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五 (3)
卷五 (3)
1. 瘧
吳,二十五歲,癸亥七月十六日,但寒不熱,似乎牝瘧,然渴甚脈數,皮膚捫之亦熱,乃伏暑內發,新涼外加,熱未透出之故。仍用苦辛寒法。加以升提。
杏仁泥(三錢),天花粉(二錢),蔻仁,滑石,厚朴(二錢),青蒿(一錢),苡仁,藿香,鬱金(二錢),黃芩(一錢),知母
三杯,分三次服,三帖。
但寒不熱之瘧,昨用升提,已出陽分,渴甚,脈洪數甚,熱反多。昨云熱邪深伏,未曾透出,不得作真牝瘧者,非虛語也。用苦辛寒重劑。
杏仁粉(五錢),滑石(三錢),生石膏(八錢),知母(一錢),蔻仁(三錢),藿梗(三錢),厚朴(三錢),黃芩(二錢),鬱金(三錢),甘草(一錢)
伊氏,二十二歲,正月初七日,妊娠七月,每日午後,先寒後熱,熱至戌時,微汗而解。已近十日,此上年伏暑成瘧,由春初升發之氣而發,病在少陽,與小柴胡法。
柴胡(五錢),黃芩(三錢,炒),炙甘草(二錢),半夏(四錢),人參(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一帖,寒熱減。二帖,減大半。第三日用前方三分之一,全愈。
朱,三十三歲,八月二十五日,體厚本有小腸寒濕,糞後便血,舌苔灰白而厚,中黑,嘔惡不食,但寒不熱,此脾濕瘧也,與劫法。
生蒼朮(五錢),生草果(三錢),檳榔(三錢),生苡仁(五錢),杏仁(三錢),茯苓(五錢)熟附子(一錢),黃芩炭(二錢)
二十八日,前方服三帖而病勢漸減,舌苔化黃,減其制,又三帖而寒來甚微,一以理脾為主。
於朮(三錢,炒),蔻仁(二錢),益智仁(二錢),廣皮(三錢),半夏(三錢),黃芩炭(二錢),苡仁(五錢)
服七帖而胃開。
佟氏,四十歲,少陰三瘧,二年不愈,寒多熱少。脈弦細,陽微,損及八脈,通補奇經丸四兩,服完全愈。
蕭,三十三歲,少陰三瘧,久而不愈,六脈弦緊,形寒嗜臥,發時口不知味,不渴,腎氣上泛,面目黧黑,與扶陽湯法。
鹿茸(三錢),桂枝(三錢),人參(一錢),熟附子(二錢),蜀漆(二錢),當歸(三錢)
四帖愈,後調脾胃。
鄭,五十五歲,四月十九日,脈雙弦,伏暑成瘧,間二日一至,舌苔白滑,熱多寒少,十月之久不止,邪入已深極,難速出,且與通宣三焦,使邪有出路,勿得驟補。
杏仁泥(四錢),茯苓皮(五錢),藿梗(三錢),蔻仁(二錢),知母(三錢,炒),半夏(三錢),苡仁(五錢),黃芩(二錢,炒),青蒿(一錢)
服四帖。
二十六日,加青蒿(一錢)
服四帖。
初四日,脈緊汗多,加:
桂枝(三錢)
服二帖。
初六日,脈已活動,色已畢,寒大減,熱亦少減,共計已減其半。汗至足底,時已早至八刻,議去青蒿,加黃芩一錢。舌苔雖減而仍白,余藥如故,再服四帖。
白話文:
吳姓男子,25歲,癸亥年七月十六日發病,只覺得冷不發熱,像是典型的瘧疾,但卻非常口渴,脈搏快速,皮膚摸起來也發熱,這是暑熱伏在體內,遇到天氣轉涼,熱邪無法透發出去的緣故。仍然使用苦寒辛涼的藥方,並加入提升陽氣的藥材。
處方:杏仁泥三錢,天花粉二錢,蔻仁、滑石、厚朴各二錢,青蒿一錢,苡仁、藿香、鬱金各二錢,黃芩一錢,知母適量。水煎服,三杯分三次服用,共三帖。
這個只覺得冷不發熱的瘧疾,昨天用提升陽氣的藥方治療後,陽氣已透發出來,但口渴嚴重,脈搏洪大而快速,反而熱象加重。昨天說熱邪深藏體內,尚未透發出來,所以不能判定為真正的牝瘧(婦女瘧疾),並不是空話。這次使用苦寒辛涼的重劑。
處方:杏仁粉五錢,滑石三錢,生石膏八錢,知母一錢,蔻仁三錢,藿梗三錢,厚朴三錢,黃芩二錢,鬱金三錢,甘草一錢。
伊姓女子,22歲,正月初七日發病,懷孕七個月,每天下午發病,先冷後熱,熱到戌時(晚上七點到九點)左右,微微出汗後症狀減輕。已經持續十天了,這是去年伏暑引起的瘧疾,到春天陽氣上升時發作,病在少陽經,用小柴胡湯加減法治療。
處方:柴胡五錢,黃芩三錢(炒),炙甘草二錢,半夏四錢,人參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一帖藥後,寒熱症狀減輕;二帖藥後,症狀減輕大半;第三天服用三分之一劑量的藥方,痊癒。
朱姓男子,33歲,八月二十五日發病,體質偏胖,本來就有小腸寒濕,大便後出血,舌苔灰白厚膩,中間發黑,噁心嘔吐,不吃東西,只有冷感沒有發熱,這是脾濕引起的瘧疾,使用攻邪的藥方治療。
處方:生蒼朮五錢,生草果三錢,檳榔三錢,生苡仁五錢,杏仁三錢,茯苓五錢,熟附子一錢,黃芩炭二錢。
服藥二十八天,前三帖藥後病情逐漸減輕,舌苔轉為黃色,減輕藥力,再服用三帖藥後,冷感輕微,治療重點轉為調理脾胃。
處方:蒼朮三錢(炒),蔻仁二錢,益智仁二錢,廣皮三錢,半夏三錢,黃芩炭二錢,苡仁五錢。
服用七帖藥後,胃口恢復正常。
佟姓女子,40歲,少陰經瘧疾,發病兩年未癒,多冷少熱,脈象弦細,陽氣虛弱,損傷到八脈,服用通補奇經丸四兩,痊癒。
蕭姓男子,33歲,少陰經瘧疾,久治不癒,六脈弦緊,形寒嗜臥,發病時口無味覺,不口渴,腎氣上逆,面容黧黑,使用扶陽湯加減法治療。
處方:鹿茸三錢,桂枝三錢,人參一錢,熟附子二錢,蜀漆二錢,當歸三錢。
四帖藥後痊癒,之後再調理脾胃。
鄭姓男子,55歲,四月十九日發病,脈象雙弦,伏暑引起的瘧疾,間隔兩天發作一次,舌苔白滑,熱多於冷,已經持續十個月未癒,邪氣入侵已深,難以快速清除,使用通宣三焦的藥方,讓邪氣有出路,避免驟然補益。
處方:杏仁泥四錢,茯苓皮五錢,藿梗三錢,蔻仁二錢,知母三錢(炒),半夏三錢,苡仁五錢,黃芩二錢(炒),青蒿一錢。
服用四帖藥。
二十六日,加青蒿一錢,服用四帖藥。
初四日,脈象緊,汗多,加桂枝三錢,服用二帖藥。
初六日,脈象已恢復活動,面色已好轉,冷感減輕大半,熱感也減輕一些,總共減輕一半症狀。汗出足底,發病時間提前到早上八刻(大約上午八點),決定去除青蒿,增加黃芩一錢。舌苔雖然減輕但仍然是白色,其他藥物不變,再服用四帖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