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子明堂灸經》~ 卷一 (5)
卷一 (5)
1. 歸來二穴
在水道下二寸。灸五壯。主賁豚。卵上入,引莖痛,婦人血臟積冷。
白話文:
在水道穴下方兩寸的地方,有兩個穴位。用艾草灸五個艾柱,可以治療奔豚(一種腹部氣往上衝的病症),以及卵向上縮入,牽引陰莖疼痛的狀況,婦女則可以治療血臟積聚寒冷的病症。
2. 氣衝二穴
在歸來下一寸。鼠鼷上一寸(原注:《素問·刺熱論》注云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灸五壯。又名氣街。主㿗陰腫痛,陰痿,莖中痛,兩丸騫痛,不可仰臥。及大氣石水。及腹中滿,熱淋閉,不得尿。
主腹中大熱不安,腹有逆氣,正攻心,暴腹脹滿,癃,淫濼,臍下堅,㿉疝,婦人月水不通,無子,或暴閉塞,腹脹滿,癃,淫濼,乳難,子上搶心,若胞不出,眾氣盡亂,絞痛不得反息。
白話文:
在歸來穴(位於肚臍下約四寸處)下方一寸,鼠鼷穴(位於腹股溝動脈搏動處)上方一寸(《黃帝內經·素問·刺熱論》的註解說,這個位置在肚臍下方,恥骨兩端的鼠鼷穴上方一寸,能摸到動脈搏動)。在這裡灸五壯(指用艾柱灸五次)。這個穴位又名氣街。主要治療陰部腫痛、陽痿、陰莖疼痛、兩側睾丸牽引疼痛,以致不能仰臥。還能治療因氣血失調引起的水腫病、腹脹滿、熱淋(小便時灼熱疼痛)、小便不通等症狀。
主要治療腹部內熱不安、腹部有逆氣上衝導致心痛、突然腹部脹滿、小便不通、小便淋漓不盡、肚臍下方堅硬、疝氣、婦女月經不通、不孕、或突然閉經、腹脹滿、小便不通、小便淋漓不盡、產後乳汁難下、子宮上衝導致心痛、胎盤不下、各種氣機紊亂、絞痛到無法喘息。
3. 腹第四行七穴
4. 期門二穴
在第二肋端,不容旁一寸半,上直兩乳。灸五壯。主目青而嘔。主胸中熱。主脅下脹,心痛,氣短。喜障酸。主腹大堅,不得息,脹痹滿,少腹尤大。及小腹滿,小便難,陰下縱。主飲食不下,賁豚上下,傷食腹滿。及霍亂泄注,大喘不得安臥。及婦人產余疾。
白話文:
期門穴位於第二根肋骨的末端,距離不容穴(位於胸部,靠近乳房)旁邊一寸半的位置,向上與兩側乳頭對齊。用艾草灸五壯。主要治療眼睛發青且嘔吐。主要治療胸口發熱。主要治療脅肋下方脹滿,心痛,呼吸急促。喜歡酸味食物。主要治療腹部腫大堅硬,呼吸困難,脹滿麻木,下腹部尤其腫大。以及小腹脹滿,小便困難,陰部下墜。主要治療飲食不下,賁門部位的氣往上衝或往下跑,因吃壞東西而腹脹。以及霍亂腹瀉,氣喘嚴重難以安睡。以及婦女產後遺留的疾病。
5. 日月二穴
在期門下五分。灸五壯。主少腹熱,欲走,太息,喜怒不樂,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白話文:
這個穴位在期門穴下方五分的地方。可以用艾灸灸五壯。主要治療小腹發熱,熱感想要遊走不定,常常嘆氣,情緒不佳容易發怒或不開心,口水多,說話語無倫次,四肢無力難以控制。
6. 腹哀二穴
在日月下一寸半。不灸。
白話文:
在日月穴下方一寸半的位置。這個穴位不適合用艾灸。
7. 大橫二穴
在腹哀下二寸。直臍旁。《甲乙經》云三寸五分。灸五壯。主腹熱欲走,太息,四肢不可動,多汗,洞利,大風逆氣,多寒,善愁。
白話文:
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方兩寸的位置,與肚臍平行。根據《甲乙經》記載,此穴位在肚臍旁三寸五分的地方。可用艾草灸五壯。此穴主要治療腹部發熱好像要往外跑的感覺、頻頻嘆氣、四肢不能動彈、多汗、腹瀉不止、大風引起的逆氣、怕冷、容易憂愁等症狀。
8. 腹結二穴
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又名臨窟。灸五壯。主繞臍痛,搶心,腹寒泄利,咳逆。
白話文:
在肚臍旁開四寸的大橫穴下約一寸三分的地方,有兩個穴道,又叫做臨窟穴。可以用艾灸五壯(約五個艾柱)來治療。主要可以治療繞著肚臍的疼痛、心痛、腹部寒冷引起的腹瀉、以及咳嗽和打嗝。
9. 府舍二穴
在腹結下三寸。灸五壯。主疝痛,髀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氣霍亂。
白話文:
在腹結穴下方三寸的位置,可以針灸五個艾壯。這個穴位主要治療疝氣疼痛、大腿內側肌肉抽痛、胸脅部疼痛向上竄至心臟、腹部脹滿積聚、氣逆導致的霍亂等病症。
10. 衝門二穴
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灸五壯。主寒氣滿腹積痛疼,淫濼,陰疝,難乳,子上衝心,不得息。
白話文:
衝門穴,位於大橫穴往上五寸的位置。大約在府舍穴下方,橫骨兩端的中心點。可以用艾灸五壯。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寒氣導致的腹部脹滿、積聚疼痛,以及陰部濕疹、陰疝、婦女乳汁難以分泌、子宮向上衝至心口、導致呼吸困難等症狀。