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五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4)

1. 中燥

川椒炭(三錢),陳皮(三錢),公丁香(錢半),降香末(三錢),香附(三錢),楂炭(二錢)吳萸(二錢),青皮(二錢),青橘葉(三錢),半夏(五錢),苡仁(五錢)

接服霹靂散。

十七日,復診病稍減,脈仍緊,去:

楂炭,橘葉,及川椒炭(一錢),加

枳實(三錢)

二十四日,脈之緊者稍和,腹痛已止,惟頭暈不寐,且與和胃令寐,再商後法。

半夏(一兩),苡仁(一兩),茯苓(五錢),枳實(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得寐為度。如服二帖後仍不寐,可加半夏至二兩,再服一帖。

譚,四十七歲,五月初二日,感受金涼,胸痹頭痛,脈弦細而緊。

薤白(三錢),川椒炭(三錢),厚朴(二錢),桂枝(三錢),陳皮(三錢),高良薑(二錢),半夏(三錢),苡仁(五錢),生薑(五片),大棗(二個)

二帖。

十八日,燥氣雖化,六脈俱弦,舌苔白滑,用陽明從中治法,與苦辛淡法,最忌酸甘。

半夏(四錢),苡仁(五錢),香附(三錢),茯苓(四錢),乾薑(錢半),益智仁(二錢),陳皮(三錢),蔻仁(錢半),川椒炭(二錢)

二十一日,脈仍弦緊,熱藥難退,咳嗽減,效不更方。右脅微痛。加:

香附(三錢)

二十三日,右脅微痛,脈弦緊如故,加:

蘇子霜(三錢),降香末(三錢),旋覆花(三錢)

二十六日,脅痛咳嗽皆止,痰尚多,脈弦未和,於前方內去香附,蘇子霜,降香,旋覆花,加:

桂枝(四錢),乾薑(二錢半),以充其陽氣,行痰飲,和絃脈。

霹靂散方

主治中燥吐瀉腹痛,甚則四肢厥逆轉筋,骽痛肢麻,起臥不安,煩躁不寧,再甚則六脈全無。陰毒發斑疝症等症,並一切凝寒痼冷積聚,寒輕者不可多服,寒重者不可少服,以愈為度。非實在純受燥濕寒三氣陰邪者不可服。

桂枝(六兩),公丁香(二兩),草果(二兩),川椒炭(五兩),水菖蒲(二兩),青木香(四兩),吳萸(四兩),防己(三兩),檳榔(二兩),降香末(五兩),附子(三兩),小茴香(四兩),薤白(四兩),苡仁(五兩),五靈脂(二兩),高良薑(三兩),蓽澄茄(五兩),細辛(二兩),烏藥(三兩),乾薑(三兩),雄黃(五錢)

上藥共為細末,開水和服,大人每服三錢,病重者五錢,小兒減半,病甚重者連服數次,以痛止厥回,或瀉止筋不轉為度。

方論,按《內經》有五疫之稱,五行偏勝之極,皆可致疫。雖癘氣之至,多見火證,而燥金寒濕之疫,亦復時有。著風火暑三者為陽邪,與穢濁異氣相參,則為溫癘;濕燥寒三者為陰邪,與穢濁異氣相參,則為寒癘。現在見證多有肢麻轉筋、手足厥逆、吐瀉腹痛、脅肋疼痛,甚至反惡熱而大渴思涼者。

白話文:

中燥

一位47歲的譚先生,五月初二因受寒涼而胸悶頭痛,脈象弦細而緊。醫生先以薤白、川椒炭、厚朴、桂枝、陳皮、高良薑、半夏、苡仁、生薑、大棗等藥材組成方劑治療,服用兩帖藥後,燥氣雖已化解,但脈象仍弦急,舌苔白滑。醫生改用清熱利濕的藥方,避免酸甜之物。 之後幾天,脈象依然弦緊,雖咳嗽減輕,但右脅疼痛,因此陸續調整藥方,加用香附、蘇子霜、降香、旋覆花等藥材來緩解疼痛。最後,脅痛咳嗽痊癒,但痰多且脈象仍弦急未和,遂去處部分藥材,改用桂枝、乾薑等溫陽化痰的藥物。

中間過程,醫生也使用了一個名為「霹靂散」的方劑,用於治療中燥引起的吐瀉腹痛、四肢厥逆、轉筋等症狀,其組成藥物複雜,劑量需根據病情調整。 霹靂散主要針對因燥、濕、寒三氣陰邪引起的疾病,寒症較輕者服用劑量較少,寒症較重者服用劑量較多,直至症狀痊癒為止。 文中詳細記錄了患者的病情變化和醫生的處方調整過程,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