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四 (39)
卷四 (39)
1. 痰飲
七月二十一日,生石膏(三錢),生甘草(一錢),半夏(六錢),茯苓皮(六錢),杏仁(四錢),苦桔梗(四錢)
八月初四日,右寸脈獨大,金實無聲,已效而未全愈,照前方再服三劑。前後共服三十餘帖,計石膏三百數十兩。
嚴,三十九歲,五月初二日,六脈弦細短澀,吐血三年不愈,兼有痰飲咳嗽,五更出汗。經謂陽絡傷則血上溢。要知絡之所以傷者,有寒有熱,並非人之有絡,只許陽火傷之,不許寒水傷之也。今人見血投涼,見血補陰,為醫士一大痼疾。醫士之疾不愈,安望病家之病愈哉。此症陽欲亡矣,已難數治,勉照脈症立方。
半夏(六錢),乾薑炭(三錢),五味子(二錢),雲苓(五錢),小枳實(二錢),桂枝木(三錢),廣皮炭(三錢),焦白芍(三錢)
初六日,據云飲食已增,午後五心煩熱如故,脈和緩,諸病必究眠食,得谷者昌,方無可轉。至午後之熱,方即甘溫除大熱法也。因脈稍和緩,去乾薑炭。
十三日,前後共服過十帖,汗斂食增,血亦不吐,頭中發空,得甜食則咳減,中氣虛也。加甘草三錢以補中氣,再服四帖,以其脈仍緊也。前後共服十四帖,諸症向安。惟脈之弦緊如故,咳甚則欲嘔,於原方去五味,減甘草,再服四帖。
二十一日,諸症皆漸減,痰亦漸厚,心悸甚。加:
枳實(一錢)
四帖。
二十五日,脈弦細如故,咳嗽日減,夜甚陽微,陰盛可知,午後身熱已減,惟食後反覺嘈雜,胸中有水狀,少時即平,於原方加:
乾薑(一錢),枳實(二錢)
三十日,汗停嗽減,五心煩熱亦減,脈弦數,夜間咳甚,服熱藥反不渴,飲尚重也。病痰飲者,冬夏難治。
桂枝(三錢),半夏(六錢),枳實(五錢),白芍(三錢),雲苓塊(五錢),苡仁(五錢),炙甘草(一錢),乾薑(一錢),五味子(錢半),廣皮炭(三錢)
六月初四日,前方已服四帖,脈弦緊不數,仍不知渴,於前方加:
甘草(錢半),乾薑(二錢)
再服三帖。
初八日,脈弦緊如故,嗆咳如故,舌苔白滑,加桂枝二錢,再加乾薑二錢。
十二日,脈之短澀退而弦細如故,痰飲仍重,再加桂枝二錢,乾薑二錢,茯苓三錢,以化飲。
十七日,夜咳已止,是其佳處,咳來日減,亦是最好。左脈沉細,右脈弦緊,飲未盡除,至遍身骨痛,久病之故。古人云勞者溫之,甘溫調營衛而復胃氣,氣旺進食,久久自愈,病減者減其治。
桂枝(三錢),半夏(五錢),枳實(五錢),炙甘草(二錢),乾薑(三錢),廣皮(三錢),五味子(錢半)
蠲飲丸,痰飲久驟,未能一時猝去,業已見效,與丸藥緩化可也。戒生冷惱怒。
桂枝(半斤),廣皮(十二兩),益智仁(四兩),乾薑(六兩),小枳實(四兩),蒼朮炭(六兩),半夏(一斤),炙甘草(六兩),雲苓(二十四兩)
白話文:
痰飲
三十九歲的嚴姓患者,五月初二診斷,脈象弦細短澀,三年來持續吐血,並伴有痰飲、咳嗽及五更洩汗。醫師認為這是陽絡受損導致血液上溢。絡脈受損的原因有寒有熱,不單單是陽火灼傷,寒邪也能傷及絡脈。然而,許多醫生見血就用寒涼藥物,見血就補陰,這是醫學界的一大頑疾。醫生自己都不能治好病,又怎能期待病人痊癒呢?此症陽氣將衰,難以治愈,只能根據脈象和症狀開方治療。
最初處方:生石膏、生甘草、半夏、茯苓皮、杏仁、苦桔梗。患者服用三十餘帖,石膏用量達三百多兩。
七月二十一日開立第一方。
八月初四,患者右寸脈獨大,聲音低沉,病情已見好轉但未痊癒,於是沿用上方再服三劑。
八月初六,患者自述飲食增加,但午後五心煩熱依舊,脈象和緩。醫生認為疾病的關鍵在於睡眠和飲食,只要能進食就能康復,因此方劑暫不調整。午後的煩熱,則採用甘溫之法治療。由於脈象稍為和緩,因此去除了乾薑炭。
八月十三日,患者服用十餘帖後,汗少食增,吐血停止,但頭部空虛,吃甜食咳嗽減輕,顯示中氣虛弱。於是加服甘草以補中氣,再服四帖,因脈象依然緊弦。前後共服十四帖,諸症大多好轉。但脈象仍然弦緊,咳嗽嚴重時想嘔吐,於是調整方劑,去除了五味子,減少甘草的用量,再服四帖。
八月二十一日,諸症逐漸減輕,痰也變得濃稠,心悸嚴重。於是加服枳實。
八月二十五日,脈象依然弦細,咳嗽日減,但夜間加重,顯示陽氣不足,陰盛。午後身熱減輕,但飯後感到嘈雜,胸中有水聲,過一會兒就好了,於是調整方劑,加入乾薑和枳實。
八月三十日,汗止咳嗽減輕,五心煩熱也減輕,脈象弦數,夜間咳嗽加重,服用溫熱藥物卻不口渴,飲水量卻很多。痰飲病症,冬夏都很難治療。
於是開立新的處方:桂枝、半夏、枳實、白芍、雲苓塊、苡仁、炙甘草、乾薑、五味子、廣皮炭。
九月初四,服用四帖後,脈象弦緊但不數,仍然不渴,於是加服甘草和乾薑,再服三帖。
九月初八,脈象弦緊如故,嗆咳如故,舌苔白滑,於是加服桂枝和乾薑。
九月十二日,脈象短澀減輕,但仍然弦細,痰飲依然嚴重,於是再加桂枝、乾薑和茯苓以化痰飲。
九月十七日,夜間咳嗽已止,這是很好的現象,日間咳嗽也減輕,這是最好的情況。左脈沉細,右脈弦緊,痰飲尚未完全去除,全身骨痛,這是久病的緣故。古人說勞累的人要溫補,用甘溫的藥物調節營衛,恢復胃氣,氣旺則進食增加,久而久之自然痊癒。病情減輕了,治療也要相應減少。
於是開立處方:桂枝、半夏、枳實、炙甘草、乾薑、廣皮、五味子。
最後,醫生開立蠲飲丸,認為痰飲久病,不能一下子治癒,但已經見效,用丸藥緩慢化解即可。並囑咐患者戒除生冷食物,避免惱怒。
蠲飲丸處方:桂枝、廣皮、益智仁、乾薑、小枳實、蒼朮炭、半夏、炙甘草、雲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