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伏暑

某,乙丑八月二十二日,不兼濕氣之伏暑誤治,津液消亡,以致熱不肯退,唇裂舌燥,四十餘日不解,咳嗽膠痰,譫語口渴。可先服牛黃清心丸,清包絡而搜伏邪;湯藥與存陰退熱法。

細生地(三錢),麥冬(五錢),白芍(三錢炒),甘草(一錢),沙參(三錢),生牡蠣(五錢)生鱉甲(五錢),生扁豆(三錢)

二十四日,暑之偏於熱者,誤以傷寒足經藥治之,以致津液消亡。昨用存陰法,兼芳香開絡中閉伏之邪,已見大效。茲因小便赤甚而短,熱雖減而未除,議甘苦合化陰氣法。

二甲復脈湯,加黃芩(三錢),如有譫語,其牛黃丸仍服。

二十六日,昨用甘苦合化陰氣法,服後大見涼汗,茲熱已除,脈減,舌苔盡退,但六脈重按全無,舌仍乾燥。議熱之所過,其陰必傷例,用二甲復脈湯,重加鱉甲、生甘草八帖。

某,乙丑九月十六日,夏傷於濕,冬必咳嗽。況六脈俱弦,木旺剋土,脾土受克則泄瀉,胃土受克則不食欲嘔,前曾腹脹,現在胸痞,舌白滑,此寒濕病也。而脈反數,思涼思酸,物極必反之象,豈淺鮮哉!急宜戒惱怒,小心一切為要。

半夏(三錢),旋覆花(二錢),杏仁泥(四錢),白蔻皮(一錢),生苡仁(五錢),滑石(三錢),鬱金(二錢),茯苓皮(五錢),通草(一錢)

水五杯,煮兩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二帖。

十八日,脈數甚,思涼,濕中生熱之故。

通草(二錢),鬱金(二錢),滑石(六錢),茯苓皮(六錢),白蔻仁(錢半),藿梗(三錢),生苡仁(六錢),半夏(四錢),杏仁泥(六錢),小枳實(錢半),黃芩(二錢)

水八碗,煮三茶碗,渣再煮半碗,分四次服,日三夜一,二帖。

二十日,伏暑必挾火與濕,不能單顧一邊。至服藥後反覺不快,乃體虛久病,不任開泄之故。渴思涼者火也,得水則停者濕也。

生石膏(六錢),半夏(三錢),杏仁泥(六錢),炒知母(錢半),蔻仁(一錢),黃芩(一錢)

煮三杯,三次服,二帖。

二十二日,去蔻仁加:

通草(錢半),石膏(四錢),滑石(四錢),知母(五分),藿梗(三錢)

二十七日,飲居右脅,不得臥,格拒心火,不得下通於腎,故嗌乾。

杏仁粉(三錢),蘇子(三錢,去油),小枳實(三錢),香附(三錢),廣皮(二錢),旋覆花(三錢),半夏(五錢),茯苓皮(三錢),藿梗(三錢)

十月初二日,小便不通,於前方內加:

滑石(三錢),通草(錢半),生苡仁(三錢)

前後共九帖。

初六日,小便已通,於前方內去,滑石,通草,苡仁,服三帖。

巴,二十二歲,面目青黃,其為濕熱無疑;右脈單絃,其為伏飲無疑;脘痞胸痛,合之脈弦,其為肝鬱無疑。上年夏日曾得淋症,誤服六味酸甘化陰,致令其濕熱穩伏久踞,故證現龐雜無倫,治法以宣通三焦,使邪有出路,安胃能食為要。

白話文:

伏暑

某人,乙丑年八月二十二日,因未兼顧濕氣的伏暑,治療錯誤,導致津液耗損,高燒不退,嘴唇干裂,舌燥口渴,四十多天不見好轉,並伴有咳嗽、黏稠痰液,神志不清,口渴。先服用牛黃清心丸,以清熱解毒,並配合湯藥滋陰退熱。

處方:生地三錢,麥冬五錢,炒白芍三錢,甘草一錢,沙參三錢,生牡蠣五錢,生鱉甲五錢,生扁豆三錢。

八月二十四日,暑熱偏盛,誤用治療傷寒的藥物,導致津液耗損。昨日使用滋陰的療法,並用芳香之品疏通經絡,驅散伏邪,已見效。現小便顏色深紅且量少,雖然熱退了一些但尚未完全消除,故改用甘苦合化陰氣的方法。

處方:二甲復脈湯,加黃芩三錢,如有神志不清,仍服用牛黃丸。

八月二十六日,昨日服用甘苦合化陰氣的方劑後,出現大量汗出,熱退,脈象減弱,舌苔已退,但六脈沉取全無,舌頭仍然乾燥。考慮到熱邪已過,陰氣必然受損,故繼續服用二甲復脈湯,並加大鱉甲、生甘草的用量,連續服用八帖。

某人,乙丑年九月十六日,夏天受濕邪侵襲,冬天必將咳嗽。而且六脈皆弦,木氣旺盛克制土氣,脾土受克則導致泄瀉,胃土受克則導致食欲不振、嘔吐。之前曾出現腹脹,現在胸部痞悶,舌苔白滑,這是寒濕病。但脈象反而數促,想喝涼的,想吃酸的,這是物極必反的現象,豈能輕視!應當戒除惱怒,小心謹慎為要。

處方:半夏三錢,旋覆花二錢,杏仁泥四錢,白蔻皮一錢,生苡仁五錢,滑石三錢,鬱金二錢,茯苓皮五錢,通草一錢。水五杯,煮成二杯,藥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用,連服二帖。

九月十八日,脈象數促,想喝涼的,這是濕邪化熱的緣故。

處方:通草二錢,鬱金二錢,滑石六錢,茯苓皮六錢,白蔻仁半錢,藿梗三錢,生苡仁六錢,半夏四錢,杏仁泥六錢,小枳實半錢,黃芩二錢。水八碗,煮成三碗,藥渣再煮半碗,分四次服用,每日三次,夜間一次,連服二帖。

九月二十日,伏暑必定夾雜火熱和濕邪,不能只顧及一邊。服用藥物後反而感覺不適,這是因為體虛久病,不能承受瀉下之藥的緣故。口渴想喝涼的屬火熱,喝水後停滯屬濕邪。

處方:生石膏六錢,半夏三錢,杏仁泥六錢,炒知母半錢,蔻仁一錢,黃芩一錢。煮成三碗,分三次服用,連服二帖。

九月二十二日,去除蔻仁,添加:通草半錢,石膏四錢,滑石四錢,知母五分,藿梗三錢。

九月二十七日,飲水停留在右脅,不能平臥,心火鬱結,不能下通於腎,所以咽喉乾燥。

處方:杏仁粉三錢,蘇子(去油)三錢,小枳實三錢,香附三錢,廣皮二錢,旋覆花三錢,半夏五錢,茯苓皮三錢,藿梗三錢。

十月二日,小便不通,在上方藥中添加:滑石三錢,通草半錢,生苡仁三錢。前後共九帖。

十月六日,小便已通,在上方藥中去除滑石、通草、苡仁,連服三帖。

巴某,二十二歲,面色青黃,這是濕熱無疑;右脈單弦,這是伏飲無疑;脘腹痞悶,胸痛,脈象弦緊,這是肝鬱無疑。去年夏天曾患淋病,誤服六味地黃丸等滋陰藥物,導致濕熱之邪潛伏久踞,所以症狀複雜多樣,治療方法應以疏通三焦,使邪氣排出,調理胃氣,恢復食欲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