三帖。

二十九日,病又減,去黃連,加益智仁三錢,以其脈大而尚緊也,仍系六日服三帖。

六月初五日,餘邪未盡,仍六日服三帖。

十二日,三瘧與宣化三焦,十退其九,白苔尚未盡退。今日診脈,弦中兼緩,氣來至緩,是陽氣未充。議於前方退苦寒,進辛溫。

白話文:

第十二天,病情已減輕三分之二。舌苔白色尚未完全消退。今天診脈時發現,脈象既緊又慢,氣血運行緩慢,說明陽氣不足。建議減少苦寒藥,加入辛溫藥。

杏仁(三錢),益智仁(三錢),桂枝(三錢),蔻仁(三錢),黃芩炭(三錢),半夏(五錢),茯苓(五錢),藿梗(三錢)

白話文:

杏仁(15克),益智仁(15克),桂枝(15克),蔻仁(15克),黃芩炭(15克),半夏(25克),茯苓(25克),藿梗(15克)

四帖。

二十二日,左脈弦緊,右大而緩,舌白未化,瘧雖止而余濕未消,此方仍服。去:

蔻仁(一錢),黃芩(一錢),益智仁(一錢)

服八帖。

七月初二日,四瘧已止,胃已開,脈已回陽,與平補中焦。

半夏(三錢),蔻仁(錢半),炙甘草(二錢),廣皮炭(三錢),生苡仁(三錢),茯苓(五錢)生薑(三片),於朮(三錢,炒),大棗(二個)

白話文:

半夏(15克),蔻仁(7.5克),炙烤甘草(10克),廣陳皮炭(15克),生的苡仁(15克),茯苓(25克),生薑(3片),炒過的蒼朮(15克),大棗(2枚)

服七帖後,可加人參二錢,服至收功。

丸方,瘧後六脈俱弦微數,與脾腎雙補法。

何首烏(四兩),茯苓(六兩),枸杞子(四兩),五味子(二兩),沙苑子(三兩),山藥(四兩),於朮(四兩),蔻仁(五錢),蓮實(六兩,去心),人參(四錢)

白話文:

何首烏 (120 克)、茯苓 (180 克)、枸杞子 (120 克)、五味子 (60 克)、沙苑子 (90 克)、山藥 (120 克)、於朮 (120 克)、蔻仁 (15 克)、蓮實 (180 克,去核)、人參 (12 克)

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錢,開水送下,逢節以人參五分,煎湯送。

高,十六歲,乙酉六月十六日,間三瘧,脈弦,暑邪深入矣。

杏仁(三錢),青蒿(三錢),茯苓皮(三錢),蔻仁(一錢),半夏(三錢),柴胡(一錢),藿香葉(三錢),黃芩(三錢),知母(二錢),苡仁(三錢),炙甘草(一錢),滑石(五錢),生薑(三片)大棗(二個)

白話文:

  • 杏仁(15克)
  • 青蒿(15克)
  • 茯苓皮(15克)
  • 豆蔻仁(5克)
  • 半夏(15克)
  • 柴胡(5克)
  • 藿香葉(15克)
  • 黃芩(15克)
  • 知母(10克)
  • 薏苡仁(15克)
  • 甘草(炒,5克)
  • 滑石(25克)
  • 生薑(3片)
  • 大棗(2顆)

十八日,診脈數熱,重加:

知母(二錢)

二十八日,瘧止熱退,去知母、柴胡、青蒿、薑棗,改藿梗(二錢),減:

滑石(二錢)

初五日,餘邪已輕,再服數帖。

朱,三十八歲,但寒不熱,舌苔白滑而厚三四日,灰黑而滑五六日,黑滑可畏,脈沉弦而緊。太陰濕瘧,與牝瘧相參,但牝瘧表寒重,此則偏於在裡之寒濕重也。初起三日,用桂枝、草果、蒼朮、黃芩、茯苓、苡仁、廣皮、豬苓澤瀉。三四日加附子,五六日又加草果、蒼朮分量。

白話文:

小朱,38 歲,只有覺得冷沒有發熱,舌苔白滑而厚持續了三四天,接著變為灰黑色滑潤持續了五六天,黑色滑潤非常嚴重,脈象沉細有力。這是一種濕邪導致的瘧疾,並伴有女性特有症狀,但女性特有症狀表現為體表嚴寒,而小朱的症狀偏於體內濕寒較重。發病初期三天,用桂枝、草果、蒼朮、黃芩、茯苓、苡仁、廣皮、豬苓、澤瀉。三四天後加入附子,五六天後再增加草果、蒼朮的劑量。

再加生薑,舌苔始微化黃,惡寒漸減。服至十二三日,舌苔惡寒始退。愈後峻補脾腎兩陽,然後收功。

姚,二十五歲,乙酉七月二十五日,久瘧不愈,寒多,舌苔白滑,濕氣重也,宜宣通三焦,微偏於溫。

杏仁(五錢),青蒿(二錢),廣皮(二錢),蔻仁(三錢),半夏(五錢),苡仁(五錢),草果(錢半),黃芩(錢半炒),茯苓皮(五錢),生薑(二片)

白話文:

  • 杏仁:5 錢
  • 青蒿:2 錢
  • 廣皮:2 錢
  • 蔻仁:3 錢
  • 半夏:5 錢
  • 苡仁:5 錢
  • 草果:1.5 錢
  • 黃芩(炒過):1.5 錢
  • 茯苓皮:5 錢
  • 生薑:2 片

八月初三日,前方服六帖,瘧已止,照原方去:草果,青蒿,加

滑石(六錢),益智仁(三錢)

錢,二十歲,乙酉十一月初二日,三瘧兼痹,舌苔白滑,終日一飲,熱時不渴,胸痞,此偏於伏暑中之濕多者也。惟日已久,又加誤補下行,邪已深入為難治。勉與宣通經絡三焦,導邪外出,毋使久羈。

白話文:

錢,20歲,乙酉年十一月初二日,得三瘧兼痹症狀,舌苔白滑,整天喝水,發熱時不口渴,胸口痞悶。這是因伏暑濕氣過多的偏證。但病情已久,又因誤用滋補下行藥物,邪氣已深入,難以治療。盡力疏通經絡,導引邪氣外出,不要讓它長期滯留體內。

桂枝(三錢),防己(四錢),杏仁(五錢),青蒿(三錢),半夏(三錢),黃芩(三錢),茯苓(五錢),蔻仁(二錢),廣皮(三錢),煨草果(八分),片薑黃(二錢)

白話文:

  • 桂枝:3 錢
  • 防己:4 錢
  • 杏仁:5 錢
  • 青蒿:3 錢
  • 半夏:3 錢
  • 黃芩:3 錢
  • 茯苓:5 錢
  • 蔻仁:2 錢
  • 廣皮:3 錢
  • 煨草果:8 分
  • 片薑黃:2 錢

十五日,閱來札知汗多而寒熱減,舌白滑苔退,食後不飽悶,是伏邪已有活動之機。但陰瘧發於戌亥時,不見日光,雖屢用升提,使邪外出法,毫不見早,大可慮也。勉與原方內加草果分量,去茯苓、蔻仁,再加急走之蜀漆,活血絡之當歸。

白話文:

十五號,我看過你的信,得知你的汗多現象已經改善,寒熱減退,舌苔白滑也消退了,吃東西後也不會覺得脹悶,表示潛藏的病邪已經開始活動。只不過你的陰瘧會在晚上戌亥時(傍晚7點到9點,晚上9點到11點)發作,不見陽光,雖然屢次使用升提的方法,讓病邪排出體外,但是效果都不明顯,這非常令人擔心。建議你在原本的藥方中加入草果,去掉茯苓和蔻仁,再加入能快速通經絡的蜀漆和活血化瘀的當歸。

桂枝(三錢),柴胡(三錢),半夏(三錢),青蒿(一錢),防己(三錢),杏仁(四錢),黃芩炭(三錢),廣皮炭(三錢),草果(二錢),薑黃(二錢),蜀漆(三錢),當歸(三錢),生苡仁(五錢)

白話文:

  • 桂枝:9 克
  • 柴胡:9 克
  • 半夏:9 克
  • 青蒿:3 克
  • 防己:9 克
  • 杏仁:12 克
  • 黃芩炭:9 克
  • 廣皮炭:9 克
  • 草果:6 克
  • 薑黃:6 克
  • 蜀漆:9 克
  • 當歸:9 克
  • 生苡仁:15 克

十二月,閱來札知寒熱遞減而未盡除,停飲痹痛太甚。議減治瘧之品,加宣飲與痹之藥。然大有病退正衰之慮,飲與痹皆喜通不喜守,大忌呆補,奈何。

白話文:

十二月份收到來信得知你的寒熱症狀已有所減緩但尚未完全消除,風濕痹痛加劇。討論後決定減少治療瘧疾的藥物,增加疏通氣血和治療風濕痹痛的藥物。但是,我們非常擔心你的病情正在好轉,而你的身體卻處於虛弱的狀態。氣血不通和風濕痹痛都喜歡流動而不喜歡停滯,最忌諱補得太過,這可怎麼辦?

桂枝(五錢,三四帖後手背痛不減加至八錢或一兩),廣皮(五錢),防己(四錢),青蒿(二錢)柴胡(三錢,寒熱如再減二藥亦須減),山甲片(一錢,炒),蜀漆(二錢,寒熱微則去之),生苡仁(五錢),人參(一錢),生薑(三錢),半夏(六錢),茯苓皮(五錢),煨草果(二錢),片薑黃(三錢)

白話文:

桂枝(30克,服三、四劑後若手背疼痛未減,可加至48克或60克),廣陳皮(30克),防己(24克),青蒿(12克),柴胡(18克,若寒熱症狀減輕,則柴胡和青蒿的用量也應減少),穿山甲殼(6克,炒過),蜀漆(12克,寒熱症狀輕微時可不用),生薏苡仁(30克),人參(6克),生薑(18克),半夏(36克),茯苓皮(30克),煨草果(12克),片姜黃(18克)

煎四大茶杯,分四次服,七日必須來信。

初十日,以後忽寒忽熱,已非呆於寒熱者可比。十五日寒大減,十八日寒熱又減,二十日申酉時似發非發,俱屬佳處。但手背之痛,左甚於右,伏邪甚深,腹左之塊,即系瘧母一類,不過脅腹之別耳。合觀寒多熱少,當與補陽,議於原方內減柴胡、青蒿,加桂枝。其人參似非高麗參可比,蓋人生世上不可留後悔也。

白話文:

初十日後,忽然忽冷忽熱,已經不是單純的寒冷或發熱可以比較的。十五日寒冷大減,十八日寒熱再次減輕,二十日申酉時(下午三點到七點)好像要發病但沒有發作,這些都是好的跡象。不過手背的疼痛,左手比右手嚴重,說明邪氣隱藏得較深,左腹部的腫塊就是瘧疾的一種,只不過是在脅腹部位罷了。綜合來看,寒氣多而熱氣少,應該溫補陽氣。建議在原來的方劑中減少柴胡和青蒿,加入桂枝。這個人參好像不是高麗參,人生在世不要留下遺憾。

其瘧母每日空心服化癥回生丹一丸,開水送下。蓋化癥丹中,原有鱉甲煎丸在內也,即久病在絡,亦須用之。又天士先生云:三時熱病,病久不解者,每借芳香以為搜逐之用。此證猶在畏途,不可隨便飲啖也。

白話文:

治療瘧疾,每日空腹服用化癥回生丹一丸,用開水送服。因為化癥丹中本來就有鱉甲煎成的丸藥,即使是長期的脈絡疾病,也需要使用化癥回生丹。此外,天士先生說:三時熱病(上午、中午、傍晚發熱),病情持續不癒的,通常會使用芳香藥物來搜索驅逐邪氣。此證猶如走鋼絲,不可隨便飲食。

於前方內減:青蒿(錢半),柴胡(錢半),加

桂枝(一錢)

楊,二十四歲,丙戌二月十一日,伏暑自上年八月而來,邪已深入,三日一作,寒多熱少,亦宜通宣三焦為要法。

白話文:

楊某,24歲,丙戌年二月十一日來看病,從去年八月開始伏暑,邪氣已深入體內,三天發作一次,寒症較多,熱症較少,因此應以疏通三焦為主要治療方法。

青蒿(三錢),蔻仁(一錢),蜀漆(一錢),桂枝(三錢),杏仁(二錢),黃芩(錢半,炒),苡仁(三錢),柴胡(錢半)

白話文:

青艾葉(15克),草蔻籽(5克),生漆(5克),肉桂(15克),杏仁(10克),炒黃芩(7.5克),薏苡仁(15克),柴胡(7.5克)

服一帖而寒退,熱反多,此陰邪已化熱,去柴胡、桂枝,重用通宣三焦,加廣皮、半夏以和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