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四 (40)
卷四 (40)
1. 痰飲
神麯法丸梧子大,每日三服,每服三錢,飲甚時服小青龍湯。
陳,五十一歲,五月初十日,人尚未老,陽痿多年,眩冒昏迷,胸中如傷油膩狀,飲水多則胃不快,此伏飲眩冒狀也。先與白朮澤瀉湯逐其飲,再以緩治濕熱之陽痿。豈有六脈俱弦細,而恣用熟地久服六味之理哉。
於朮(二兩),澤瀉(二兩)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三日,已效而未盡除,再服原方十數帖而愈。
李,四十八歲,五月初一日,其人向有痰飲,至冬季水旺之時必發,後因伏暑成痢,痢後便溏,竟夜不寐者多日,寒熱飢飽,皆不自知,大便不通。按暑必夾濕,況素有痰飲。飲即濕水之所化。醫者毫不識病,以致如此,久臥床褥而不得起。議不食,不飢,不便,不寐,九竅不和,皆屬胃病例,與《靈樞》半夏湯令得寐再商。
姜半夏(二兩),秫米(二合)
急流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得寐為度。
十一日,諸竅不和,六脈純陰,皆痰陰為膩補藥所閉,昨用半夏湯,已得寐而未熟,再服前方三帖,續用小青龍去表藥,加廣皮、枳實,以和其飲。蓋現在面色光亮,水主明也。六脈有陰無陽,飲為陰邪故也。左脈弦甚,經謂單絃,飲澼也。有一症必有一症之色脈,何醫者盲無所知,不知伊一生所學何事,寧不愧死。
桂枝(五錢),姜半夏(六錢),白芍(三錢,炒),五味子(二錢),炙甘草(三錢),小枳實(五錢),乾薑(二錢),廣皮(三錢)
甘瀾水八碗,煮成三杯,三次服。
十八日,胃之所以不和者,土惡濕而陽困也。昨日純剛大燥,以復胃陽,今診脈象較前生動,胃陽已有生動之機,但小便白濁,濕氣尚未暢行,胃終不得和也。與開太陽闔陽明法。
半夏(二兩),豬苓(六錢),滑石(三錢),秫米(一合),澤瀉(六錢),白通草(一錢),廣皮(三錢),桂枝(四錢),雲苓皮(六錢)
急流水十一碗,分二次煮成四碗,分四次服。
五月初三日,去滑石、通草,加:
川椒(三錢,炒去汗)
高五十二歲,乙酉五月十六日,脈弦痰飲喘咳,與小青龍去麻辛,加廣皮、枳實。
桂枝(五錢),姜半夏(六錢),白芍(三錢),廣皮(三錢),炙甘草(三錢),小枳實(五錢)乾薑(二錢),五味子(二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二帖。
十八日,已見小效,汗多,加:
淨麻黃根(三錢)
又三帖。
病減者減其制,去:
桂枝,枳實(各二錢)
二十四日,服前藥汗少,惟喜嚏,周身痠痛,於原方減乾薑一錢,加:
杏仁,防己(各三錢)
董,五十四歲,五月二十七日,脈沉細弦弱,咳嗽夜甚,久而不愈,飲也。最忌補陰,補陰必死。以飲為陰邪,脈為陰脈也,經曰無實。
桂枝(六錢),廣皮(三錢,炒),白芍(四錢),半夏(五錢),炙甘草(一錢),五味子(一錢),乾薑(三錢),小枳實(二錢)
白話文:
痰飲
神麴丸,藥丸大小如梧子,每日服用三次,每次三錢,服用時間與小青龍湯的服用時間相同。
一位51歲的陳姓男子,五月初十就診,雖然人還不算老,卻多年陽痿,經常頭昏眼花、神志不清,胸部感覺像油膩的傷口一樣不舒服,喝水太多胃部就不舒服,這是伏飲眩冒的症狀。先用白朮澤瀉湯去除積聚的飲邪,再慢慢治療因濕熱引起的陽痿。脈象弦細,怎麼能大量服用熟地黃,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呢?
處方:白朮二兩,澤瀉二兩。水煎三杯,分三次服用。
十三日後,病情有所好轉但尚未痊癒,繼續服用原方十幾劑後痊癒。
一位48歲的李姓男子,五月初一日就診,他平素就有痰飲,冬天水濕盛行的時候症狀一定會發作,後來又中暑導致痢疾,痢疾好了之後大便稀溏,好多天晚上都睡不著覺,寒熱、飢飽都感覺不到,大便秘結。暑必夾濕,更何况他本來就有痰飲,飲邪就是濕水轉化的結果。醫生卻一點也不認識這個病,導致病情如此嚴重,長期臥床不起。他食慾不振、不飢餓、大便不通暢、失眠,九竅不通,都屬於胃病範疇,參考《靈樞》中半夏湯的功效,能幫助入睡。
處方:生薑半夏二兩,秫米二合。急流水八杯,煎成三杯,分三次服用,能睡著為止。
十一日後,九竅不通,脈象全屬陰虛,都是痰飲陰邪阻塞導致,昨天用半夏湯後已經能睡著,但效果還不徹底,再服用原方三劑,之後繼續服用小青龍湯去表藥,再加入廣皮、枳實,以調和飲邪。現在面色紅潤,水主明也。脈象全屬陰,因為飲邪屬陰邪。左脈弦數明顯,經書上說單弦脈是飲邪充盈的表現。每種病症都必然有其相應的症狀和脈象,為何醫生如此盲目無知,不知道他一生所學是何物,難道不感到羞愧嗎?
處方:桂枝五錢,生薑半夏六錢,白芍三錢(炒),五味子二錢,炙甘草三錢,小枳實五錢,乾薑二錢,廣皮三錢。甘草水八碗,煎成三碗,分三次服用。
十八日後,胃部不和是因為脾土被濕邪困擾,陽氣不足。昨天用純陽燥熱的藥物,以恢復胃陽,今天診脈,脈象比以前活躍,胃陽已有恢復的跡象,但是小便渾濁,濕氣尚未完全排除,胃部終究未能完全恢復。於是使用開太陽闔陽明的方法。
處方:半夏二兩,豬苓六錢,滑石三錢,秫米一合,澤瀉六錢,白通草一錢,廣皮三錢,桂枝四錢,雲苓皮六錢。急流水十一碗,分二次煎成四碗,分四次服用。
五月初三日,去處方中的滑石、通草,新增川椒三錢(炒去汗)。
一位52歲的高姓男子,乙酉年五月十六日就診,脈象弦細,痰飲喘咳,使用小青龍湯去麻黃、辛味藥物,加廣皮、枳實。
處方:桂枝五錢,生薑半夏六錢,白芍三錢,廣皮三錢,炙甘草三錢,小枳實五錢,乾薑二錢,五味子二錢。煎成三杯,分三次服用。服用兩劑。
十八日後,略見好轉,出汗較多,新增:淨麻黃根三錢。再服用三劑。
病情減輕則藥量也應減少,減去桂枝、枳實各二錢。
二十四日後,服用藥物後出汗減少,只是喜歡打噴嚏,周身痠痛,在原方基礎上減少乾薑一錢,新增杏仁、防己各三錢。
一位54歲的董姓男子,五月二十七日就診,脈象沉細弦弱,咳嗽,晚上症狀加重,久治不愈,也是飲邪。最忌諱補陰,補陰必死。飲邪屬陰邪,脈象也屬陰虛,經書上說這種情況是沒有實證的。
處方:桂枝六錢,廣皮三錢(炒),白芍四錢,半夏五錢,炙甘草一錢,五味子一錢,乾薑三錢,小枳實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