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五 (10)
卷五 (10)
1. 傷寒
半夏(五錢),炙甘草(錢半),陳皮炭(錢半),生薑(三錢),黃芩(四錢),香附(三錢)鬱金(二錢),大棗(二個)
張,二十五日,今年風木司天,現在寒水客氣,故時近初夏,猶有太陽中風之症。按太陽中風,系傷寒門中第一關,最忌誤下。時人不讀唐晉以上之書,故不識症之所由來。仲景謂太陽至五六日太陽證不罷者,仍從太陽驅出,宜桂枝湯。現在頭與身仍微痛,既身熱而又仍惡風寒,的是太陽未罷,理宜用桂枝湯,但其人素有濕熱,不喜甘,又有微咳,議於桂枝湯內去甘藥,加辛燥,服如桂枝湯法。
桂枝(六錢),陳皮(三錢),白芍(四錢),半夏(四錢),杏仁(三錢)
二十六日,太陽中風,誤下胸痞,四五日太陽症未罷。昨用太陽證仍在例之桂枝法,今日惡寒已罷,頭目已清,惟胸痞特甚,不渴舌白而壯熱,泄瀉稀水頻仍。仲景法云病發於陽而誤下成胸痞者,瀉心湯主之。今用其法,再經謂脈不動數者為不傳經也。昨日已動數太甚,斷無不傳之理,可畏在此。
乾薑(五錢),茯苓(五錢,連皮),半夏(五錢),生薑(三片),黃連(三錢)
二十七日,太陽中風誤下,前日先與解外,昨日太陽證罷,即瀉胸痞。今日胸痞解,惟自利不渴,舌灰白,脈沉數。經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太陰宜溫,但理中之甘草,人參,恐不合拍,議用其法而不用其方。
乾薑(五錢),半夏(六錢),蒼朮炭(四錢),生薑(四錢),陳皮炭(二錢),茯苓(一兩,連皮)
二十八日,太陽中風,先與解外,外解已即與瀉誤下之胸痞,痞解而現自利不渴之太陰證。今日口不渴而利止,是由陰出陽也,脈亦頓小其半。古云脈小則病退。但仍沉數,身猶熱而氣粗不寐,陷下之餘邪不淨。仲景《傷寒論》謂真陰已虛,陽邪尚盛之不寐,用阿膠雞子黃湯。按:此湯重用芩連。議用甘草瀉心法。
甘草(三錢),黃芩(四錢),半夏(五錢),黃連(三錢),生薑(三錢),大棗(二個),茯苓(三錢)
二十九日,脈沉數,陰經熱陽經不熱,是陷下之餘邪在裡也。氣不伸而噦,噦者傷寒門中之大忌也,皆誤下之故。議少用丁香柿蒂湯法,加芩、連以徹裡熱,疏逆氣。
公丁香(二錢),黃芩(三錢),柿蒂(九個),黃連(一錢),陳皮(二錢),薑汁(三匙沖)
初一日,誤下成胸痞自利,兩用瀉心,胸痞自利俱止。但陷下之邪,與受傷之胃氣,搏而成噦。昨用丁香柿蒂湯去人參加芩連,方雖易,仍不外仲聖苦辛通降之法。病者畏而不服,今日噦不止而左脈加進,勉與仲聖噦門中之橘皮竹茹湯,其力量降前方數等矣。所以如此用者,病多一日,則氣虛一日,仲聖於小柴胡湯中即用人參,況誤下中虛者乎。
白話文:
傷寒
某患者,初診於二十五日,當年屬風木司天,此時寒水客氣,即使接近初夏,仍有太陽中風症狀。太陽中風是傷寒的第一關,最忌諱誤用下瀉之法。現代人都不讀唐朝以前醫書,所以不了解此病的來龍去脈。張仲景說,太陽病五六天症狀未愈者,仍需從太陽經驅邪外出,宜用桂枝湯。患者目前頭身微痛,發熱且惡寒,仍屬太陽病未癒,理應使用桂枝湯。但此人素體濕熱,不喜甘味,且略有咳嗽,故在桂枝湯中去甘藥,改加辛燥之品,服用方法同桂枝湯。
二十六日,太陽中風,因誤用下瀉之法導致胸痞,太陽病症已持續四五天。昨日用桂枝湯治療,今日惡寒已止,頭目清爽,但胸痞加劇,不渴、舌苔白膩,卻伴有壯熱、泄瀉稀水,頻頻如廁。張仲景說,陽病誤下導致胸痞者,當用瀉心湯。今日用瀉心湯治療,另查脈象,脈象不動或脈數不足,表示藥力未達經絡。昨日脈象跳動過速,斷無藥力不達之理,此為危險徵兆。
二十七日,太陽中風誤下,前日先用解表藥,昨日太陽病症痊癒,即用瀉心湯治療胸痞。今日胸痞已解,但仍腹瀉,不渴,舌苔灰白,脈象沉而數。經書上說,腹瀉不渴屬於太陰病證。太陰病證宜溫補,但理中湯中的甘草、人參恐有不合適之處,故採用理中湯的治法,但不使用理中湯的藥方。
二十八日,太陽中風,先用解表藥,解表後即用瀉心湯治療誤下所致的胸痞,胸痞消除後出現腹瀉不渴的太陰病證。今日口不渴,腹瀉停止,這是陰邪已退,陽氣已復的表現,脈象也減弱了一半。古書云:「脈小則病退。」但脈象仍沉而數,身體仍發熱,呼吸粗促,睡眠不佳,這是陷下之邪未淨。張仲景《傷寒論》說,真陰已虛,陽邪尚盛導致的失眠,用阿膠雞子黃湯治療。此湯重用黃芩、黃連,故我改用甘草瀉心湯的治法。
二十九日,脈象沉而數,陰經熱盛,陽經不熱,這是陷下之邪仍在裡證。氣機不暢而出現呃逆,呃逆是傷寒病中大忌,皆因誤下所致。故少用丁香柿蒂湯的治法,加入黃芩、黃連以徹底清除裡熱,疏通逆氣。
初一日,誤下導致胸痞腹瀉,兩次使用瀉心湯,胸痞腹瀉均已停止。但陷下的邪氣與受損的胃氣相搏,導致呃逆。昨日用丁香柿蒂湯,去除了人參,加入黃芩、黃連,雖然方子有所改變,但仍是張仲景苦辛通降的治法。患者因藥味苦而拒絕服用,今日呃逆不止,且左脈加強,不得不使用張仲景治療呃逆的橘皮竹茹湯,其藥力比前幾副藥方都要強。之所以這樣用藥,是因為疾病拖延一天,氣虛就加重一天,張仲景在小柴胡湯中都用人參,何況是誤下導致氣虛的病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