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五 (18)
卷五 (18)
1. 痙(太陽所至)
濃煎。
初七日,脈仍不數,大便猶溏,但舌苔微黃,神氣漸復,不似前虛寒太甚之象,宜退剛藥,少進柔藥。醫經謂上守神,粗守形,兵法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此之謂也。
人參(三分),麥冬(一錢,米炒),茯苓(一錢),整蓮子(一錢),於朮(一錢,炒),白芍(一錢,炒),炙甘草(七分),陳皮(四分,鹽炒黑)
初九日,諸證漸退,神氣亦佳,但舌上覆起重濁之白苔,乳濕之過,暫停參藥,且用疏補法。
生苡仁(錢半),整蓮子(一錢),麥冬(一錢,帶心),厚朴(五分),茯苓(一錢),焦神麯(八分),木香(四分),廣皮炭(五分)
張,十三歲,乙酉六月初三日,脈沉細而弱,舌苔白,滑幼童體,厚純然濕邪致,痙一年有餘。
蒼朮炭(三錢),雲苓皮(五錢),川椒炭(三分),白蔻仁(一錢),生苡仁(六錢),廣皮(三錢),桂枝(三錢)
四帖。
初八日,痙症發來漸稀,效不更方。
八帖。
十六日,脈至沉至細至緩,舌白滑甚,濕氣太重,故效而不愈。於前方中加劫濕而通補脾陽之草果,調和營衛之桂枝、白芍、甘草。
五帖。
二十一日,痙症脈沉細,舌白滑,與濕淡法,發來漸稀,未得除根,於前方內去剛燥,加化痰。
桂枝(四錢),苡仁(五錢),半夏(六錢),白芍(三錢,炒),益智子(二錢),炙甘草(一錢),廣皮(三錢),雲苓(五錢),薑汁(三匙,沖)
二十五日,服前方四帖已效,舌苔仍然白滑,六脈陽微,照前方再服四帖。
二十九日,前方已服四帖,諸症皆安,惟痰尚多,再四帖。
七月初九日,前方又服九帖,痙症只發一次甚輕,已不嘔吐,痰尚多,脈甚小,照前方再服。
白話文:
痙症(太陽經循行路線)
一開始用濃煎法治療。
七月初七日,脈象仍然不快,大便仍然稀溏,但舌苔略微發黃,精神狀況逐漸恢復,不像之前那樣虛寒嚴重,因此應該減少攻邪的藥物,改用一些滋補的藥物。醫書上說,治療要先顧及精神,其次才是形體;兵法上說,看到有利的形勢就進攻,遇到困難就撤退,這就叫做審時度勢。
處方:人參(三分),麥冬(一錢,米炒),茯苓(一錢),蓮子(一錢),蒼朮(一錢,炒),白芍(一錢,炒),炙甘草(七分),陳皮(四分,鹽炒黑)
七月初九日,各種症狀逐漸減輕,精神也很好,但是舌苔上覆蓋著厚重的白苔,顯示體內濕氣過重,暫時停止服用人參,改用疏通補益的方法。
處方:薏苡仁(一錢半),蓮子(一錢),麥冬(一錢,帶心),厚朴(五分),茯苓(一錢),焦神麴(八分),木香(四分),廣皮炭(五分)
患者張某,十三歲,乙酉年六月初三日診治,脈象沉細而微弱,舌苔白膩,滑潤,幼童體質,純屬濕邪過重導致痙攣,病程已有一年多。
處方:蒼朮炭(三錢),茯苓皮(五錢),川椒炭(三分),白蔻仁(一錢),薏苡仁(六錢),廣皮(三錢),桂枝(三錢) 共四帖。
七月初八日,痙攣發作次數減少,療效不錯,不必更換藥方。 共八帖。
七月十六日,脈象更加沉細緩弱,舌苔白膩滑潤加重,濕邪過重,所以療效不佳。在之前的方劑中加入燥濕健脾的草果,以及調和營衛的桂枝、白芍、甘草。 共五帖。
七月二十一日,痙攣發作時脈象仍沉細,舌苔白膩滑潤,繼續使用祛濕的藥物,痙攣發作次數減少,但病根尚未去除,在原方中去掉辛燥之品,加入化痰的藥物。
處方:桂枝(四錢),薏苡仁(五錢),半夏(六錢),白芍(三錢,炒),益智仁(二錢),炙甘草(一錢),廣皮(三錢),茯苓(五錢),薑汁(三匙,沖服)
七月二十五日,服用前一個方劑四帖後已見效,但舌苔仍然白膩滑潤,六脈微弱,按之前的方劑再服用四帖。
七月二十九日,服用前一個方劑四帖後,諸症狀均已好轉,但痰液仍然較多,再服用四帖。
八月初九日,服用前一個方劑九帖後,痙攣只發作一次且症狀很輕,已不再嘔吐,但痰液仍然較多,脈象很微弱,繼續服用之前的方劑。
2. 瘛瘲(少陽所至)
陳,十五歲,乙丑六月二十五日,病久陰傷已極,骨瘦如柴,又加卒然中暑,中熱氣,舌絳芒刺,唇乾液涸,無怪乎痙厥神昏,十指蠕動,危險之至。以脈尚浮弦而芤,勉與一面大隊填陰,兼咸以止厥法。先與紫雪丹二錢,涼水和服,共服六錢。
白芍(五錢),細生地(三錢),犀角(五錢),羚角(三錢),麻仁(二錢),炙甘草(二錢),阿膠(三錢),生鱉甲(五錢),牡蠣(五錢)
濃煎,緩緩服。
二十八日,神識未清,間有譫語。
炙甘草(六錢),麥冬(八錢,連心),真大生地(八錢),生鱉甲(五錢),阿膠(三錢),麻仁(三錢),犀角(五錢),生白芍(五錢)
七月初一日,邪少虛多,用復脈已當,但舌上黑苔未化,宿糞未見,兼加潤法。
生白芍(六錢),炙甘草(四錢),麥冬(六錢),真大生地(八錢),阿膠(三錢),麻仁(五錢),犀角(五錢),生鱉甲(六錢),元參(二兩)
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初五日,服前藥五帖,見宿糞碗許,黑苔已化,但神識尚未十分清楚,用三加復脈加犀角,即於三甲復脈湯內,加:
犀角(四錢)
初八日,神識仍未清楚,湯藥照前,間服牛黃丸三丸。
陳,三歲,九月十六日,燥氣化火,壯熱,舌黃,脈數,瘛瘲而厥,法宜清涼解肌,切忌發表。
薄荷(二錢),羚角(三錢),杏泥(四錢),連翹(六錢,連心),銀花(八錢),丹皮(三錢)生甘草(二錢),牛蒡子(三錢),苦桔梗(六錢),黃芩(二錢)
共為粗末,分五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十七日,燥氣化火,身壯熱,渴甚,於前方內加煅石膏、炒知母、麥冬,去牛蒡、薄荷、丹皮、羚羊。
煅石膏(五錢),炒知母(錢半),麥冬(二錢,連心),細生地(二錢),銀花(二錢),連翹(二錢,連心),苦桔梗(一錢),生甘草(八分),杏仁(一錢),黃芩(一錢)
岳,八個月,六月二十八日,未及歲之兒,瘟毒頭腫,瘛瘲而厥,壯熱氣促,脈及數大。恐真陰不勝陽邪,先以普濟消毒飲宣毒外出,必去升麻、柴胡之直升少陽陽明者,加犀角、羚羊、瀉心膽之熱。
連翹(六錢),大力子(六錢),薄荷(二錢),人中黃(二錢),苦桔梗(三錢),芥穗(二錢)元參(五錢),馬勃(三錢),天蟲(三錢),銀花(六錢),鮮荷葉(一張),鮮蘆根(一兩,煎湯代水)
共為細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
犀角(四錢),羚羊角(四錢,另包不必研)
於前藥每包加五分同煎。
吳,三歲,六月初九日,辰刻以跌撲驚後瘛瘲,至戌正始醒,醒後身大熱,口渴,脈數,舌無苔,用復脈湯六帖。熱退脈靜,又服二帖而安。
白話文:
病案一:
陳姓少年,十五歲,在乙丑年六月二十五日發病。他長期以來身體虛弱,陰液虧損到了極點,瘦得像柴,又突然中暑,感到體內熱氣升騰,舌頭呈現深紅色且有芒刺,嘴唇乾燥沒有唾液,因此出現了痙攣、昏迷、手指蠕動等危險症狀。診斷其脈象是浮、弦而空,勉強使用大量滋陰的藥物,同時搭配鹹味藥來止住痙攣。先給予紫雪丹二錢,用涼水調和服用,總共服用了六錢。
接著開了以下藥方:白芍(五錢)、細生地(三錢)、犀角(五錢)、羚角(三錢)、麻仁(二錢)、炙甘草(二錢)、阿膠(三錢)、生鱉甲(五錢)、牡蠣(五錢),將這些藥材濃煎,慢慢服用。
二十八日,患者神志仍然不清醒,偶爾說胡話。
藥方調整為:炙甘草(六錢)、麥冬(八錢,去心)、真大生地(八錢)、生鱉甲(五錢)、阿膠(三錢)、麻仁(三錢)、犀角(五錢)、生白芍(五錢)。
七月初一日,病邪已經消退,但虛弱的狀況仍較嚴重,應該用復脈湯來調理,但舌頭上的黑色苔還沒消退,也沒有排便,所以加上潤腸的藥物。
藥方調整為:生白芍(六錢)、炙甘草(四錢)、麥冬(六錢)、真大生地(八錢)、阿膠(三錢)、麻仁(五錢)、犀角(五錢)、生鱉甲(六錢)、元參(二兩)。將藥煮成三杯,分三次服用。
初五日,服用之前的藥方五帖後,排出很多宿便,黑色苔也消退,但神志仍未完全恢復清醒,因此使用復脈湯並加入犀角,也就是在三甲復脈湯中加入犀角(四錢)。
初八日,患者神志依然不清晰,湯藥繼續使用之前的藥方,同時間隔服用牛黃丸三顆。
病案二:
陳姓幼童,三歲,在九月十六日發病。因為燥熱之氣化為火熱,出現高熱、舌苔黃、脈搏快,以及痙攣、昏厥等症狀。治療方法應該以清涼解熱為主,切忌使用發汗的藥物。
開立藥方:薄荷(二錢)、羚角(三錢)、杏泥(四錢)、連翹(六錢,去心)、銀花(八錢)、丹皮(三錢)、生甘草(二錢)、牛蒡子(三錢)、苦桔梗(六錢)、黃芩(二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分五包,大約每隔一小時服用一包,用蘆根湯煎煮後去渣服用。
十七日,燥熱之氣化火更加嚴重,身體高熱,非常口渴。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煅石膏、炒知母、麥冬,去除牛蒡子、薄荷、丹皮、羚羊角。
藥方調整為:煅石膏(五錢)、炒知母(一錢半)、麥冬(二錢,去心)、細生地(二錢)、銀花(二錢)、連翹(二錢,去心)、苦桔梗(一錢)、生甘草(八分)、杏仁(一錢)、黃芩(一錢)。
病案三:
岳姓嬰兒,八個月大,在六月二十八日發病。尚未滿周歲的嬰兒,因為瘟疫導致頭部腫脹,出現痙攣、昏厥、高熱、呼吸急促,脈搏快而有力。擔心虛弱的體質無法抵抗邪氣,先用普濟消毒飲來宣洩毒素,但必須去除升麻、柴胡等直接上升少陽陽明的藥材,加入犀角、羚羊角,來瀉心膽之熱。
開立藥方:連翹(六錢)、大力子(六錢)、薄荷(二錢)、人中黃(二錢)、苦桔梗(三錢)、芥穗(二錢)、元參(五錢)、馬勃(三錢)、天蟲(三錢)、銀花(六錢)、鮮荷葉(一張)、鮮蘆根(一兩,煎湯代替水)。將藥材磨成細末,分成八包,大約每隔一小時服用一包。
另外,將犀角(四錢)和羚羊角(四錢,另外包好不用研磨)加入每包藥一起煎煮。
病案四:
吳姓幼童,三歲,在六月初九日辰時因為跌倒受到驚嚇後開始痙攣,直到戌時才醒來。醒後身體發高燒,口渴,脈搏快,舌頭沒有舌苔。使用復脈湯治療六帖後,燒退脈搏平穩,又服用了兩帖就康復了。
病案五:
尹姓少年,十五歲,突然中暑導致中風,出現口歪、四肢抽搐、頭微痛等症狀,使用清少陽膽絡法治療。
開立藥方:羚角、連翹、生甘草、桑葉、薄荷、苦桔梗、茶菊、銀花、鉤藤、丹皮。服用五帖後痊癒。
病案六:
百姓幼童,五歲,在出痘疹後,體內殘餘邪氣進入少陽陽明兩條經絡,導致嘴唇、嘴角和眼皮痙攣,吃飯時食物無法正常咀嚼,經常從張開的嘴巴掉出來,四肢沒有抽搐。使用清理這兩條經絡的藥方來治療。
開立藥方:苦桔梗、丹皮、連翹(去心)、生甘草、細生地、銀花、桑葉、麥冬(不去心)、鉤藤、刺蒺藜、茶菊。先服用湯藥數帖,之後將剩下的藥做成散劑,分成三十帖,每天早、中、晚三次服用,每次兩錢,連續服用半年才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