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四 (4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3)

1. 痰飲

桂枝(六錢),杏仁(四錢),防己(四錢),半夏(六錢),廣皮(三錢),飛滑石(六錢),雲苓皮(六錢),木通(三錢),小枳實(三錢),生石膏(六錢)

八帖。

十四日,其人本有痹症痰飲,現在盛暑發泄,暑濕傷氣,故四肢痠軟少氣,口中膠膩欲嘔,與局方消暑丸意。

雲苓塊(一兩,連皮),炙甘草(三錢),姜夏(六錢),鮮荷葉(一張去蒂),薑汁(每杯三匙)

煮三杯,三次服。三帖。(十九至二十三日停藥)

二十四日,仍服十一日方,至六月初七日止,共服十一帖。

六月初八日,停藥。

十八日,氣急欲喘,新感暑濕之故,於原方加:

廣皮(二錢),小枳實(二錢)

五帖。

二十二日,桂枝(四錢),杏仁(四錢),防己(四錢),半夏(六錢),廣皮(三錢),枳實(三錢),滑石(六錢),雲苓皮(六錢),木通(三錢),生石膏(六兩)

四帖。

二十七日,於原方減石膏三兩,加滑石六錢,共成一兩二錢,木通二錢,共成五錢,蠶砂三錢。

四帖。

六月二十九日,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蒼朮(三錢,炒枯),桂枝(三錢),藿香(三錢),雲苓皮(六錢),半夏(五錢),豬苓(四錢),澤瀉(四錢),薑汁(每杯三匙)

三帖。

七月初二日,飲食有難化之象,於原方去蒼朮。加:

廣皮炭(四錢),炒神麯(三錢),益智仁(二錢),小枳實(三錢)

通胃腑,醒脾陽。

二帖。

初七日,右脈洪數,六腑不和,食後噁心,二便不爽,暑濕所幹之故,議通宣三焦。

生石膏(三兩),廣皮(三錢),滑石(六錢),黃芩炭(三錢),生薑(三錢),益智仁(三錢)姜半夏(五錢),白蔻仁(錢半),枳實(三錢),茯苓皮(六錢),生苡仁(五錢)

二帖。

初九日,加益智仁、枳實。

服一帖。

中焦停飲,晚食倒飽,是脾陽不伸之故,一以理脾陽立法。

姜半夏(五錢),廣皮(三錢),川椒炭(八分),煨草果(五分),雲苓皮(五錢),益智仁(錢半),生苡仁(五錢),白蔻仁(錢半),小枳實(二錢)

煮三杯,三次服。二帖。

十七日,停飲兼痹,脈洪,向用石膏,無不見效。數日前因食後倒飽,脈不大,石膏已近三十斤之多,轉用溫醒脾陽方法,絲毫不應,水之蓄聚如故,跗腫不消,胃反不開,右脈復洪大有力,小便短。思天下無肺者無溺,肺寒者溺短,熱者溺亦短,仍用石膏涼肺胃。

生石膏(四兩),廣皮(五錢),杏仁(六錢),半夏(五錢),枳實(五錢),雲苓皮(五錢),桂枝(三錢),防己(四錢),苡仁(五錢)

四帖。

二十一日,加雲苓皮五錢,共成一兩,杉木皮五錢,減石膏二兩。

白話文:

痰飲

患者原有痹症及痰飲,盛暑時病情加重,暑濕傷氣,導致四肢酸軟無力、氣短、口中黏膩想吐,症狀與消暑丸的功效相符。 首先服用一個處方(共八帖),十四天。

接著,服用另一個以雲苓、甘草、半夏、荷葉、薑汁為主的處方(三帖),服藥後停藥三天。

之後,重新服用之前的八帖方,共服用十一帖。停藥一天後,因氣急欲喘,再次感受暑濕,於原方加量廣皮、小枳實(五帖)。

病情變化後,調整處方,增加石膏用量。之後又根據病情調整石膏用量,並加減其他藥材。

因出現口渴欲飲水卻反吐(水逆),改用五苓散。

因飲食難消化,調整處方,加入健脾胃的藥材。

因脈象顯示六腑不和,食後噁心,二便不通暢,調整處方,以通利三焦。

因中焦停飲,晚飯後飽脹,調整處方,以溫補脾陽。

最後,因停飲併發痹症,脈象洪大,先前大量使用石膏無效,轉用溫補脾陽的方法也無效,症狀持續,且小便短少,再次使用石膏清熱,並加減其他藥材。 最後一次處方增加雲苓皮,添加杉木皮,減少石膏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