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一 (12)
卷一 (12)
1. 溫疫
十九日,照前方再服一帖。
二十日,渴止脈靜身涼,用復脈法。
楊,甲子年四月初四日,溫病自汗,脈浮芤,神氣昏霿,時有譫語,可先服牛黃丸二丸,繼以人參白虎湯。
生石膏(八兩,先煎),洋參(四錢),知母(四兩),京米(二合),炙甘草(一兩)
神清止牛黃丸,熱退止石膏。不然俱再作服。
初五日,於前方內加洋參(四錢),共成八錢。
初六日,大用白虎,脈為斂戢,熱未全退,咳而腹痛,議甘苦合化陰氣法。
麥冬(六錢),生甘草(二錢),沙參(三錢),杏仁粉(五錢),連翹(三錢),細生地(五錢)黃芩(三錢),銀花(三錢),知母(三錢),黃連(二錢)
今日晚服一帖,明早一帖,每帖煮二碗。
初七日,今日脈少斂,但手心熱甚於手背,溫熱未淨,而津液已虧。用存陰退熱法,兼潤肺燥。
沙參(八錢),桑葉(三錢),麥冬(二兩),柏子霜(三錢),細生地(一兩),丹皮(六錢),知母(六錢),生甘草(五錢),元參(五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
初十日,脈復大而芤。
生石膏(二兩),知母(八錢),甘草(六錢),京米(一撮),洋參(二錢),麥冬(八錢),細生地(六錢)
五杯水煮兩杯,分二次服。渣如上法。
十一日,脈勢火斂,但手心熱甚,應治里。議熱淫於內,治以甘苦,佐以鹹寒。
炒知母(三錢),甘草(三錢),細生地(六錢),生鱉甲(八錢),麥冬(八錢),生牡蠣(五錢),黃芩炭(二錢)
頭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
十二日,脈復浮大而芤,前方去二甲黃芩,加石膏、洋參。
十三日,脈少斂,熱未淨,左脈仍空大,用存陰退熱法。
細生地(八錢),丹皮(五錢),元參(四錢),白芍(六錢),麥冬(一兩),桑葉(三錢),知母(三錢)
煎四碗,日三服,夜一服。
十四日,邪少虛多,且左大為下焦血分,非右大可比。議復脈法,復胃中之陰,漸有驅邪之勢。
炙甘草(五錢),阿膠(三錢),麥冬(六錢),麻仁(三錢),生白芍(六錢),大生地(六錢)生鱉甲(六錢),生牡蠣(六錢),知母(四錢)
頭煎水八碗,煎成三碗,二煎一碗。日三服,夜一服。
十八日,服前方。
五月初五日,溫病愈後十五日,未服真元,復中暑溫卒厥,俗名暑風,治在厥陰足少陽。
桑葉(二錢),杏仁泥(錢半),羚羊角(二錢),菊花(二錢),銀花(二錢),連翹(二錢),鉤藤(錢半),生甘草(一錢),荷葉邊(三錢)
日三帖。
岳,七十八歲,二月十八日,右脈大於左,滑而且數,舌苔老黃,渴欲涼飲。診尺篇,所謂尺膚熱為溫病者是也。法宜辛涼解肌,合芳香化濁。切忌辛溫發表,甘熱溫里。
白話文:
溫疫
四月十九日,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
四月二十日,口渴停止,脈象平穩,身體涼爽,採用復脈法治療。
楊某,甲子年四月初四日,患溫病,自汗,脈象浮弱,精神昏迷,時而說胡話,先服用牛黃丸兩丸,然後服用人參白虎湯。藥方如下:生石膏(八兩,先煎),西洋參(四錢),知母(四錢),粳米(二合),炙甘草(一兩)。如果神志清醒就停服牛黃丸,退熱就停服石膏。否則繼續服用。
四月初五日,在之前的藥方中加入西洋參(四錢),共計八錢。
四月初六日,大量服用白虎湯,脈象趨於平穩,但熱症未完全消退,伴有咳嗽和腹痛,考慮用甘苦藥物化解陰氣的方法治療。藥方如下:麥冬(六錢),生甘草(二錢),沙參(三錢),杏仁粉(五錢),連翹(三錢),生地黃(五錢),黃芩(三錢),金銀花(三錢),知母(三錢),黃連(二錢)。晚上服用一劑,第二天早上再服用一劑,每劑煎煮兩碗。
四月初七日,脈象略微平穩,但手掌心比手背熱得多,溫熱症狀未完全消失,而體液已不足。採用存陰退熱法,同時滋潤肺燥。藥方如下:沙參(八錢),桑葉(三錢),麥冬(二兩),柏子霜(三錢),生地黃(一兩),丹皮(六錢),知母(六錢),生甘草(五錢),元參(五錢)。煎煮四碗,分四次服用。
四月初十日,脈象再次浮大而虛弱。藥方如下:生石膏(二兩),知母(八錢),甘草(六錢),粳米(少許),西洋參(二錢),麥冬(八錢),生地黃(六錢)。五杯水煎煮成兩杯,分二次服用,藥渣同法處理。
四月十一日,脈象平穩,但手掌心依然很熱,應當治療裡證。考慮到熱邪侵犯內部,用甘苦藥物治療,輔以鹹寒藥物。藥方如下:炒知母(三錢),甘草(三錢),生地黃(六錢),生鱉甲(八錢),麥冬(八錢),生牡蠣(五錢),黃芩炭(二錢)。第一次煎煮三杯,第二次煎煮一杯,分四次服用。
四月十二日,脈象再次浮大而虛弱,之前的藥方去除鱉甲和黃芩,增加石膏和西洋參。
四月十三日,脈象略微平穩,但熱症未消退,左脈仍然浮大而虛弱,採用存陰退熱法。藥方如下:生地黃(八錢),丹皮(五錢),元參(四錢),白芍藥(六錢),麥冬(一兩),桑葉(三錢),知母(三錢)。煎煮四碗,每天三次,晚上一次。
四月十四日,邪氣減少,體虛明顯,而且左脈浮大,屬於下焦血虛,與右脈不同。考慮使用復脈法,恢復胃中陰氣,逐漸驅除邪氣。藥方如下:炙甘草(五錢),阿膠(三錢),麥冬(六錢),麻仁(三錢),生白芍藥(六錢),生地黃(六錢),生鱉甲(六錢),生牡蠣(六錢),知母(四錢)。第一次煎煮八碗水,煎成三碗,第二次煎煮一碗。每天三次,晚上一次。
四月十八日,服用之前的藥方。
五月初五日,溫病痊癒後十五天,未服用補益藥物,再次中暑而昏厥,俗稱暑風,應當治療厥陰足少陽經。藥方如下:桑葉(二錢),杏仁泥(半錢),羚羊角(二錢),菊花(二錢),金銀花(二錢),連翹(二錢),鉤藤(半錢),生甘草(一錢),荷葉邊(三錢)。每天服用三劑。
岳某,七十八歲,二月十八日,右脈比左脈大,脈象滑數,舌苔黃厚,口渴欲飲涼水。根據《脈經》所述,尺脈熱為溫病,應該用辛涼解肌,合芳香化濁的藥物治療,切忌使用辛溫發散,甘熱溫裡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