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暑溫

服二帖。

二十九日,熱未盡退,舌起新白苔,胸痞。暑兼濕熱,不能純治一邊。

銀花(三錢),黃連(錢半),滑石(六錢),連翹(三錢),藿梗(三錢),杏仁泥(五錢),白通草(一錢),生苡仁(五錢),雲苓皮(五錢),白蔻仁(錢半)

煮三杯,分三次服,二帖。

八月初二日,暑熱已退七八,惟十餘日不大便,微有譫語,脈沉。可與輕通陽明,與增液承氣法。

元參(八錢),生大黃(四錢),麥冬(六錢,連心),細生地(六錢)

煮成三杯,先服一杯,約二時許,如不大便,再服第二杯,明早得大便,止後服;否則服第三杯。

初三日,溫病下後宜養陰;暑溫下後宜兼和胃。蓋暑必挾濕,而舌苔白滑故也。脈緩,與外臺茯苓飲意。

茯苓(五錢),厚朴(二錢),半夏(三錢),白蔻皮(錢半),麥冬(五錢),生苡仁(五錢),藿梗(三錢),鬱金(一錢)

暑溫熱退濕存,故嘔,腹不和而舌白苔。

杏仁泥(五錢),厚朴(二錢),白蔻仁(錢半),益智仁(一錢),半夏(五錢),生苡仁(五錢),黃芩(三錢),藿梗(三錢),生薑(三片)

服二帖。

鞠通自醫,丁巳六月十三日,時年四十歲。

先暑後風,大汗如雨,惡寒不可解,先服桂枝湯一帖。為君之桂枝用二兩,盡劑毫無效驗。次日用桂枝八兩,服半劑而愈。

史,男,七歲,癸亥六月十二日,右脈洪大無倫,暑傷手太陰,有逆傳心包之勢,喘渴太甚,煩躁不寧,時有譫語,身熱,議兩清營衛之法。

連翹(一錢,連心),生石膏(三錢),知母(一錢),銀花(二錢),真山連(一錢),生甘草(八分),竹葉(二錢),厚朴(一錢),杏泥(二錢),藿梗(一錢),丹皮(一錢)

日二帖。

十三日,諸症俱減,熱已退,但右脈仍洪,舌黃而滑,嘔未盡除。

銀花(錢半),飛滑石(一錢),真山連(一錢),連翹(錢半,連心),生苡仁(二錢),炒知母(八分),生甘草(八分),鮮荷葉邊(三錢),葦根(三錢),杏泥(錢半)

二帖。

俞,男,三歲,七月初二日,暑濕傷脾,暮夜不安,小兒脈當數,且少腹以下常腫痛,肝腎亦復虛寒;況面色青黃,舌苔白,手心時熱,調理乳食要緊,防成疳疾。議腑以通為補,食非溫不化例。

生苡仁(二錢),姜夏(錢半),厚朴(錢半),炒扁豆(一錢),杏泥(錢半),小枳實(八分)焦曲(錢半),雞內金(一錢),廣皮炭(八分),白蔻仁(四分),煨姜(三片),小茴(一錢炒黑)

四帖。

前證已愈,惟脾尚虛弱,以疏補中焦為主。

田,十四歲,暑溫誤下,寒涼太多,洞泄之後,關閘不藏,隨食隨便,完穀絲毫不化,脈弦。與桃花湯改粥法。

白話文:

暑溫

服用兩帖藥後。

二十九日,熱症尚未完全退去,舌頭上出現新的白色苔,胸部發悶。暑邪夾雜濕熱,無法單純治療其中一方。

處方:銀花三錢、黃連一錢半、滑石六錢、連翹三錢、藿香梗三錢、杏仁泥五錢、白通草一錢、生薏苡仁五錢、雲苓皮五錢、白蔻仁一錢半。

水煎三杯,分三次服用,共兩帖。

八月二日,暑熱已退七八成,但十多天未排便,略有神志不清,脈象沉弱。可以輕輕瀉通陽明經,並使用增液承氣湯的方劑。

處方:元參八錢、生大黃四錢、麥冬六錢(連心)、生地黃六錢。

水煎三杯,先服一杯,約兩小時後,如未排便,再服第二杯;明日清晨排便後,即停止服用;否則再服第三杯。

三日,溫病瀉下後宜養陰;暑溫瀉下後宜兼顧和胃。因為暑邪必定夾雜濕邪,所以舌苔白滑。脈象緩慢,參考外台秘要的茯苓飲的方意。

處方:茯苓五錢、厚朴二錢、半夏三錢、白蔻皮一錢半、麥冬五錢、生薏苡仁五錢、藿香梗三錢、鬱金一錢。

暑溫熱退後濕邪猶存,因此嘔吐、腹部不適且舌苔白滑。

處方:杏仁泥五錢、厚朴二錢、白蔻仁一錢半、益智仁一錢、半夏五錢、生薏苡仁五錢、黃芩三錢、藿香梗三錢、生薑三片。

服用兩帖藥。

鞠通自醫,丁巳年六月十三日,時年四十歲。

先受暑邪後又感受風邪,大汗淋漓,惡寒難解,先服桂枝湯一帖。因為用藥過於溫熱,桂枝用量達兩兩,仍無效。次日加大桂枝用量至八兩,服用半劑便痊癒。

史姓男子,七歲,癸亥年六月十二日,右脈洪大異常,暑邪傷及手太陰經,有邪氣逆傳心包的趨勢,呼吸急促口渴嚴重,煩躁不安,時而神志不清,身體發熱,考慮採用同時清泄營衛之法的方劑。

處方:連翹一錢(連心)、生石膏三錢、知母一錢、銀花二錢、山梔子一錢、生甘草八分、竹葉二錢、厚朴一錢、杏仁泥二錢、藿香梗一錢、丹皮一錢。

一日兩帖。

十三日,諸症狀均減輕,熱退,但右脈仍然洪大,舌苔黃而滑,嘔吐尚未完全消除。

處方:銀花一錢半、滑石一錢(研末)、山梔子一錢、連翹一錢半(連心)、生薏苡仁二錢、知母八分(炒)、生甘草八分、鮮荷葉邊三錢、蘆根三錢、杏仁泥一錢半。

兩帖。

俞姓男子,三歲,七月二日,暑濕傷及脾胃,夜不安寧,小兒脈象應當數而脈象卻偏弱,且腹部以下經常腫痛,肝腎也虛寒;而且面色青黃,舌苔白,手心時有發熱,調理飲食至關重要,預防疳疾。考慮以通腑為補的方法,食物非溫熱不消化。

處方:生薏苡仁二錢、乾薑半錢、厚朴半錢、炒扁豆一錢、杏仁泥半錢、小枳實八分、焦山楂半錢、雞內金一錢、廣皮炭八分、白蔻仁四分、煨薑三片、小茴香一錢(炒黑)。

四帖。

前述症狀已癒,但脾胃仍虛弱,以疏通補益中焦為主。

田姓,十四歲,暑溫誤用瀉下法,寒涼藥物過多,瀉下後,腸胃功能失調,吃什麼拉什麼,食物完全消化不良,脈象弦細。使用桃花湯改為粥劑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