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子明堂灸經》~ 卷一 (4)
卷一 (4)
1. 陰交
在臍下一寸。日灸三七壯至七百壯止(原注:又名橫戶)。主臍下熱,小便赤,氣痛狀如刀攪,作塊狀如覆杯,婦人斷緒,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五臟遊氣。主臍下鱮痛,寒疝。
白話文:
在肚臍下方一寸的位置。每天用艾灸灸三次,每次七壯,灸到七百壯停止(原本的註解:又名橫戶)。主要治療肚臍下發熱、小便赤黃、氣痛像刀攪一樣、腹部有硬塊像倒扣的杯子、婦女斷經、月經不調、白帶、崩漏、產後惡露不止、肚臍周圍冰冷疼痛、五臟之氣運行不順。也主治肚臍下方脹痛、寒疝。
2. 氣海
在臍下一寸半(原注:又名脖映)。(灸五壯)。主臟氣虛憊,一切氣疾。主少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及驚不得臥。主冷氣衝心,女婦惡露不止,繞臍痛,氣結成塊狀如覆杯,小便赤澀。
白話文: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半的位置(又名脖映穴)。(可以艾灸五個艾炷)。這個穴位主要治療臟腑氣虛衰弱,以及各種氣病。還能治療小腹疝氣在體內遊走侵犯五臟,腹部劇烈疼痛,以及驚嚇導致無法入睡的狀況。也能治療寒氣上衝心胸,婦女產後惡露不止,肚臍周圍疼痛,氣積結成塊狀像倒扣的杯子,小便赤黃澀痛等症狀。
3. 關元
在臍下三寸。灸三十壯,十日灸三百壯止(原注:又名次關、下紀)。主臍下鱮痛,小便赤淋不覺遺瀝,小便處痛,狀如散火,尿如血色;臍下積血,狀如覆杯,婦人帶下,因產惡露不止,斷緒,產道及脅下脹。及小腹熱而偏痛,寒氣入腹。及石淋,臍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
及傷中尿血,胞轉氣淋。又主小便數,及泄痢不止,小便滿,石水。及賁豚氣入小腹,暴疝痛,身熱頭痛,進退往來。
白話文: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的位置。可以用艾灸三十壯,每十天灸三百壯為一個療程。(這個穴位又叫做次關、下紀)。主要可以治療肚臍下方疼痛,小便赤紅且排尿不順,甚至無法控制尿液滲漏,排尿時感到疼痛,像散火一樣灼熱,尿液呈現血色;肚臍下方有瘀血積聚,像杯子倒扣一樣,婦女帶下病,因生產導致惡露不止、斷斷續續,產道和脅肋下方脹痛,以及小腹發熱並且偏向一側疼痛,寒氣侵入腹部,還有結石引起的排尿困難,肚臍下方三十六種疾病,都可能導致無法小便。
還能治療因外傷導致的尿血、膀胱轉位引起的排尿困難。又可以治療小便次數頻繁,以及腹瀉不止,小便脹滿、腹部積水。還有橫衝直撞的氣向上衝到小腹,突發的疝氣疼痛,身體發熱頭痛,時好時壞的症狀。
4. 中極
在臍下四寸(原注:又名玉泉、氣源)。日灸,三七壯,至三百壯止。主淋,小便赤,尿道痛,臍下結塊如覆杯,婦人因產得惡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調,血結成塊,拘攣腹疝,月水不下,乳余疾,絕子,陰癢,子門不端,小腹苦寒,賁豚搶心,飢不能食,腹脹,經閉不通,小便不利,及失精。及主恍惚屍厥,煩痛。
及主小腹積聚,堅之如石,及飢不能食。
白話文:
這個穴位在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又名玉泉、氣源)。每天用艾灸,灸二十一次,最多灸到三百次。主要治療小便淋漓不暢、小便赤紅、尿道疼痛、肚臍下方有像倒扣杯子一樣的腫塊。婦女因生產導致惡露不止,進而形成疝氣腫塊;或是因為月經不調,血塊凝結,造成腹部抽筋疼痛的疝氣,月經不來,乳房方面的疾病,不孕,陰部搔癢,子宮頸不正,小腹冰冷,氣往上衝到胸口,肚子餓卻吃不下,腹脹,月經閉塞不通,小便不順暢,以及遺精。也治療精神恍惚,昏厥,煩躁疼痛。
還能治療小腹內的腫塊,堅硬如石頭,以及肚子餓卻吃不下。
5. 曲骨
在橫骨之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原注:又名屈骨)。(灸三壯)。主小腹脹,血癃,小便難。主㿗疝,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
白話文:
在肚臍下方橫骨的上方,中極穴下一寸的地方,也就是陰毛邊緣凹陷處(又名屈骨)。(可以灸三壯)。主要治療小腹脹滿、血尿、小便困難等症狀。還能治療疝氣、小腹疼痛、婦女赤白帶下等問題。
6. 會陰
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間(原注:又名屏翳)。(灸三壯)。主陰頭寒。主痔,與陰相通者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經不通,男子陰端寒,衝心佷佷。
白話文:
會陰穴,位於大便之前、小便之後,兩陰之間的位置(這個地方又叫做屏翳)。在這裡灸三壯,可以治療陰莖頭寒冷。主要治療痔瘡,如果痔瘡與陰部相通,就會死亡。也能治療陰部各種疾病,這些疾病會導致前後相互牽引疼痛,讓人無法正常大小便,女性月經不順,男性陰莖頭寒冷,並有胸悶衝心的感覺。
7. 腹第二行十一穴
8. 幽門二穴
在巨闕旁半寸陷中。《黃帝明堂》云:在巨門各一寸半。灸五壯。主善吐,飲食不下,兼唾多,吐涎,乾噦,嘔沫,及泄有膿血。主胸中引痛,煩悶健忘,少腹脹,脹滿,女子心痛,逆氣。
白話文:
此穴位於肚臍上方,胸骨下端(巨闕穴)旁開半寸的凹陷處。《黃帝明堂》這本書上說,此穴位於巨門穴旁開一寸半的地方。用艾草灸五個艾炷。主要可以治療容易嘔吐、吃不下東西、同時口水很多、吐口水、乾嘔、吐出泡沫,以及拉肚子有膿血等症狀。還可以治療胸口疼痛、心煩意亂、健忘、小腹脹氣、腹脹、女性心痛、氣逆上衝等症狀。
9. 通谷二穴
在幽門下一寸。灸五壯。主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主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目䀮䀮不明,風寒。及鼻鼽、清涕出。及結積留飲,癖囊,胸滿飲。主喜嘔,及心中憒憒,數欠,癲,心下悸,咽中澹澹恐。主失欠,口喎,食飲善嘔,暴啞不能言。
白話文:
通谷穴位於幽門下方一寸的位置。可以用艾灸五個艾炷來治療。主要治療頭痛、發冷發熱,出汗但又怕冷的症狀。還能治療脖子僵硬像被拔住一樣,無法左右轉動,眼睛昏花看不清楚,這些都是因為風寒引起的。此外,還能治療鼻塞、流清鼻涕,以及體內積聚形成的腫塊、積液、胸悶腹脹。此穴位還能治療想吐、心中煩躁不安、頻繁打呵欠、癲癇、心悸、喉嚨裡總覺得有痰想吐出來的感覺。另外,也能治療打哈欠不止、嘴歪、吃東西容易嘔吐、突然失聲說不出話等症狀。
10. 陰都二穴
在通谷下一寸(原注:又名食宮)。灸三壯。主多唾、嘔沫,大便難。及婦人無子,臟有惡血,腹厥痛、絞刺不可忍。及身熱,瘧病。主心滿、氣逆、腸鳴。
白話文:
陰都穴位於通谷穴下方一寸的地方(原註:又名食宮)。可以用艾灸三次。主要治療多口水、嘔吐泡沫痰、大便困難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婦女不孕,以及體內有瘀血,導致腹部劇烈疼痛、如絞痛般難以忍受的情況。此外,還可治療身體發熱、瘧疾。此穴位還可治療心胸滿悶、氣逆上衝、腸鳴等症狀。
11. 石關二穴
在陰都下二寸(原注:又名石闕)。灸五壯。主多嘔。主脊強口不開。主大便閉塞,氣結,心堅滿。主脊痙反折。主婦人子臟有惡血,內逆滿痛。
白話文:
此穴位在陰都穴下方兩寸的地方(又名石闕穴)。可以用艾灸五壯。主要可以治療頻繁嘔吐、脊椎僵硬導致嘴巴張不開、大便阻塞、氣機鬱結、心中脹滿不適等症狀。還可以治療脊椎痙攣反折。對於婦女而言,可以處理子宮內有惡血、氣血逆亂導致的脹滿疼痛。
12. 商曲二穴
在石關下二寸。灸五壯。主腹中積聚,時切痛,不嗜食。
白話文:
在石關穴下方二寸的地方,有兩個穴位。可以針灸五個艾炷。主要治療腹腔內腫塊聚集,時常會感到劇烈疼痛,以及沒有食慾的情況。
13. 肓腧二穴
在商曲下一寸,直臍旁。灸五壯。主大便乾,腹中切痛。及大腹寒疝,小腹有熱。
白話文:
在商曲穴下一寸的位置,與肚臍平行。可以艾灸五個艾柱。主要治療大便乾燥、腹部劇烈疼痛,以及腹部寒疝、小腹發熱的症狀。
14. 中注二穴
在肓腧下五分。灸五壯。《銅人經》云:在肓腧下一寸。主小腹熱。大便堅燥不利。
白話文:
在肓俞穴下方五分的地方,可以灸五個艾柱。《銅人經》說:在肓俞穴下方一寸的地方。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小腹發熱,以及大便乾硬難以排出的情況。
15. 四滿二穴
在中注下一寸。(灸五壯)。主婦人臟中或胞中有惡血,內逆滿痛,疝(原注:又名髓府)。主大腹石水,腹中切痛。主奔豚上下。及臍下疝積。
白話文:
在肚臍正下方一寸的地方(針灸時可灸五壯)。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婦女臟腑內或子宮內有瘀血、氣血逆行導致的脹滿疼痛,以及疝氣(又名髓府)。也能治療腹部因積水而脹大的症狀,以及腹中劇烈疼痛。還能治療奔豚氣上衝下竄的症狀,以及肚臍下方的疝氣積聚。
16. 氣穴、大赫、橫骨(佚)
17. 腹第三行十二穴
18. 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佚)
19. 天樞二穴
去肓腧一寸半。直臍旁二寸(原注:又名長溪、長谷、循際、谷門)。灸百壯。主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女子漏下赤白。及腹大堅,食大化,面色蒼蒼。主冬月重感於寒則泄,當臍痛,腸胃間遊氣切痛。主腹脹腸鳴,氣上衝胸,腹中盡痛。主面浮腫,唾血,吐血。主瘧振寒,熱盛狂言語,嘔吐、霍亂泄利,食不化。
白話文:
天樞穴位於肚臍旁兩寸,距離肓腧穴一寸半的位置。(這個穴位又名長溪、長谷、循際、谷門)。這個穴位適合用艾灸,灸一百壯。主要可以治療長期的寒氣積聚,導致繞著肚臍的劇烈疼痛,有時會往上衝到心口;女性的白帶或經血異常;以及腹部腫大堅硬,食慾好但消化不良,面色蒼白。也主治冬天因為受寒而腹瀉,肚臍周圍疼痛,腸胃之間氣體游走所引起的劇烈疼痛。還可以治療腹脹、腸鳴,氣往上衝到胸口,腹部全部疼痛。此外,也主治臉部浮腫、咳血、吐血。還可治療瘧疾引起的發冷發熱、發熱時胡言亂語、嘔吐、霍亂吐瀉、消化不良等症狀。
20. 外陵二穴
在天樞下半寸。灸五壯。主腹中盡痛,心如懸,下引臍腹痛。
白話文:
在外陵穴這個位置,它位於天樞穴下方半寸的地方。在這裡施灸五個艾柱,可以治療腹部全部疼痛,感覺心臟好像懸空一樣,以及牽引到肚臍周圍的腹痛。
21. 大巨二穴
在臍下一寸,兩旁各二寸,長溪下二寸。灸五壯。主小腹滿,小便難,陰下縱。主喜驚。及癲疝,偏枯,煩渴,四肢不舉。
白話文:
大巨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再往左右兩旁各兩寸的地方,約在長溪穴(位置不明,可能是指腹股溝附近)下方兩寸處。在此穴位施以艾灸五壯。主要治療小腹脹滿、小便困難、陰部下墜、容易驚嚇、以及癲癇、疝氣、半身不遂、口渴煩躁、四肢無力抬舉等症狀。
22. 水道二穴
在大巨下三寸。灸五壯。主三焦結熱,大小便不利。主肩背痛,小腹滿,引陰中痛,腰背強急,膀胱寒。
白話文:
在肚臍下方三寸的地方,有兩個穴道(水道穴)。用艾草灸這兩個穴道,每次灸五個艾炷,可以治療三焦(指上、中、下三個部位的內臟)的熱結,以及大小便不順暢的問題。這個穴道也主治肩背疼痛、小腹脹滿,甚至會牽引到陰部疼痛、腰背僵硬,以及膀胱虛寒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