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四 (32)
卷四 (32)
1. 痰飲
桂枝(八錢),小枳實(二錢),薤白(三錢),乾薑(五錢),制五味(一錢),川樸(三錢),半夏(六錢),焦白芍(四錢),廣皮(二錢),炙甘草(二錢)
甘瀾水五杯,煮成兩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二杯服。
二十三日,胃不和則臥不安,亥子屬水,故更重。脹也,痛也,皆陰病也,無非受苦寒藥之累。
桂枝(八錢),半夏(八錢),炙甘草(一錢),白芍(三錢,炒),乾薑(五錢),薤白(三錢)生苡仁(五錢),川樸(三錢),杏泥(三錢),苦桔梗(三錢),五味子(錢半),茯苓塊(五錢)
甘瀾水八杯,煮三杯,分三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二十四日,寒飲誤服苦寒堅陰,大用辛溫三帖,今日甫能轉熱,右脈始大,左脈仍弦細,咳嗽反重者,是溫藥啟其封固也。再用溫藥兼滑痰,痰出自然鬆快。
桂枝(五錢),生苡仁(五錢),薤白(三錢),杏泥(三錢),乾薑(三錢),茯苓(五錢),栝蔞(二錢),小枳實(二錢),半夏(八錢),白芍(三錢,炒),川樸(三錢),制五味(錢半)
甘瀾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二十五日,右脈已退,病勢少減,但寒熱汗多胸痹,恐成漏汗,則陽愈虛,飲更難愈。議桂枝加附子,去甘草,以肋脹故也。合栝蔞薤白湯意,通中上之清陽,護表陽為急。
桂枝(六錢),大棗(二枚,去核),川樸(三錢),焦白芍(四錢),熟附子(二錢),小枳實(錢半),生薑(三片),薤白(三錢)
甘瀾水五杯,煮取兩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其第一次即啜稀熱粥半碗,令微汗佳,第二三次不必啜粥。
二十六日,昨日用桂枝湯加附子,再加薤白法,漏汗已止,表之寒熱已和,但咳甚,議與逐飲。
桂枝(六錢),大棗(五枚,去核),半夏(五錢),茯苓塊(六錢),生苡仁(五錢),葶藶子(二錢,炒研細)
甘瀾水八杯,取三杯,分三次服。
僧,四十二歲,脈雙弦而緊,寒也;不欲飲水,寒飲也;喉中癢,病從外感來也;痰清不黏,寒飲也;咳而嘔,胃陽衰而寒飲乘之,謂之胃咳也。背惡寒時欲厚衣向火,衛外之陽虛,而寒乘太陽經也。面色淡黃微青,唇色淡白,亦寒也。法當溫中陽而護表陽,未便以吐血之後,而用柔潤寒涼,小青龍去麻杏,加枳實、廣皮、杏仁、生薑湯主之。服此方十數帖而愈。
徐,二十六歲,二月初十日,酒客脈弦細而沉,喘滿短氣,脅連腰痛,有汗,舌白滑而厚,惡風寒,倚息不得臥,此係內水招外風為病,小青龍去麻辛證也。
桂枝(六錢),乾薑(三錢),杏泥(五錢),白芍(四錢,炒),生薑(五片),半夏(六錢),炙甘草(一錢),制五味(錢半),旋覆花(三錢,包)
白話文:
痰飲
一位僧人,四十二歲,脈象弦緊,畏寒,不願喝水,喉嚨癢,痰清稀不粘稠,咳嗽嘔吐,背部怕冷想穿厚衣服靠近火爐取暖,面色淡黃微青,嘴唇蒼白。診斷為寒飲,治療應溫補中陽和護衛表陽,不宜使用寒涼藥物。醫生開了改良版的小青龍湯,加入枳實、廣皮、杏仁、生薑,服用十幾劑後痊癒。
另一位患者徐某,二十六歲,二月初十,因飲酒過度,脈象弦細沉,喘息氣短,脅肋及腰部疼痛,出汗,舌苔白滑厚膩,怕風寒,無法平躺休息。診斷為內有水飲,感受外邪風寒,屬於小青龍湯證候,但去除了麻黃和辛味藥物。
以下是治療一位痰飲患者的詳細過程,記錄了每日的處方和病情變化:
**二十三日:**患者胃部不適,夜不能寐,腹部脹痛,皆屬陰寒之症,認為是之前服用寒涼藥物造成的。 處方一:桂枝、小枳實、薤白、乾薑、制五味子、川樸、半夏、焦白芍、廣皮、炙甘草。煎服方法:甘草水五杯,煎成兩杯,分兩次服用,藥渣再煎兩杯服用。
**二十四日:**患者因之前服用寒涼藥物加重病情,於是改用溫熱藥物治療。今日病情略有好轉,右脈有力,但左脈仍細弦,咳嗽加重,說明溫藥開始疏通阻塞。於是繼續使用溫熱藥物並加入化痰藥物。處方二:桂枝、半夏、炙甘草、白芍(炒)、乾薑、薤白、生苡仁、川樸、杏仁泥、苦桔梗、五味子、茯苓。煎服方法:甘草水八杯,煎成三杯,分三次服用,藥渣再煎一杯服用。
**二十五日:**右脈轉弱,病情略有好轉,但仍有寒熱交替、汗多、胸悶等症狀,擔心會發展成自汗,導致陽氣更虛,水飲更難治療。因此決定在方中加入附子,去掉甘草,並參考栝蔞薤白湯的組方,以利通暢氣機。處方三:桂枝、大棗(去核)、川樸、焦白芍、熟附子、小枳實、生薑、薤白。煎服方法:甘草水五杯,煎成兩杯,藥渣再煎一杯,三次服用,第一次服用後喝半碗稀粥,微微出汗最佳,後兩次不必喝粥。
**二十六日:**服用桂枝湯加附子、薤白後,自汗停止,寒熱表證得到緩解,但咳嗽加重,因此改用逐水利尿的方劑。處方四:桂枝、大棗(去核)、半夏、茯苓、生苡仁、葶藶子(炒研細)。煎服方法:甘草水八杯,煎成三杯,分三次服用。
**徐某的處方:**桂枝、乾薑、杏仁泥、白芍(炒)、生薑、半夏、炙甘草、制五味子、旋覆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