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一 (16)
卷一 (16)
1. 溫疫
大生地(一兩),生鱉甲(五錢),生甘草(四錢),丹皮(三錢),勾藤勾(三錢),生白芍(六錢),生牡蠣(五錢),麥冬(六錢),阿膠(三錢),生龜板(五錢)
煮五杯,分五次服。
十八日,神清改方。
十九日,溫毒日久,諸症漸減,惟脈未靜,應照邪少虛多例,其不盡之邪,付之紫雪可也。
生白芍(四錢),鉤藤(三錢),生鱉甲(五錢),大生地(八錢),麥冬(六錢),生龜板(五錢),炙甘草(三錢),羚羊角(三錢),生牡蠣(五錢),丹皮(四錢),阿膠(三錢)
煮四杯,分四次服。
二十日,病雖漸次就退,伏熱猶未清楚。暫與少加清熱之品。
生白芍(四錢),鉤藤(二錢),次生地(一兩),生甘草(三錢),羚羊角(三錢),丹皮(三錢),麥冬(六錢),生牡蠣(六錢),黃芩(二錢),生鱉甲(四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二十一日,猶有瘛瘲,仍從少陽中求之,再用紫雪丹(一錢),分二次服。
劉,六十歲,癸丑年七月初九日,溫病誤表,津液消亡。本系酒客,熱由小腸下注,溺血每至半盆,已三四日矣。又亡津液,面大赤,舌苔老黃而中黑,唇黑裂,大便七日不下,勢如燎原,與急下以存津液法。
大承氣,減枳樸分量,加丹皮、犀角。
初十日,昨日下後,舌上津液已回,溺血頓止,與清血分之熱。
焦白芍(四錢),犀角(四錢),麥冬(四錢),丹皮(五錢),銀花(五錢),細生地(五錢),生甘草(二錢),天冬(二錢)
十一日,照前方。
十二日,前方加麻仁(三錢)。
十三日,前方四帖。
十七日,邪去七八,已能進粥,陰虛甚於餘邪。
復脈湯去參桂薑棗,二帖。
十九日,照前方加生牡蠣、生鱉甲,二帖。
二十一日,照前方又加生龜板,服二十一帖。
八月初十日,照前方又加海參(二條),鮑魚片(五錢),服二十帖。
史氏,二十七歲,癸丑年七月初一日,溫熱誤汗於前,又誤用龍膽蘆薈等極苦化燥於後,致七月胎動不安,舌苔正黃,爛去半邊,目睛突出眼眶之外,如蠶豆大,與玉女煎加犀角。以氣血兩燔,脈浮洪數極故也。
生石膏(四兩),知母(一兩),炙甘草(四錢),犀角(六錢),京米(一撮),細生地(六錢)麥冬(五錢)
初二日,煩躁稍靜,胎不動,余如故。照前方再服三帖。
初五日,大便不通,小便數滴而已,溺管痛,舌苔黑,唇黑裂,非下不可。雖有胎,經云:有故無殞,故無殞也。
生大黃(六錢),元明粉(四錢),川樸(一錢),枳實(一錢)
煮兩杯,分二次服,得快便即止。
初六日,下後脈靜身涼,目睛漸收,與甘寒柔潤。
初十日,復脈湯去剛藥。
十四日,復脈加三甲。
白話文:
[溫疫]
第一位病人劉氏(60歲)的治療過程:
七月初九日,劉氏因溫病誤治,導致津液耗竭。因嗜酒,熱邪下注小腸,連續三四天便血,每次半盆。此外,還出現津液不足、面部潮紅、舌苔黃厚並中央發黑、嘴唇乾燥裂開、大便秘結七日等症狀,病情危急,需急下存津。於是使用了大承氣湯,減量枳實,並加入丹皮和犀角。
初十日,服藥後舌苔上的津液恢復,便血停止,遂改用清熱涼血的藥方。
十一日至十三日,連續服用清熱涼血藥方,其中十二日加了麻仁。
十七日,病情好轉,已能進食稀粥,但陰虛較重。改用去掉了人參、桂枝、生薑、大棗的復脈湯。
十九日至二十一日,繼續服用復脈湯,並加入生牡蠣、生鱉甲,最後又加了生龜板。
八月初十日,在原方基礎上加入海參和鮑魚片。
第二位病人史氏(27歲)的治療過程:
七月初一日,史氏因溫熱病誤汗,後又誤服龍膽、蘆薈等苦寒燥藥,導致懷孕七月胎動不安,舌苔黃厚並腐爛一半,眼睛突出如蠶豆大小。因此使用玉女煎加犀角,以治療氣血兩燔,脈象浮洪數疾的症狀。
初二日,煩躁減輕,但胎兒仍未動,其他症狀如故,繼續服用玉女煎。
初五日,大便秘結,小便量少,尿道疼痛,舌苔發黑,嘴唇乾燥裂開,必須使用攻下法。儘管懷孕,但基於「有故無殞」的醫理,還是使用了大黃、元明粉、川樸、枳實等攻下藥。
初六日,服藥後脈象平穩,身體涼爽,眼睛突出情況好轉,改用甘寒滋潤的藥方。
初十日,服用去掉了辛辣燥烈藥物的復脈湯。
十四日,在復脈湯中加入三甲(指龜板、鱉甲、牡蠣)。
文中提及的藥方組成(各時間點的藥方成分以當時所記載為準):
文中多次提及不同的藥方,並根據病情調整藥材種類和劑量,具體成分和劑量請參考原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僅為對古代醫案的現代白話文翻譯,並不代表現代醫學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任何疾病都應該諮詢專業醫生,切勿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