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四 (34)
卷四 (34)
1. 痰飲
杏泥(三錢),薤白(三錢),栝蔞(二錢),桂枝(三錢),廣皮(錢半),川樸(二錢),小枳實(三錢),旋覆花(三錢),生香附(三錢),半夏(五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三帖。
初七日,胸痹懸飲已愈,惟腸痹食不甘味,議和肝胃,兼開腸痹。
半夏(三錢),廣皮(二錢),小枳實(二錢),白通草(二錢),杏仁(八錢),生苡仁(五錢)薑汁(三匙沖)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邵,三十八歲,十一月十一日,脈弦細而沉,咳嗽,倚息不得臥,胸滿口渴,小青龍去麻辛法。
桂枝(六錢),白芍(四錢),炙甘草(三錢),乾薑(五錢),半夏(一兩五錢),五味子(二錢),茯苓(一兩),小枳實(七錢),廣皮(三錢)
四次服。
十三日,服小青龍已效,但喉啞知渴,脈見微數,為痰飲欲去,轉用辛涼,開提肺氣法。
麻黃(三錢,蜜汁),杏仁(五錢),石膏(八錢),生甘草(三錢),苦桔梗(三錢),半夏(三錢),廣皮(一錢)
煥氏,三十八歲,丙寅正月,痰飲法當惡水,反喜水者,飲在肺也。喜水法當甘潤,今反用溫燥者,以其為飲也。既喜水,曷以知其為飲?以得水不行,心悸短氣,喘滿眩冒,咳嗽多痰,嘔惡,諸飲證畢具也。既為飲證,何以反喜水?以水停心下,格拒心火,不得下通於腎,反來上爍華蓋,又格拒腎中真水,不得上潮於喉,故嗌乾而喜水以救之也,是之為反燥。反燥者,用辛能潤法。
半夏(一兩),茯苓塊(一兩),小枳實(八錢),廣皮(五錢),杏仁泥(六錢),生薑(一兩)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渣再煮一碗,分四次服。
顏,四十二歲,丙寅正月二十四日,嗽不欲飲,倚息不得臥,脅痛,自汗,不寐,脈弦緩,議小青龍去麻辛,加杏仁、苡仁,再重加半夏。
桂枝(六錢),乾薑(三錢),五味子(錢半),炙甘草(錢半),焦白芍(三錢),半夏(一兩)杏泥(六錢),生苡仁(一兩)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
二十七日,嘔涼水,於前方內加乾薑廣皮以消痰氣。
乾薑(二錢),廣皮(三錢)
二月初一日,《金匱》謂桂枝幹姜為熱藥,服之當遂渴,今反不渴者飲也。茲證不惟不渴,反嘔涼水不止,其為寒飲無疑。既真知其飲,雖重用薑桂何懼乎!世人之不能立方者,皆未真知病情也。畏而不敢服者,亦未真知病情也。
桂枝(八錢),乾薑(七錢),五味子(錢半),半夏(二錢),焦白芍(四錢),帶皮苓(四錢)炙甘草(三錢),生薑(五片),小枳實(三錢),廣皮(三錢)
甘瀾水八杯,煮取三杯,渣再煮一杯,分四次服。
昆,四十二歲,正月二十六日,飲家眩冒,用白朮澤瀉湯法,脈洪滑而沉。
白話文:
痰飲
第一個病例:患者症狀為胸部痹痛,飲水停滯。處方包含杏仁、薤白、栝樓、桂枝、廣皮、川樸、小枳實、旋覆花、香附、半夏。八杯水煎成三杯,分三次服用,連服三劑。七天后胸痛和飲水停滯症狀消失,但腸胃仍有問題,食慾不振,需調和肝胃,疏通腸道。第二個處方包含半夏、廣皮、小枳實、白通草、杏仁、薏苡仁,加薑汁沖服。五杯水煎成兩杯,藥渣再煎一杯,分三次服用。
第二個病例:三十八歲男性,十一月十一日診斷,脈象弦細而沉,咳嗽,無法平臥,胸悶口渴。使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和辛味藥物。處方包含桂枝、白芍、炙甘草、乾薑、半夏、五味子、茯苓、小枳實、廣皮。分四次服用。十三日後症狀好轉,但喉嚨啞、口渴,脈象微弱而數,顯示痰飲將要排出,改用辛涼藥物,宣通肺氣。處方包含麻黃(加蜜汁)、杏仁、石膏、生甘草、桔梗、半夏、廣皮。
第三個病例:三十八歲女性,正月患痰飲,症狀為喜飲水,實際上飲水停留在肺部。因水停滯於心下,阻礙心火下行,又阻礙腎中真水上升,導致咽喉乾燥而喜飲水,此為“反燥”現象,需用辛潤之法。處方包含半夏、茯苓、小枳實、廣皮、杏仁、生薑,甘草水煎服。
第四個病例:四十二歲男性,正月二十四日診斷,咳嗽不想喝水,無法平臥,脅肋疼痛,自汗,失眠,脈象弦緩。使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和辛味藥物,並加入杏仁、薏苡仁,再增加半夏用量。處方包含桂枝、乾薑、五味子、炙甘草、焦白芍、半夏、杏仁、薏苡仁,甘草水煎服。二十七日嘔吐清水,於原方中加入乾薑、廣皮以化痰。
第五個病例:根據《金匱要略》記載,桂枝、乾薑屬溫熱藥,服用後應口渴,但患者不渴反而嘔吐清水,判斷為寒飲,因此加大薑桂用量。處方包含桂枝、乾薑、五味子、半夏、焦白芍、茯苓、炙甘草、生薑、小枳實、廣皮,甘草水煎服。
第六個病例:四十二歲男性,正月二十六日診斷,頭暈目眩,使用白朮澤瀉湯加減,脈象洪滑而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