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四 (44)
卷四 (44)
1. 痰飲
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石膏用四兩。
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石膏用二兩。
共服八帖。
二十九日,飲聚不行,小便已清,少時即便臭濁,六腑之不退可知,大藥已用不少,而猶然如是,病機之頑鈍,又可知矣。議暫用重劑,余有原案。
生石膏(四兩),枳實(五錢),杏仁(八錢),飛滑石(一兩先煎),防己(三錢),半夏(八錢),雲苓皮(八錢),廣皮(四錢),海金砂(八錢)
八月初一日
初二日,加石膏二兩。
初七日,又加石膏二兩。
初十日,減廣皮四錢,枳實二錢。
以上共服七帖。
九月初四日,脈之洪大不減,加:
石膏(二兩)
至二十七日,共服二十帖。
服石膏至五十斤之多,而脈猶浮洪,千古未有如是之頑病。皆誤下傷正於前,誤補留邪於後之累。今日去補陽明藥,蓋陽明之脈大也。
生石膏(八兩),杏仁(一兩),雲苓皮(一兩),飛滑石(二兩),防己(五錢),小枳實(五錢),木通(三錢)
煮四杯,四次服,專以苦淡行水,服一二帖再商。
初九日,生石膏四兩,共成十二兩。
九帖。
十三日,脈洪滑,痰飲未除,晨起微喘,足跗腫未消盡,余有原案。
生石膏(八兩),雲苓皮(六錢),杏仁(四錢),滑石(一兩),葶藶子(三錢),木通(四錢)生苡仁(六錢),半夏(六錢)
十五日,氣已不急,去葶藶;右脈仍浮洪,加石膏一倍,成一斤。
三帖。
十六日,氣急者得葶藶而止,右脈之洪大者,得石膏一斤大減,病減者減其制,但仍滑數,加行痰飲。
生石膏(六兩),枳實(三錢),杏仁(四錢),雲苓皮(五錢),半夏(一兩),香附(五錢),廣皮(四錢),旋覆花(四錢,包)
二帖。
十八日,脈漸小,減:
石膏(二兩)
二帖。
二十日,脈洪數,加石膏八兩,成十二兩。
二帖。
二十二日,脈減,減石膏六兩,加:
葶藶(一錢五分)
二帖。
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共服二帖。
脈之洪大者,得石膏一斤大減,病減者減其制,脈復洪大有力,再酌加其制。
生石膏(十二兩),枳實(五錢),杏仁(四錢),雲苓皮(五錢),半夏(一兩),香附(五錢)廣皮(四錢),旋覆花(四錢,包)
二十九日,小便短,加:
滑石(一兩)
十月初一日,停藥三日。
初四日,氣喘,於原方加石膏四兩,共成一斤。杏仁四錢,共成八錢。廣皮二錢,共成六錢。加:
桂枝(六錢),生薑(四錢)
五帖。
初二日服妙應丸二分六釐,大棗三枚,煎湯下,清晨服後,約二刻先從左脅作響,墜痛至少腹便下綠水膠痰碗許。
初三日服妙應丸二分六釐,大棗二枚,煎湯下,便痰水如前,湯藥未服。
妙應丸方,《金匱》謂凡病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當下之。此症痰飲兼痹,自正月服藥至十月,石膏將近百斤之多,雖無不見效,究未拔除病根。左脅間漉漉有聲,不時嘔咳,此水在肝也。《金匱》謂水在肝,十棗湯主之;又謂偏弦飲澥;又謂咳家之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又謂咳家一百日,至一歲不死者,十棗湯主之。合而觀之,此症當用十棗無疑。
白話文:
痰飲
從二十二日到二十四日,每天服用石膏四兩。
從二十五日到二十八日,每天服用石膏二兩。
一共服用八帖藥。
二十九日,痰飲依然積聚,小便雖然 initially 清晰,但不久又變得臭濁,可見六腑之氣未能完全恢復,已經用了不少重劑,病情卻依然如此,可見病情的頑固。決定暫時使用更重的藥方,我這裡有之前的處方記錄。
處方:生石膏四兩、枳實五錢、杏仁八錢、飛滑石一兩(先煎)、防己三錢、半夏八錢、雲苓皮八錢、廣皮四錢、海金砂八錢。
八月初一日開始服用。
初二日,加石膏二兩。
初七日,再加石膏二兩。
初十日,減少廣皮四錢,枳實二錢。
以上共服用七帖藥。
九月初四日,脈象仍然洪大,沒有減弱,因此增加:石膏二兩。
直到二十七日,一共服用二十帖藥。
服用石膏已達五十斤之多,脈象依然浮洪,如此頑固的疾病,古來罕見。都是先前誤用瀉下之法傷了正氣,後來又誤用補藥留住了邪氣所致。今天去掉補益陽明經的藥物,因為陽明經的脈象很強大。
處方:生石膏八兩、杏仁一兩、雲苓皮一兩、飛滑石二兩、防己五錢、小枳實五錢、木通三錢。
水煎四杯,分四次服用,專以苦寒之性利水,服一到兩帖後再作商議。
初九日,再加生石膏四兩,共計十二兩。
一共九帖。
十三日,脈象洪滑,痰飲未除,早晨略微氣喘,腳踝腫脹尚未完全消退,我這裡有之前的處方記錄。
處方:生石膏八兩、雲苓皮六錢、杏仁四錢、滑石一兩、葶藶子三錢、木通四錢、生苡仁六錢、半夏六錢。
十五日,氣喘已經不急促了,去掉葶藶子;右脈仍然浮洪,增加石膏一倍,共計一斤。
三帖。
十六日,氣急的症狀因服用葶藶子而停止,右脈洪大的症狀因服用一斤石膏而減輕,病情減輕則減少藥量,但脈象仍然滑數,因此繼續服用化痰利水的藥物。
處方:生石膏六兩、枳實三錢、杏仁四錢、雲苓皮五錢、半夏一兩、香附五錢、廣皮四錢、旋覆花四錢(包煎)。
二帖。
十八日,脈象漸漸變小,減少:石膏二兩。
二帖。
二十日,脈象洪數,增加石膏八兩,共計十二兩。
二帖。
二十二日,脈象減弱,減少石膏六兩,增加:葶藶子一錢五分。
二帖。
二十三日到二十五日,共服用二帖藥。
脈象洪大的,服用一斤石膏後症狀減輕,病情減輕則減少藥量,如果脈象又變得洪大有力,則再酌情增加藥量。
處方:生石膏十二兩、枳實五錢、杏仁四錢、雲苓皮五錢、半夏一兩、香附五錢、廣皮四錢、旋覆花四錢(包煎)。
二十九日,小便短少,增加:滑石一兩。
十月初一日,停藥三日。
初四日,氣喘,在原方基礎上增加石膏四兩,共計一斤;杏仁四錢,共計八錢;廣皮二錢,共計六錢。另增加:桂枝六錢、生薑四錢。
五帖。
初二日服用妙應丸二分六釐,大棗三枚,水煎服用,清晨服用後,約莫兩刻鐘,從左脅開始作響,疼痛下墜至小腹,排出綠色膠狀痰液約一碗。
初三日服用妙應丸二分六釐,大棗二枚,水煎服用,排出痰水如前,湯藥暫停服用。
妙應丸方,《金匱要略》中記載,凡是疾病到了一定的年月日時又復發的,應該使用瀉下之法。此症痰飲兼痹症,從正月服用藥物到十月,石膏已經服用將近百斤,雖然每次都有效果,但最終沒有根治。左脅處漉漉有聲,時常咳嗽,這是水飲停留在肝臟。 《金匱要略》中說水飲停留在肝臟,十棗湯可以治療;又說偏弦的脈象,飲邪停滯,用十棗湯;又說咳嗽的病人,脈象弦細,說明有水飲,用十棗湯;又說咳嗽病人一百天到一年不死,用十棗湯。綜合來看,此症應該用十棗湯,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