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一 (11)
卷一 (11)
1. 溫疫
焦白芍(五錢),炒玉竹(二錢),炙草(二錢),麥冬(五錢),元參(三錢),沙參(三錢),大生地(五錢),丹皮(三錢)
陳氏,甲子年四月初三日,溫病誤汗七次,以致心陽受傷,邪入心包,神昏不語,膈上之邪,仍然不解。非芳香化濁,能入心包者,不足以救之。
牛黃丸三丸,約一時服一丸。服後如神仍不清不語,再服二三丸。
前方用芳香開膻中,是治邪法。恐老年陰氣告竭,自汗而脫,再用復脈法護陰,是固正法。二更後服。
炙甘草(三錢),生地(五錢),丹皮(三錢),白芍(三錢),生鱉甲(六錢),麥冬(六錢),阿膠(二錢),麻仁(三錢),元參(五錢)
初四日,老年溫病日久,誤用風藥過多,汗出傷津,以致大便堅結不下,口乾舌黃,系陽明症,當下之。但氣血久虛,恐不任承氣。議增液湯,一面增液而補正,一面去積聚以驅邪,增水行舟計也。
元參(兩半),次生地(兩半),麥冬(一兩二錢,連心)
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不便再服,便後服前方一帖。
初五日,脈仍有力,舌黃黑,仍有宿糞未淨,再服增液一帖。
元參(兩六錢),細生地(二兩),麥冬(二兩)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初六日,大便後仍用二甲復脈法,以復其喪失之真陰。
炙甘草(六錢),大生地(八錢),炒白芍(六錢),阿膠(一錢),麻仁(三錢),麥冬(八錢)沙參(三錢),牡蠣(五錢),鱉甲(五錢)
濃煎三碗,零星緩服。
於,溫病誤表,面赤神昏譫語,肢掣肉瞤。先用牛黃丸清包絡之邪。
牛黃丸(三粒)
湯藥用麥冬、生地等味。
十三日,今日脈浮,鼻息太粗,粗甚則為喘矣。溫病大忌喘促,恐化源絕也。再手指與臂,時時掣動,瘛瘲之象也。勉與玉女煎法。
細生地(五錢),大生地(五錢),生石膏(一兩),元參(五錢),知母(三錢),生甘草(二錢),麥冬(一兩),丹皮(五錢)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煎一碗服。
十四日,前方沃法也,今日仍用,加:
石膏(五錢),犀角(三錢),以清包絡而護腎水。
十五日,脈浮為邪氣還表,渴甚加石膏。
連翹(五錢),銀花(五錢),生石膏(一兩六錢),犀角(三錢),麥冬(一兩),知母(三錢),甘草(二錢),細生地(六錢)
今日一帖,明日渴甚服二帖。渴止服一帖,不熱不渴,或去石膏。
十七日,溫病誤治日久,上焦之熱未淨,下焦之液已虧,用清上實下法。
細生地(五錢),大生地(五錢),麥冬(六錢),生鱉甲(六錢),知母(五錢),石膏(八錢)甘草(三錢),牡蠣(五錢),丹皮(五錢),生白芍(三錢)
明日熱全退不渴,去石膏,即不退全,不渴思涼飲,亦去。假使病如今日,方亦如今日。頭煎二碗,二煎一碗。
白話文:
溫疫
四月三日,病人陳氏,因溫病誤汗七次,導致心陽受損,邪氣入侵心包,神志昏迷,不說話,膈上邪氣仍未消除。只有芳香化濁、能進入心包的藥物才能治療。先服用牛黃丸三丸,約一小時服用一丸。如果服用後神志仍不清醒,不說話,再服用二到三丸。
之前的處方使用芳香之品疏通胸膈,這是治療邪氣的方法。但擔心老年人陰氣不足,因出汗而虛脫,因此再用復脈法護養陰氣,這是扶正固本的方法。在二更後服用。
四月四日,老年人溫病久治不愈,誤服風寒藥過多,汗出傷津,導致大便秘結,口乾舌燥發黃,這是陽明症,應該瀉下。但因氣血久虛,擔心承受不住承氣湯的瀉下之力,因此改用增液湯,一方面增液以補益正氣,一方面去除積聚以驅除邪氣,如同增水使船行進。
四月五日,脈象仍然有力,舌苔黃黑,仍有宿便未排乾淨,再次服用增液湯。
四月六日,大便通暢後,再用二甲復脈法,以恢復損失的真陰。
四月十三日,今日脈象浮,呼吸急促,呼吸急促則為喘,溫病最忌喘促,擔心病情危急。手指和手臂時時抽動,這是瘛瘲的症狀。使用玉女煎加減。
四月十四日,昨日的處方繼續使用,並增加石膏、犀角,以清利心包,保護腎水。
四月十五日,脈象浮,表示邪氣仍在體表,口渴加重,再加石膏。
今日一劑,明日若口渴加重則服用兩劑。口渴止後服用一劑,若不發熱、不口渴,則可去除石膏。
四月十七日,溫病久治不愈,上焦的熱邪未清,下焦的津液已虧損,使用清上實下之法。
明日若熱邪全退,不口渴,則去除石膏;若熱邪未全退,不口渴但想喝涼水,也去除石膏。如果病情與今日相同,處方也與今日相同。頭煎取二碗,二煎取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