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一 (10)
卷一 (10)
1. 溫疫
生石膏(一兩),桑葉(五錢),知母(五錢),牛蒡子(五錢),連翹(六錢),元參(一兩),銀花(六錢),人中黃(三錢)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
初七日,疫後肢痹。
杏仁泥(三錢),連翹(三錢),石膏(六錢),銀花(二錢),防己(三錢),生甘草(一錢),廣鬱金(錢半)
十一日,肢痹。
桂枝(三錢),生薏仁(三錢),生石膏(五錢),防己(三錢),杏仁泥(三錢),片子薑黃(三錢),海桐皮(二錢)
溫熱復作,身熱身痛,舌苔重濁,忌羌防柴葛,議辛涼合芳香法。
荊芥穗(五錢),元參(三錢),藿香葉(二錢),薄荷(三錢),豆豉(三錢),連翹(六錢),苦桔梗(六錢),銀花(八錢),甘草(三錢),牛蒡子(三錢),鬱金(三錢)
共為細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
大渴思涼飲,大汗如注,脈數急,非辛涼重劑,不足以解之。
生石膏(二兩),知母(五錢),麥冬(一兩),生甘草(三錢),細生地(一兩),連翹(三錢)銀花(三錢),桑葉(二錢)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用辛涼重劑,大熱已解,脈小數,以養陰清解餘邪立法。
麥冬(八錢),丹皮(三錢),細生地(五錢),知母(二錢),生甘草(二錢),元參(五錢)
煮法如前。
甘,五歲,壬申年六月十八日,溫熱七日不退,渴思涼飲,脈仍洪浮而長,急宜辛涼退熱,加入芳香化濁,最忌羌防柴葛發表。腹痛者,穢濁也。勿認作寒,用溫藥。
連翹(六錢),牛蒡子(三錢),銀花(六錢),石膏(六錢),廣鬱金(三錢),藿香葉(三錢)苦桔梗(六錢),豆豉(三錢),知母(二錢),人中黃(二錢),黃芩(二錢),丹皮(二錢)
共為粗末,分六包,約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十九日,熱稍減,脈勢亦減過半,氣分尚未解透,血分亦有邪耳!今用玉女煎加芳香法。
麥冬(一兩),知母(三錢),細生地(八錢),鬱金(錢半),丹皮(六錢),豆豉(一錢),生甘草(三錢),元參(六錢),生石膏(六錢)
煮成三茶杯,渣再煎一茶杯,每服一杯,分四次服。
二十日,幼童溫病,熱退七八,以存陰退熱,為第一要著。
麥冬(二兩),生甘草(一錢),細生地(八錢),知母(錢半),元參(兩半),丹皮(三錢)
頭煎兩茶杯,二煎一茶杯,三次服。
二十一日,熱漸退,手心熱特甚,陰傷之象,用存陰法。
大生地(五錢),焦白芍(三錢),細生地(五錢),麻仁(三錢),丹皮(三錢),炙草(三錢)沙參(三錢),麥冬(六錢)
二十三日,幼童熱病退後,一以存陰為主,最忌與枳樸開胃,黃芩清餘熱,醫者誠能識此,培養小兒不少矣。
白話文:
溫疫
第一天:使用生石膏、桑葉、知母、牛蒡子、連翹、元參、銀花、人中黃等藥材混合研磨成粗末,分成八包,每次服用一包。
第七天:疫病痊癒後出現肢體麻痺,使用杏仁泥、連翹、石膏、銀花、防己、生甘草、廣鬱金等藥材。
第十一天:肢體麻痺持續,使用桂枝、生薏仁、生石膏、防己、杏仁泥、片子薑黃、海桐皮等藥材。
溫熱症狀再次出現,伴隨身熱身痛、舌苔厚膩,禁忌使用羌活、防風、柴胡、葛根,改用辛涼與芳香藥物組合治療。使用荊芥穗、元參、藿香葉、薄荷、豆豉、連翹、苦桔梗、銀花、甘草、牛蒡子、鬱金等藥材混合研磨成細末,分成八包,每次服用一包,並用蘆根湯煎服。
病人出現大渴想喝涼飲、大量出汗、脈搏頻數急促的症狀,需要使用辛涼性較強的藥物治療。使用生石膏、知母、麥冬、生甘草、生地黃、連翹、銀花、桑葉等藥材煎成三碗,分三次服用。
使用辛涼性較強的藥物後,高熱消退,脈搏微弱頻數,轉而使用養陰清解餘邪的藥方。使用麥冬、丹皮、生地黃、知母、生甘草、元參等藥材,煎煮方法同前。
五歲兒童,在壬申年六月十八日患溫熱病,持續七天未退,伴隨大渴想喝涼飲,脈搏洪大浮長,需使用辛涼藥物退熱,並加入芳香藥物化解濁氣,禁忌使用羌活、防風、柴胡、葛根等發散藥物。腹痛是穢濁之氣,不能誤認為寒症而使用溫熱藥物。使用連翹、牛蒡子、銀花、石膏、廣鬱金、藿香葉、苦桔梗、豆豉、知母、人中黃、黃芩、丹皮等藥材混合研磨成粗末,分成六包,每次服用一包,並用蘆根湯煎服,去渣服用。
十九日:發熱稍減,脈搏減弱,但氣分邪氣未盡消除,血分亦有邪氣,使用玉女煎加芳香藥物治療。使用麥冬、知母、生地黃、鬱金、丹皮、豆豉、生甘草、元參、生石膏等藥材煎成三茶杯,再用藥渣煎一茶杯,分四次服用。
二十日:兒童溫病,發熱已退大半,以滋陰退熱為主要治療策略。使用麥冬、生甘草、生地黃、知母、元參、丹皮等藥材。
二十一日:發熱逐漸消退,但手心發熱明顯,屬於陰虛之症,使用滋陰藥物治療。使用生地黃、焦白芍、生地黃、麻仁、丹皮、炙甘草、沙參、麥冬等藥材。
二十三日:兒童發熱已退,以滋陰為主,禁忌使用枳實、厚樸等開胃藥物,黃芩則用於清解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