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五 (9)

1. 傷寒

九帖全愈。

吳氏,二十三歲,二月二十一,頭項強痛而惡寒,脈緩有汗,太陽中風,主以桂枝湯。

桂枝(三錢),白芍(二錢),炙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個)

水五杯,煮二杯。第一杯服後,即食稀熱粥,令微汗佳。有汗二杯,不必食粥,無汗仍然。

二十四日,不解,於前方內加:

羌活(五錢)

二十五日,服前方已,脈靜身涼,不肯避風,因而復中,脈緊無汗,用麻黃湯法。

麻黃(三錢,去節),羌活(三錢),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二錢),生薑(三片),大棗(二個)

煮二杯,分二次服。

二十六日,服前藥不知身重疼痛,其人肥而陽氣本虛,平素面色淡黃,舌白濕氣又重,非加助陽勝濕之品不可。於前方內加:

麻黃(五錢成八錢),桂枝(二錢成五錢),炙甘草(一錢成三錢),杏仁(三錢),白朮(五錢),熟附子(三錢)

水五碗,先煮麻黃去上沫,入諸藥取兩碗,分二次服,服一碗而汗出愈。

唐,五十九歲,三月十六日,頭痛惡寒,脈緊,言蹇,肢冷,舌色淡,太陽中風,雖系季春,天氣早間陰晦,雨氣甚寒,以桂枝二麻黃一法。

麻黃(三錢,去節),桂枝(六錢),炙甘草(三錢),杏仁(五錢),生薑(六片),大棗(二個)

煮三杯,得微汗,止後服,不汗,再服。不汗促役其間。

十八日,原方倍麻黃,減桂枝,加:

附子(三錢)

二帖。

十八日,原方再服一帖。

十九日,諸證悉減,藥當暫停以消息之。

二十日,中風表解後,言蹇減食則汗頭行痛,舌白滑,脈微緊,宜桂枝加附子湯,除風實表護陽。

桂枝(六錢),白芍(四錢,炒),炙甘草(二錢),附子(三錢),生薑(五片),大棗(二個)

水五杯,煮二碗,分二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一日,表解後復中,惡寒胸結,舌苔厚而白,脈遲緊裡急。

桂枝(六錢),蒼朮(三錢),附子(四錢),乾薑(三錢),苡仁(五錢),茯苓(五錢),厚朴(三錢),枳實(二錢),陳皮(二錢)

日二帖。

二十二日,於前方內加:

炙甘草(二錢),生薑(二兩),去茯苓,減苡仁

日二帖。

二十三日,諸證悉衰,當減其制,照前日方,日一帖。

二十四日,中風表解後,餘邪入里,舌黃身熱胸痞,議瀉心湯瀉其痞。

乾薑(五錢),生薑(五錢),黃芩(五錢,炒),黃連(二錢,炒),半夏(六錢)

頭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先寒後熱,脅痛腰痛,少陽證也,議從少陽領邪外出太陽法。

柴胡(六錢),黃芩(三錢),黨參(三錢),桂枝(四錢),半夏(錢半),炙甘草(三錢),羌活(錢半),生薑(三片)

寒熱後,寒退熱存,脅脹。

白話文:

傷寒

吳氏,23歲,二月二十一日,頭頸僵硬疼痛且畏寒,脈象緩弱但有汗,診斷為太陽中風,服用桂枝湯治療。

方劑:桂枝三錢,白芍二錢,炙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兩個。水五杯,煎煮成二杯。服用第一杯後,立即食用稀薄的熱粥,使其微微出汗即可。若已出汗二杯,則不必再吃粥;若未出汗則繼續服用。

二月二十四日,症狀未見好轉,在原方中加入羌活五錢。

二月二十五日,服用藥物後,脈象平和,身體涼爽,卻不肯避風,因此再次受寒,脈象緊促無汗,改用麻黃湯治療。

方劑:麻黃(去節)三錢,羌活三錢,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二錢,生薑三片,大棗兩個。煎煮成二杯,分二次服用。

二月二十六日,服用藥物後,患者感覺身體沉重疼痛。由於患者肥胖且陽氣本虛,平素面色淡黃,舌苔白膩濕重,必須加入溫陽除濕的藥物。因此在原方中加入:麻黃(三錢增至八錢),桂枝(二錢增至五錢),炙甘草(一錢增至三錢),杏仁三錢,白朮五錢,熟附子三錢。水五碗,先煎麻黃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兩碗,分二次服用,服用一碗後即出汗痊癒。

唐氏,59歲,三月十六日,頭痛畏寒,脈象緊促,言語含糊,肢體冰冷,舌色淡白,診斷為太陽中風。雖然是春季,但天氣早間陰冷潮濕,故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方。

方劑:麻黃(去節)三錢,桂枝六錢,炙甘草三錢,杏仁五錢,生薑六片,大棗兩個。煎煮成三杯,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停止;若未出汗,則繼續服用,若仍然不出汗則加強治療。

三月十八日,原方劑量中麻黃加倍,桂枝減量,並加入附子三錢。服用兩帖。

三月十八日,繼續服用原方一帖。

三月十九日,各種症狀都減輕,藥物應暫停以觀察病情變化。

三月二十日,中風表證痊癒後,言語含糊,進食減少則出汗,頭痛,舌苔白滑,脈象微微緊促,因此服用桂枝加附子湯,以祛風除實表證並溫補陽氣。

方劑:桂枝六錢,白芍(炒)四錢,炙甘草二錢,附子三錢,生薑五片,大棗兩個。水五杯,煎煮成二碗,分二次服用,藥渣再煎煮一碗服用。

三月二十一日,表證痊癒後再次受寒,畏寒胸悶,舌苔厚白,脈象遲緩緊緊,並有裡急後重症狀。

方劑:桂枝六錢,蒼朮三錢,附子四錢,乾薑三錢,薏苡仁五錢,茯苓五錢,厚朴三錢,枳實二錢,陳皮二錢。每日兩帖。

三月二十二日,在原方中加入炙甘草二錢,生薑二兩,去除茯苓,減少薏苡仁用量。每日兩帖。

三月二十三日,各種症狀都減輕,應減少藥量,服用前一日的藥方,每日一帖。

三月二十四日,中風表證痊癒後,餘邪入裡,舌苔黃厚,身體發熱,胸悶,因此服用瀉心湯瀉去胸悶。

方劑:乾薑五錢,生薑五錢,黃芩(炒)五錢,黃連(炒)二錢,半夏六錢。第一次煎煮成二杯,第二次煎煮成一杯,分三次服用。

先寒後熱,脅肋疼痛腰痛,為少陽證,因此採用從少陽引邪外出太陽的治療方法。

方劑:柴胡六錢,黃芩三錢,黨參三錢,桂枝四錢,半夏半錢,炙甘草三錢,羌活半錢,生薑三片。

寒熱之後,寒邪退去而熱邪尚存,脅肋脹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