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五 (2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5)

1. 頭痛

五月初二日,此時無扁豆花為引,改用鮮荷葉邊煎湯為引亦可。少陽絡熱,誤用峻補陽氣,以致頭目左半麻木發癢,耳後癰腫,發為馬刀。現在六脈沉洪而數,頭目中風火相扇,前用羚羊角散法,雖見小效,而不能大愈。議加一煎方,暫清腦戶之風熱,其散方仍用勿停。

苦桔梗,側柏葉炭,荷葉邊(一枚,鮮),辛夷,生苓,黑山梔(五錢,大便溏去之),蒼耳子(炒),桑葉,連翹(連心),茶菊

六月初三日,細閱病狀,由少陽移於陽明,加:

生石膏(一兩),知母(三錢),葛根(三分)

十二日,偏頭痛系少陽膽絡病,醫者誤認為虛,而用鹿茸等峻補其陽,以致將少陽之熱,移於陽明部分,項腫牙痛,半邊頭臉腫痛,目白睛血赤,且閉不得開,如溫毒狀,舌苔紅黃,六脈沉數有力。議與代賑普濟散,急急兩清少陽陽明之熱毒。

代賑普濟散十包,每包五錢。用鮮蘆根煎湯,水二杯,煮成一杯。去渣先服半杯,其下半杯噙化,得稀涎即吐之。一時許再煎一包,服如上法。

十六日,舌黃更甚,脈猶數,腫未全消,目白睛赤縷,自下而上,其名曰倒垂簾,治在陽明,不比自上而下者,治在太陽也。

代賑普濟散,每日服五包,嚥下大半,漱吐小半。每包生石膏三錢,煎成一小碗,服二日。外以不去心麥冬一兩,分二次煎代茶。

十八日,今日偏頭痛甚,且清少陽之絡,其消腫之普濟散加石膏,午前服一包,余時服此方,三次三杯。

羚羊角(一錢),丹皮(一錢),銀花(一錢),犀角(八分),茶菊(一錢),刺蒺藜(六分),凌霄花(一錢),鉤藤(六分),苦桔梗(八分),桑葉(一錢),連翹(一錢),生甘草(四分)

兩杯半水,煎一杯,頓服之,日三帖。

二十日,大便結,加元參二錢,溏則去之。

二十三日,經謂脈有獨大獨小,獨浮獨沉,斯病之所在也。茲左關獨大獨浮,膽陽太旺,清膽絡之藥,已服過數十帖之多,而膽脈尚如是之旺。絡藥清輕上浮,服至何日是了?議膽無出路,借小腸以為出路,小腸火腑,非苦不通,暫與極苦下奪法。然此等藥可暫而不可久,恐化燥也。

洋蘆薈(二錢),龍膽草(三錢),胡黃連(二錢),真雅連(二錢),麥冬(五錢,不去心),丹皮(五錢),秋石(一錢)

二十六日,前方服二帖,左關獨大獨浮之脈已平。續服羚羊角散一天,代賑普濟散一天,目之赤縷大退,其耳後之馬刀,堅硬未消。仍服代賑普濟散,日四五次。

七月初一日,脈沉數,馬刀之堅結未消,少陽陽明經脈受毒之處,猶然牽拉板滯。議外面改用水仙膏敷患處,每日早服羚羊角散一帖,已午後服代賑普濟散四包。

初九日,服前藥喉嚨較前清亮,舌苔之黃濁,去其大半,脈漸小仍數,里症日輕,是大佳處。外症以水仙膏拔出黃瘡少許,毒氣仍未化透,仍須急急再敷,務斯拔盡方妙。至於見功遲緩,乃前此誤用峻補之累,速速解此重圍,非旦晚可了。只好寧耐性情,寬限令其自化,太緊恐致過剛則折之虞。

白話文:

頭痛

五月二日,因無扁豆花可用,改用鮮荷葉邊煎湯引藥。病人少陽經絡熱盛,誤用溫補陽氣的藥物,導致左半邊頭面麻木發癢,耳後長腫塊(形似馬刀)。現脈象沉而有力,脈搏數次,頭面因風火交盛而疼痛。之前用羚羊角散治療,雖略見效,但未痊癒。建議加服一方,暫時清泄腦部的風熱,原來的羚羊角散仍需繼續服用。

處方:苦桔梗、側柏葉炭、鮮荷葉邊(一片)、辛夷、生白術、黑山梔(五錢,若大便溏瀉則減量或不用)、炒蒼耳子、桑葉、連翹(帶心)、茶菊。

六月三日,仔細觀察病情,發現由少陽經轉移到陽明經,故加藥:生石膏(一兩)、知母(三錢)、葛根(三分)。

六月十二日,頭痛偏在一側,屬於少陽膽經絡病,醫生誤認為是虛證,使用了鹿茸等溫補陽氣的藥物,導致少陽經的熱邪轉移到陽明經,出現頸項腫痛、牙痛、半邊臉腫痛、眼白充血、睜不開眼等症狀,類似溫毒,舌苔紅黃,脈象沉而有力,脈搏數次。建議服用代賑普濟散,迅速清除少陽、陽明經的熱毒。

代賑普濟散十包,每包五錢,用鮮蘆根煎湯,水二杯,煎成一杯。去渣後先服半杯,剩餘半杯含在口中,待產生稀涎後吐出。約一小時後再煎一包,服用方法同上。

六月十六日,舌苔發黃更甚,脈搏仍數次,腫脹未完全消退,眼白充血呈紅色絲狀,由下向上,稱為「倒垂簾」,此症屬於陽明經病證,與由上而下的不同(由上而下者屬於太陽經病證)。

繼續服用代賑普濟散,每日五包,吞服大部分,少量含漱後吐出。每包加生石膏三錢,煎成一小碗,服用兩日。另以不去心麥冬一兩,分二次煎服,代茶飲用。

六月十八日,今日偏頭痛加劇,需清泄少陽經絡,消腫的普濟散中繼續加石膏,上午服用一包,其餘時間服用下述方劑,一日三次,每次一杯半。

處方:羚羊角(一錢)、丹皮(一錢)、銀花(一錢)、犀角(八分)、茶菊(一錢)、刺蒺藜(六分)、凌霄花(一錢)、鉤藤(六分)、苦桔梗(八分)、桑葉(一錢)、連翹(一錢)、生甘草(四分)。 兩杯半水煎成一杯,頓服,一日三劑。

六月二十日,大便秘結,加元參二錢;若大便溏瀉則減量或不用。

六月二十三日,脈象出現獨大獨小、獨浮獨沉的現象,說明病情所在。現左關脈獨大獨浮,說明膽陽太旺,雖然已服用大量清泄膽經絡的藥物,但膽脈仍如此旺盛。清泄經絡的藥物輕浮,不知何時才能見效?考慮到膽經氣機不通暢,可借助小腸經疏通。小腸屬火,非苦味藥物難以通利,暫時採用苦寒瀉下的方法治療。但此類藥物只能短期服用,長期服用恐傷津耗氣。

處方:洋蘆薈(二錢)、龍膽草(三錢)、胡黃連(二錢)、真雅連(二錢)、麥冬(五錢,不去心)、丹皮(五錢)、秋石(一錢)。

六月二十六日,服用上方兩劑後,左關脈獨大獨浮的現象已平復。繼續服用羚羊角散一日,代賑普濟散一日,眼白充血的紅色絲狀已明顯減退,但耳後腫塊仍堅硬未消。繼續服用代賑普濟散,一日四五次。

七月一日,脈象沉而數次,耳後腫塊堅硬未消,少陽、陽明經脈受毒的部位仍牽拉疼痛。建議外用塗抹水仙膏於患處,每日清晨服用羚羊角散一劑,午后服用代賑普濟散四包。

七月九日,服用上述藥物後,咽喉比之前清爽,舌苔黃濁已減輕大半,脈象漸弱但仍數次,裡症逐漸減輕,這是很好的現象。外用方面,水仙膏已拔出少量黃色膿液,但毒氣未完全化解,仍需繼續敷貼,務必將毒氣完全拔出。見效緩慢是因之前誤用溫補藥物的後果,需迅速解開此困境,不能耽誤。應耐心等待,讓病情自行緩解,過於急切反而可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