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一 (13)
卷一 (13)
1. 溫疫
連翹(二錢),銀花(二錢),藿香葉(錢半),薄荷(一錢),元參(錢半),牛蒡子(二錢),鬱金(二錢),杏仁泥(二錢),豆豉(二錢),蘆根(三把)
水三杯,煮一杯,日三服。
十九日,其人素有痰飲,又以客氣加臨,身熱,苔黃,脈數,思涼,為溫病。昨用辛涼芳香,今日大便後,病勢仍未除。仍須辛涼解散。《金匱》所謂先治新病,舊病當後治也,但當迴護痰飲耳!
生石膏(四錢),杏仁粉(三錢),連翹(三錢),蘆根(二錢),鬱金(一錢),牛蒡子(二錢)薄荷(八分),藿梗(錢半),生甘草(一錢)
今晚明早共三帖。
二十日,病勢雖較前稍減,脈體亦小,黃苔亦徹。但寒從左升,熱從入分,寒少熱多,頗似溫瘧。議白虎桂枝法,加青蒿等,使陷下之邪,一齊湧出,庶不致纏綿日久,坐耗真元也。
煅石膏(三錢),知母(錢半,炒黑),甘草(一錢),桂枝(三錢),京米(一撮),青蒿(八分)
二十一日,痰飲是本病,溫熱是客氣。客氣易退,本病難除。現在客氣已減六七,脅下常痛引痛,系痰飲為患。大溫大涼,皆在難施之際。仍議以辛而微涼者,清不盡之邪,復以芳香降氣開痰止痛。如下半日渴思涼飲,仍如石膏三錢。
降香末(三錢),蘇子霜(二錢),制香附(三錢),連翹(二錢),杏仁泥(三錢),銀花(三錢),旋覆花(三錢,包),鬱金(二錢)
二十二日,脈靜身涼,舌苔悉退,溫熱已盡。惟余痰飲脅痛,一以宣通懸飲為法。
生香附(二錢),降香末(三錢),廣皮(錢半),旋覆花(三錢,包),小茴香(三錢),半夏(四錢),蘇子霜(二錢),鬱金(二錢),杏仁泥(三錢)
甘瀾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明早一帖。
二十三日,今日大便後,面微赤,脈微大,舌微苔,胸中熱思涼飲,又有餘邪上泛之故。議芳香之中,仍稍加辛涼。
旋覆花(三錢,包),杏仁泥(五錢),連翹(二錢),降香末(二錢),小枳實(三個),銀花(三錢),生香附(二錢),鬱金(二錢),蘆根(三把)
二十四日,猶有餘熱,舌苔未化,仍用前法。但小便不禁,去枳實。
二十五日,脈靜身涼,惟頭微熱,餘邪已去八九,一以宣肺透飲為主。須能入脅者宜之。
杏仁泥(三錢),鬱金(二錢),茯苓(二錢),旋覆花(三錢),藿梗(三錢),降香末(二錢)生香附(三錢)
甘瀾水五杯,煮成兩杯,分二次服。
三月初四日,食復,脈弦細而滑,脅痛脹,舌苔重濁,不思食。其人本有痰飲,與兩和肝胃法。
旋覆花(三錢),青皮(錢半),鬱金(二錢),制香附(半錢),廣皮炭(錢半),紅曲(八分)降香末(三錢),半夏(三錢),神麯炭(二錢)
白話文:
溫疫
第一天:患者服用連翹、銀花、藿香葉、薄荷、元參、牛蒡子、鬱金、杏仁泥、豆豉、蘆根等藥材煎服。
第二天:患者原有痰飲,今加溫病,症狀為發熱、舌苔黃厚、脈搏快速、口渴想喝涼水。昨日服用辛涼芳香之藥,今日大便後症狀未見好轉,仍需繼續服用辛涼解表之藥。需注意保護患者原有的痰飲。改用生石膏、杏仁粉、連翹、蘆根、鬱金、牛蒡子、薄荷、藿梗、生甘草等藥材,分三次服用。
第三天:病情略有好轉,但仍有寒熱交雜症狀,類似溫瘧。決定使用白虎加桂枝湯加青蒿,以使邪氣排出。處方:煅石膏、知母、甘草、桂枝、京米、青蒿。
第四天:痰飲為本病,溫熱為客邪。客邪已退大半,但脅下疼痛,仍為痰飲所致。不宜服用過於溫熱或寒涼之藥。改用辛涼之藥清解餘邪,並用芳香之藥降氣、開痰、止痛。如仍口渴想喝涼水,則加用石膏。處方:降香、蘇子霜、制香附、連翹、杏仁泥、銀花、旋覆花、鬱金。
第五天:脈象平和,身體涼爽,舌苔已退,溫熱已除。僅剩痰飲導致的脅痛,改用宣通水飲之法。處方:生香附、降香、廣皮、旋覆花、小茴香、半夏、蘇子霜、鬱金、杏仁泥。
第六天:大便後,面部微紅,脈象稍大,舌苔略現,胸中發熱,口渴,有餘邪未盡。在芳香之藥中加入少許辛涼藥。處方:旋覆花、杏仁泥、連翹、降香、小枳實、銀花、生香附、鬱金、蘆根。
第七天:仍有餘熱,舌苔未退,繼續服用昨日藥方,但因小便失禁,去除枳實。
第八天:脈象平和,身體涼爽,僅頭部微熱,餘邪已去大半,以宣肺透飲為主,藥物需能到達脅肋部位。處方:杏仁泥、鬱金、茯苓、旋覆花、藿梗、降香、生香附。
三月初四:恢復進食,脈象弦細滑,脅痛脹滿,舌苔厚膩,不想吃東西。患者原有痰飲,採用調和肝胃之法。處方:旋覆花、青皮、鬱金、制香附、廣皮炭、紅曲、降香、半夏、神麴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