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二 (8)
卷二 (8)
1. 伏暑
煎四茶杯,分四次服。
二十四日,舌黑苔退,脈仍數,仍咳,腹中微脹。
杏仁粉(三錢),象貝母(二錢),鬱金(錢半),茯苓(三錢),沙參(三錢),藿梗(二錢),生扁豆(三錢),丹皮(三錢),細生地(五錢),桔梗(二錢),麥冬(五錢)
頭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
二十五日,昨晚得黑糞如許,潮熱退,唇舌仍絳。熱之所過,其陰必傷,與復脈法復其陰。
沙參(三錢),麥冬(一兩),阿膠(二錢,沖),炙甘草(三錢),炒白芍(六錢),生鱉甲(五錢),丹皮(三錢),元參(三錢),大生地(八錢),麻仁(三錢),生牡蠣(五錢)
八碗水,煮成三碗,分三次服。二煎煮一碗,明早服。
二十六日,又得宿糞如許,邪氣已退八九,但正陰虛耳,故不欲食,晚間乾咳無痰。
大生地(八錢),阿膠(三錢),生白芍(五錢),麻仁(三錢),炙甘草(三錢),牡蠣粉(三錢),沙參(三錢),麥冬(六錢),天冬(二錢)
外用梨汁、藕汁、荸薺汁各一黃酒杯,重湯燉溫頻服。
二十七日,熱傷津液,便燥,微有潮熱,乾咳舌赤,用甘潤法。
元參(六錢),知母(二錢炒),阿膠(二錢),沙參(三錢),麻仁(三錢),細生地(五錢),麥冬(六錢),郁李仁(二錢),梨汁(一杯沖),地慄汁(一酒杯,沖)
二十八日,伏邪內潰,續出白痧如許,脈較前卻稍和,第二次舌苔未化,不大便。
連翹(二錢,連心),麻仁(三錢),牛蒡子(三錢,炒研),炒銀花(二錢),阿膠(錢半),沙參(三錢),元參(三錢),生甘草(一錢),大生地(五錢),麥冬(六錢)
服此方後,晚間即得大便。
九月初四日,潮熱復作,不大便,燥糞復聚,與增液承氣湯微和之。
元參(五錢),細生地(五錢),麥冬(五錢),甘草(一錢),生大黃(二錢)
服此得黑糞如許,而潮熱退,脈靜。以後一以養陰收功。
陳,二十八歲,左脈洪大數實,右脈陽微,陰陽逆亂,伏暑似瘧,最難即愈。議領邪外出法。
生鱉甲(三兩),青蒿(四錢),桂枝(三錢),麥冬(八錢),焦白芍(三錢),甘草(錢半),沙參(三錢),丹皮(三錢),知母(三錢,炒)
三帖即愈。
十四日,伏暑寒熱已愈,不食不飢不便,胸中痞悶,九竅不和,皆屬胃病。
半夏(五錢),廣皮(錢半),青皮(錢半),桂枝(錢半),鬱金(二錢),生苡仁(五錢),茯苓(五錢),黨參(三錢)
三帖。
十七日,久病真陽虛則膺痛,餘邪化熱則口苦,正氣不復則肢倦。
西洋參(二錢),桂枝(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黃芩炭(錢半),焦白芍(三錢)生薑(二片),廣皮炭(錢半),炙甘草(錢半),大棗(二枚)
白話文:
伏暑
病人服用某方劑後,分四次服用。
二十四日,舌苔變黑的情況好轉,但脈搏仍快,咳嗽持續,腹部輕微脹滿。於是改用杏仁粉、象貝母、鬱金、茯苓、沙參、藿梗、生扁豆、丹皮、生地黃、桔梗、麥冬等藥材煎服,頭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用。
二十五日,夜晚排出黑色大便,潮熱退去,但嘴唇舌頭仍紅。考慮到熱邪傷及陰液,於是採用滋陰的藥方,使用沙參、麥冬、阿膠、炙甘草、炒白芍、生鱉甲、丹皮、元參、生地黃、麻仁、生牡蠣等藥材煎服,共煮八碗水,煎成三碗,分三次服用,另煎一碗,隔天早上服用。
二十六日,再次排出宿便,邪氣已基本清除,但因正氣不足,所以食慾不振,晚上乾咳無痰。於是服用生地黃、阿膠、生白芍、麻仁、炙甘草、牡蠣粉、沙參、麥冬、天冬等藥材,並服用梨汁、藕汁、荸薺汁混合液。
二十七日,因熱邪傷及津液,大便乾燥,略有潮熱,乾咳,舌頭紅腫,於是使用滋陰潤燥的藥方,服用元參、知母、阿膠、沙參、麻仁、生地黃、麥冬、郁李仁,並用梨汁、地栗汁沖服。
二十八日,伏暑邪氣內陷,排出白色痧疹,脈象較前緩和,舌苔未完全消退,未解大便。於是服用連翹、麻仁、牛蒡子、金銀花、阿膠、沙參、元參、生甘草、生地黃、麥冬等藥材。服用後當晚解大便。
九月初四日,潮熱再次發作,未解大便,大便乾燥,於是服用元參、生地黃、麥冬、甘草、生大黃等藥材,服藥後排出黑色大便,潮熱退去,脈象平和。之後以養陰為主。
病人陳某,二十八歲,左脈洪大有力,右脈微弱,陰陽失調,伏暑症狀類似瘧疾,難以快速痊癒,故先以發散邪氣的藥方治療,使用生鱉甲、青蒿、桂枝、麥冬、焦白芍、甘草、沙參、丹皮、知母等藥材,三劑即痊癒。
十四日,伏暑寒熱已癒,但食慾不振,大便不通暢,胸悶,九竅不通,皆屬胃病,於是服用半夏、廣皮、青皮、桂枝、鬱金、生苡仁、茯苓、黨參等藥材,三劑。
十七日,久病導致真陽虛弱,胸痛,餘邪化熱導致口苦,正氣不足導致肢體倦怠,於是服用西洋參、桂枝、茯苓、半夏、黃芩炭、焦白芍、生薑、廣皮炭、炙甘草、大棗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